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 民俗︱康南鑼鼓草

康南鑼鼓草又稱打鑼鼓草,是康南地區群眾在生產勞動中創造並把互助合作的勞動過程與歌唱融為一體,在愉悅的場景中消滅荒草的一種勞動形式。

遇見 民俗︱康南鑼鼓草

“打鑼鼓草”,流傳於康南田間地頭,類似於勞動號子,但又比一般的勞動號子更具有表演性,以一種勞動歌舞的形式呈現。

康南地區群眾每年夏季幫工除草時,選兩個能說會唱的人敲鑼打鼓,走在一字排開的勞動人群后面,一人敲鑼,一人打鼓,大家隨鑼鼓手的指揮邊幹活邊唱薅草歌。表演大致分為:牽線子、扎蓋子、起歌頭、安五方、說正方、耍歌子、辦交接等步驟。


遇見 民俗︱康南鑼鼓草

談龍作品《康南民俗鑼鼓草》


遇見 民俗︱康南鑼鼓草

2008年,康南鑼鼓草成功申報了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縣政府專門批示,對康南鑼鼓草保護工作作了部署,成立了有專業人員參與的康南鑼鼓草保護領導小組,建立了鄉村級鑼鼓草樂隊,(民俗文化保護村),實行招商到資,發展“康南鑼鼓草表演”文化產業。縣政府每年籌資一定比例的專項經費,安排專人在康南各鄉鎮進行全面細緻的普查,徹底摸清康南鑼鼓草的歷史沿革,以及表演形式、樂手樂曲等全部狀況,並建檔保存,在康南各鄉鎮建立一個民俗文化保護村,成立一個鑼鼓草演唱隊,從人員培訓、演奏水平、演出道具等面提高鑼鼓草藝術檔次,加大宣傳力度,重視對傳承人的培養、培訓。目前,康南地區的陽壩鎮、白楊鄉、銅錢鄉、秧田鄉等鄉鎮的村社,也已經普遍開始了這一民間活動,具有較大影響的傳承人大約已有65人。


遇見 民俗︱康南鑼鼓草


康南鑼鼓草,具有率真質樸的音樂個性,保留了古代勞劫人民在生產丶生活中樸素的音樂信息。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將廉南鼓草列為非物質害聲進行重點保護,對延續和傳承傳統民族文化都有十分特殊的價值和重要意義。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