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自信心:跟不上的孩子,如何逆襲

孩子在學習上經常會有跟不上的情況,有的是老師講得太快了;有的一些知識理解起來卡殼了;有的是習慣不好,基礎知識和技能不紮實,導致簡單的總做錯,難的不會做,久而久之自信心受到打擊,孩子就跟不上了。

培養孩子自信心:跟不上的孩子,如何逆襲

當孩子為跟不上學習而飽受挫折的時候,認為順其自然就好,孩子再大點的時候自己會認真起來,或者自己會摸索出好的辦法,於是什麼都不做,寄望於自己“不作為”孩子就“有作為”,那真的是大錯特錯了。有些家長小時候有“逆襲”的經歷,希望孩子也能複製自己的成功,但是時代真的不同了,以現在的學習內容、節奏和壓力,孩子以後再趕上來,恐怕可能性會是越來越小了。

培養孩子自信心:跟不上的孩子,如何逆襲

還有一種方式比順其自然的想法更可怕,就是我用我的方法來要求你,我為你做很多,但我不管你的需要是什麼。這種家長看起來很勤快,但是很少在不同層面深度思考,沒有內在的智慧,屬於“戰術上勤奮,戰略上懶惰”。他們往往會說“這孩子怎麼管都不聽,嘮叨他一百遍就是不聽”。明明知道嘮叨孩子一百遍都不聽,為什麼還要嘮叨一百遍呢?如果嘮叨三遍不聽,就應該去找新的方法!

換框法:改變問題框架,才能解決問題

當我們跟孩子說“因為你沒上輔導班,所以你跟不上”。這個“因為…所以…”的句式,是一個非常定性的句子,我們把原因說得很確定了,好像前因已註定,那麼“所以”這個詞後面的結果,就像是必然結果,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了。這樣的句式中絲毫沒有可以改變的地方,“因為”的部分,是改不了的,所以的部分也改不了,那這句話的作用是在會給孩子貼上一個負面的“跟不上”的標籤。

培養孩子自信心:跟不上的孩子,如何逆襲

要想改變,那首先就要應用心理學上的“換框法”,把這樣的句式改變,把這個句式的框架結構打破,換成新的句式。打開它的框架結構,把前面的“因為”去掉,在句子的後面加因為:“雖然你沒上輔導班,但是你可以跟上,因為。。。”,在因為後面加上能讓他跟得上的方法。

——比如說:雖然你沒上輔導班,但是你能跟上,因為我們可以把每一課都先預習一下,這樣上課就輕鬆多了。實際上這句話講的是“因為可以做預習,所以就能跟上”,這樣就改變了因果,這才是能夠掌控的方式。

——或者說:雖然你沒上學前班,但是你能跟上,因為你在家裡邊可以多做一些練習,熟能生巧。這句話講的其實就是“因為你可以多練習一些,所以你能跟上。”

所以,要想讓“跟不上”的孩子成功逆襲,就要打破原來的句式框架,把負面的“因為…所以…”,改成“雖然…,但是你可以做到…,因為…”後面部分就是要採取的行動,是能把控的部分。

再舉個例子

“孩子剛上初中,課程一下子多很多,所以跟不上”。這又是一個穩固的負面因果關係。初中內容太多是實情,如果這麼說,所以“跟不上”好像也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事實一樣,如果這樣去說,那孩子真的沒法改變。怎麼轉換成新的句式呢?

“雖然剛上初中,內容一下增多了,但是孩子你可以跟上,因為…”這個因為後面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當學習內容變多的時候,需要為這個學習內容變化做哪些改變和準備?是要改變學習方法、還是學習習慣、或者學會時間管理、學會舉一反三…?我們仔細思考之後,再跟孩子一起探討,然後把這個方法填上。

——比如:“雖然剛上初中,內容一下多很多,但是你可以跟上,因為咱們可以先增加一些學習時間,多預習一下新的科目,再多做一些練習。

——或者:“因為新的科目不是每天都有,咱們安排好時間,每次課前做好預習,課後當天就複習,兩個月下來就能有感覺了。

這樣我們就打破了原來的“因為”和“所以”的負面因果關係,把原來的那個“跟不上”,沒有辦法改變,變成了“能跟上,因為我可以如何如何做”。這樣孩子就有了改變的方法,也能找到改變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父母改變自己的信念

我們每天跟孩子鬥智鬥勇的過程中,沒有有哪種方法是一定有用的,或者一直有用的,隨著情境的變化,方法也要變化。心理學裡也沒有特效藥,沒有哪個句式和方法說給孩子,孩子立刻就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關鍵還是在我們的信念是否真的改變了。只有我們真的相信孩子,孩子才相信這個新句式裡,後面的那個“因為”是有作用的,那麼孩子就會有信心去找方法,就會勇於去嘗試,最後會找到恰當的方法。

培養孩子自信心:跟不上的孩子,如何逆襲

我們經常在網上別的家長的經驗,但是別人用的方法我們用了不一定管用,因為人家跟孩子之間可能不只是用了某種方法,而是他們在學習和嘗試的過程中,信念改變了,心態變了,對孩子的期望變了,相信孩子可以做得到。所以神情、動作、語氣都在向孩子表達:“我相信你做得到!即使你暫時還做不到,我也相信你會找到方法來做到”。一定是把這些信息傳達給孩子了,所以孩子才會真的去找方法,而且去驗證這些方法是管用的。

父母自身的學習與成長

沒有人是天生合格的好家長,養育孩子需要父母自身的成長,需要系統化學習和踐行,陶醉於收集“三招讓你的孩子變學霸”這類碎片化、似是而非的“知識”,只是在尋求自我安慰,逃避真正的學習和成長。

有的家長把孩子送到各種“雞血班”去,希望點燃孩子的激情,從此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實際上是對外部的寄望太多了。人會受情境的影響,孩子可能在那樣刻意營造出來的封閉環境裡邊熱血沸騰,但是離開那個情境,還會有持續的影響嗎?能持續多久呢?別忘了家庭和學校才是孩子當前的真實環境,父母自身的成長才能改變這個環境,教育孩子這個事,不能靠“代練”。

總結一下,在孩子某個方面跟不上時,我們一定不要用固定式思維認定了因果,要打破“因為孩子…,所以跟不上”這樣的框架,換成“雖然…,但是孩子可以跟上,因為…”這樣的句式,在“因為”後面去找方法。有“跟不上”的情況,從另外一個角度講也是一個教育的好機會,當我們引導孩子找到了方法讓自己跟上來的時候,其實也在孩子的心裡種下了一種信念:“我跟不上的部分,只要我找到方法,我就能夠跟上”。這樣孩子才會有那種戰無不勝的勇氣,以後他就不會再怕挫折。將來即便有再多的“跟不上”,他都會有逆襲的信心,有反敗為勝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