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禾荐书|陈忠实与《白鹿原》

在西安灞桥区的西蒋村,一个被称为白鹿原的地方,陈忠实度过了自己的童年。1962年高中毕业后,正赶上国家经济困难,大学招生缩减,陈忠实只好回乡当了民办小学教师。不过,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教学之余,坚持练习写作。《信任》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康家小院》获上海首届小说界文学奖,《初夏》获1984年当代文学奖,《十八岁的哥哥》获1985年长城文学奖,《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全国1990年-1991年报告文学奖……可是,陈忠实总觉得,还有一座创作的高峰在前方等待着自己。他想写一部书,作为自己日后的枕棺之作。于是,他开始了小说《白鹿原》的准备和创作。

普禾荐书|陈忠实与《白鹿原》

为了潜心写作,陈忠实把自己关进西蒋村的祖屋,一个人开始了艰苦的写作。他说,必须一个人呆在屋子里,不能有第二个人进来,因为白嘉轩、鹿子霖、仙草这些人物,就在他的四周,如果有旁人进来,这些人物就都跑掉了。

普禾荐书|陈忠实与《白鹿原》

1991年腊月二十五的下午,陈忠实在白鹿原上祖宅写完了小说的最后一行文字后,陈忠实记录道:自己两眼发黑,脑子里一片空白,陷入了一种无知觉的状态。他坐在小竹凳上一动不动,究竟采取什么姿态默坐的,已经不复记忆了。《白鹿原》的写作前后经历了6年时光,1992年初春,《白鹿原》全书成稿。陈忠实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当时,点燃了一根雪茄,青烟袅袅升起,我把屋里的灯都打开,把录音机音量开到最大,老宅里很明亮,耳边回荡着悦耳的秦腔,那一刻,我坐在老旧的椅子上,感觉眼角淌出了泪滴。

普禾荐书|陈忠实与《白鹿原》

成稿之后,《当代》杂志的两名编辑前来拿稿,当时陈忠实都没有实力请他们在外面吃饭,吃的是自己妻子包的饺子,他还清楚地记得馅里有刚采下的韭菜。之后《白鹿原》略加删改后,刊登在《当代》上,杂志出版的当天,陈忠实从乡下赶往西安就已经没法买到了,一时洛阳纸贵,杂志被抢购一空。1993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单行本。《白鹿原》一经问世,立刻引起极大轰动,褒扬者称其为一部震撼人心的民族史诗,非议者指责它有倾向性问题,性描写暴露,等等。直到1997年《白鹿原》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非议才渐渐平息。历经岁月的洗礼,《白鹿原》已经不知不觉列入了经典的行列,最流行的称赞语是,这是一部“史诗”式的巨作。

• end •

普禾荐书|陈忠实与《白鹿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