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發:抓信訪工作不能怕羣衆上訪

起信訪工作,不管是中央國家信訪部門還是省級以下信訪部門,都會覺得信訪工作是一件很難做的工作,是件讓人頭疼的工作,各級相關部門每天的接訪量確實比較大,很多的地方政府也會每天安排相關領導對群眾進行接訪,進行現場解決問題,但信訪的群眾就像是長江之水滔滔不絕,永遠沒有一個盡頭。因此,不少領導幹部對信訪工作的熱情隨著時間的流失而慢慢降溫。但是由於信訪突出問題又往往與其官帽相聯繫,他們又不得不強打精神去面對去解決,很多領導幹部最怕的一件事就是群眾上訪,這就造成了很多的信訪問題被各級地方政府強力打壓下去,造成了信訪群眾與地方政府的對抗情緒越來越大,導致一些本可以解決的信訪問題久拖不決,在群眾中造成了極壞的影響。

正如習總書記指出的那樣,當前群眾通過信訪渠道反映出來的信訪突出問題,既有新動向,也有老難題,但都事關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社會和諧穩定。解決信訪問題宜疏不宜堵,只有將群眾的事情解決好,只有站在群眾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才能真正將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將群眾的利益當成自己的利益去努力幫助群眾解決問題。也只有這樣,才能使群眾相信我們的政府和信訪部門,才會將信訪問題就地解決而不出現越級上訪、長年纏訪等問題,也才能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對於信訪的群眾來說,沒有人願意沒事找事去找政府進行信訪,更沒有人願意長年累月地和當地政府作對,去越級上訪。雖不能說每一個上訪群眾都是被逼的,至少大部分上訪群眾都是因為自己的利益受損找不到說理的地方,才會去找政府部門為自己主持公道。或許也有很多群眾對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的條文不是很清楚而上訪,但相信只要相關部門引導他們通過法律手段去解決問題,很多信訪群眾還是很願意相信法律的公正性的,有很多的信訪問題還是可以通過耐心細緻的工作而就地解決的。但不幸的是我們的有些幹部對於群眾的信訪問題不是耐心地去幫助解決,而是採取簡單粗暴的方式進行打壓,使得小的信訪問題拖成大問題而無法解決。

其實解決信訪問題,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出現了非常著名的“楓橋經驗”。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楓橋經驗”的理念和習近平強調的“各地各部門要加強風險研判,加強源頭治理,努力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避免小問題拖成大問題,避免一般問題演變成信訪突出問題”要求是一個道理,就是要對信訪矛盾抓早抓小,在最小範圍內解決問題,避免問題擴大化。相信只要各級領導幹部真正按照中央要求,認真落實中央指示精神,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怕”和打壓都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

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這句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只要各級領導幹部都能夠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把群眾當作親人,還有什麼問題解決不了?要想抓好信訪問題,必須從群眾的立場去考慮問題,群眾才能把你當作他們的貼心人,解決群眾信訪問題才能得到群眾的支持而使問題變得簡單。一味地怕群眾上訪而採取打壓態度,只會使簡單的問題變得複雜,使小問題變成大問題,最後無法解決而導致事態擴大,不但失去了群眾的支持和信任,更會在群眾中造成不好的影響,影響黨群幹群關係,這種得不償失的事情我們的領導幹部最好還是少做。

把群眾合理合法的利益訴求解決好,這是中央對各級領導幹部的要求。但對於群眾不合理不合法的利益訴求也不要怕,只要勇於擔當,通過各種手段去教育、疏導還不能解決問題的,可以按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打擊,只要站在一個“理”字上,相信更多的群眾會支持我們的工作,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將信訪工作納入正常的工作軌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