騰訊階躍:從「助人爲樂」到「數字助手」


騰訊階躍:從“助人為樂”到“數字助手”

​2018年可謂“熵增”現象高發年。

9月,馬雲宣佈“離場”展開一場合夥人傳承製度的探索。幾乎同時,經歷上市高光之後,小米就新舊交替問題也展開集團史上最大的一次組織架構調整。低調如常,國慶節前騰訊一紙官宣醞釀近乎一年的組織架構調整,終於塵埃落定。

在一個組織中,結構越簡單統一,變化的可能性降低,熵就越小,反之,結構越複雜,就越有可能產生新的形態,熵就越高。“熵增”的意義在於建構一個從“無序”到“有序”的世界。面對新的挑戰,組織架構需要實現新的突破、進化才能保證高熵值。

行者恆遠,思者常新。

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表示,此次主動革新是騰訊邁向下一個20年的新起點。互聯網的下半場屬於產業互聯網,從消費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的階躍,戰場的升級,舊的組織恐難適應新的挑戰,以產業互聯網為基點,騰訊將如何操盤這場從“無序”到“有序”的戰爭?

第三次進化

這是騰訊歷史上第三次操刀改革。

在這次組織架構調整中,騰訊將原來的7大事業群調整優化為6大事業群,其中新增“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和“平臺與內容事業群(PCG)”兩大事業群,裁撤“移動互聯網事業群(MIG)”、“社交網絡事業群(SNG)”、“網絡媒體事業群(OMG)”三大事業群,將業務分拆進現有的6大業務群組內。

在此之前,雲業務一直放在QQ所在的社交網絡事業群(SNG)。新成立的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將整合騰訊雲、互聯網+、智慧零售、教育、醫療、安全和LBS等行業解決方案,推動產業的數字化升級。

此舉在於打破此前騰訊各自為陣的組織架構設計。

另一個新成立的事業群:平臺與內容事業群(PCG),則是對原社交網絡事業群(SNG)、原移動互聯網事業群(MIG)、原網絡媒體事業(OMG)進行有機地拆分和重組。

這一事業群將齊聚騰訊新聞、騰訊視頻、騰訊體育、微視、騰訊影業和騰訊動漫等板塊。很明確,它的作戰目標是騰訊近20年來的流量護城河進行集中釋放,以求協同效應。

同時,在此次調整中,騰訊版的中臺戰略也一併出臺:騰訊將成立技術委員會,通過內部分佈式開源協同,加強基礎研發,打造具有騰訊特色的技術中臺。

從三大重點升級調整中無外乎透露騰訊向產業集中推進勢頭。在上半場的戰爭中,騰訊主要圍繞產品和用戶為核心,因而這個階段的“有序”文明體現在產品創新和用戶體驗。而在下半場的戰場上,實現To B(企業端)、To G(政府民生端)業務的整合、數據的共享和打通將是核心主題。

以太網發明人鮑勃有一個“麥特卡夫定律”,其中最主要的核心價值就是,網絡價值同網絡用戶數量的平方成正比,即 N 個聯結能創造 N 的2次方效益。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雲平臺和邊緣計算的出現,網絡空間的聯結節點也發生了本質變化,人類不再在是網絡上最大的節點來源。未來網絡節點的最大來源是機器,起碼是人機共存。

2005年騰訊向“事業部制”進化,以產品為導向,將業務系統化,把研發、產品都納入,由事業部的EVP來負責整個業務,相當每個業務都添了個有力的CEO。它是騰訊在業務上從單一到多元平衡的結果。

2012年,騰訊將同一產品的手機端和PC端整合,把原來的無線業務BU拆了,和PC上的對等業務合併在了一個部門。確保了騰訊從PC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順利晉級。

前兩次組織架構調整,主要的重心在於實現網絡用戶也就是對人的連接。單純是QQ和微信兩大重量級產品,輕鬆連接了近20億月活用戶。

進入產業互聯網時代,其玩法與消費互聯網時代出現了偏差,服務產業互聯網和服務消費互聯網最大的差別在於,消費互聯網的應用需求是獨立的;而企業級互聯網、產業互聯網,它們的應用需求是整合、協同的。因此,在消費互聯網時代,可以講個性,但是在產業互聯網時代,必須講共性,這也是騰訊必須轉型的重要原因。

產業互聯網轉移是網絡價值效應下一個逐鹿場。騰訊在第三次組織架構調整背後,有一個從“助人為樂”到“數字助手”的故事。

上半場:助人為樂

“無數的個體思維聚在一起,形成了不可逆轉的社會性。它所表達的既包含了計算機的邏輯,又包含了大自然的邏輯,進而展現出一種超越理解能力的力量。”這是凱文凱利在《失控》中提到的連接。在他認為世界即連接,連接在自然界、人類、機構、人工智能、社會形態等演變和進化是根本。

馬化騰是K.K的擁躉,也深諳連接之道。

自2010年開始,騰訊就確立專注做“連接器”的定位,在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通過社交平臺、內容平臺、支付平臺以及技術能力,與眾多合作伙伴一起,創造性地連接了人與人、人與數字內容、人與服務。

自此,騰訊開始實行“流量+資本”的發展戰略,業務聚焦於“兩個半”——兩個指社交和內容,半個指互聯網+;其他業務交給合作伙伴來做,馬化騰形容是“把半條命交給合作伙伴”。

根據騰訊最新財報數據顯示,微信和WeChat的合併月活躍賬戶數達到10.58億,QQ月活躍賬戶數達到8.03億,QQ空間月活躍賬戶數達到5.48億。微信和QQ構建起了騰訊流量王國,此外還有QQ郵箱、騰訊音樂、騰訊視頻等垂直細分領域的億級應用。

在“連接一切”戰略目標下,騰訊建立了強大的護城河:最海量的用戶、最低的獲客和留客成本、最多的用戶時長、最高頻的使用場景、最強的貨幣化能力之一、最長的用戶生命週期和生命價值。

互聯網本質上是流量生意,因而騰訊有了“助人為樂”的能力。遠的不說,近幾年在微信流量生態作用下,騰訊加持的平臺不在少數。

近的有拼多多。拼多多以閃電般速度崛起。用了不到三年的時間市值達300億美元,幹了京東十年,淘寶五年的活。它通過分享為主要切入口,在“拼團”的形式下,調動用戶的即時性消費,當低價和爆款商品形成撞針,商品才能夠在朋友圈、社群等社交圈中去尋找合適的人。由它延展而來的互動性和趣味性,貫穿拼多多購物全程。顯然,微信在連接人的基礎上,很好地實現了連接服務。

除了拼多多還有云集、微店以及一眾內容電商。若不是微信10多億用戶的土壤,電商恐怕很難有機會。

同樣,騰訊的“助人為樂”在外賣、餐飲、出行、旅遊等垂直消費領域都在起作用。騰訊無疑是移聯網時代最大的贏家。

“騰訊多年來一直專注做連接,我們希望連接人與人、人與物以及人與服務。今年微信的月活躍用戶達到10億,成為中國首個用戶突破10億量級的互聯網產品。目前連接人與人的極限就是幾十億個節點,但是,如果連接人與物,也就是把我們與常用設備實時有效地連接起來,那麼我們的節點規模將會增長到幾百億的量級。”馬化騰如是說。

上半場騰訊實現的是幾十億個節點的連接,那麼未來呢?馬化騰表示整個人類的‘朋友圈’規模從幾十億擴大為幾百億、甚至幾千億。這就是‘大社交’時代。上半場的故事完成後,在連接人與物的下半場,騰訊“數字助手”的故事正在上演。

下半場:數字助手

在寧波,有一個服裝小鎮,聚集了1000多家小企業和80000人。在當地有一個令人頭疼的事情:火災隱患。由於服裝原料如化纖等為易燃物,服裝製衣廠的火災居高不下。不過事情有所變化,一家企業幫助當地消防部門做了一個火災預警系統,在小鎮的各處部署了煙霧傳感器,數據通過窄帶遠程網絡實時傳送,第一時間就能收到火災預警。據統計,2018年一個春節,他們就幫當地排除了79起火災隱患。

在廣州,今年政府的一個首要任務是建設“數字廣東”。最近,他們推了一個微信小程序“粵省事”,可以一站式辦理包括社保、公積金、駕駛證、稅務、民政在內的100多項民生服務。

從安全到政務,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是在背後有一個共同的幫手:騰訊。

在2018中國“互聯網+”數字經濟峰會上表示,馬化騰第一次提到騰訊給自己的新定位,“一三五七”,即一個目標三種角色五大領域七大工具。其中,“一個目標”指騰訊要成為各行各業的“數字化助手”,助力數字化轉型升級;“三個角色”指三件事:做連接、做工具和做生態,提供接口、最完備的工具箱、共建數字生態;“五個領域”是助力數字中國的五個領域:民生政務、生活消費、生產服務、生命健康和生態環保;“七種工具”包括:公眾號、小程序、移動支付、社交廣告、企業微信、雲計算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安全能力。

當騰訊宣佈下一個20年轉場產業互聯網時,上述的場景將是騰訊作為數字助手的剪影。

目前,騰訊的七種工具已經開始運用到各種To B業務。其中雲計算和大數據能力將是“數字助手”的基礎。在2017年第一季度財報發佈後的電話會議上,劉熾平明確表示,騰訊會繼續在人工智能和雲計算領域加大投入,令其成為騰訊的核心能力。

科技的發展速度總是能超出人們的預期。僅僅7年的時間,雲計算已經成為常態。亞馬遜、微軟、谷歌、IBM、阿里、騰訊、百度等國內外科技巨頭,已紛紛把雲計算業務視為重要戰略方向。

此次,騰訊在雲服務的架構調整方向做出應對佈局。無論從大數據層面還是騰訊的生態能力與產業的關聯度來看,騰訊“連接一切”的實力並不弱於阿里。畢竟,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才是根本,數十億人的用戶數據抓在手裡,實現階躍便有了底氣。

目前,騰訊雲的B端服務體系正在和相關產業有效的對接,比如摩拜單車通過騰訊雲獲得一整套雲端與車載模塊的通信服務,蔚來汽車與騰訊雲合作,將雲技術擴散到傳統汽車行業中,打造智能車聯網。

“各行各業在未來的數字化轉型中,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的轉型升級,才是真正的轉型升級。”馬化騰說,“我們並不是搶別人的飯碗,反而給它更好更新的工具,讓他們能做得更好,這裡面有大量的新的創業機會。”

公開資料顯示,騰訊雲已經有2000多個合作伙伴,行業解決方案超過六十種,在政務、醫療、工業、零售、交通、金融等領域都創造了一些數字化轉型成功探索的案例。

比如在政務雲服務上,上文提到的“粵省事”,是全國首個集成民生服務的微信小程序,在這個小程序裡面可以一站式辦理100多項民生服務。

而在安全能力上,騰訊雲服務的金融客戶已經超過了6000家,合作客戶包括150多家銀行,40多家保險公司,20多家證券公司,以及幾千家互聯網金融公司。其中國有的大中型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平安銀行、浦發銀行、華夏銀行都與騰訊雲進行了合作。

更為直觀的體現是騰訊的財報,2018年二季報顯示,騰訊“其他業務”(支付及雲服務)收入同比增長81%至174.96億元,首次超過了社交網絡,排在收入佔比的第二位。從歷史數據來看,騰訊雲業務保持著100%左右的增長速度。

由於企業基因不同,路徑和行事方式均不相同,其實無論選擇那一條道路,走到最後都是殊途同歸。騰訊此次階躍,未來“連接一切”輻射和範圍將更加廣泛,新一代的“有序”文明在建構中值得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