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爲何自責「見識不足」、「思慮不精」?

小蟲蟲


這是蔣介石在淞滬會戰後期國軍發生大潰敗後,在日記中對自己政略和戰略錯誤的檢討與自責,尤其是後悔沒有聽取白崇禧和劉斐的建議儘早撤至“吳福線”國防工事,致中國軍隊損失慘重,其黃埔精銳也大傷元氣。對於一向死不認錯的蔣介石來說,已經是非常難得了。

日記原文為1937年11月5日,蔣介石記錄當天南京陰雨。



1937年的上海“八一三事變”,是張治中率領德械師先動的手,試圖在日本陸軍增援部隊抵達之前,將日本駐滬海軍陸戰隊一舉殲滅,吸引日軍主力轉至華東戰場,以解華北之危。蔣介石雖然批准了這一“戰略”,但始終幻想通過國際聯盟能遏制日本的侵略行徑,如此的“政略”極大干擾了戰略執行。

張治中完成攻擊準備後正欲先發制人,8月11日第一次被蔣介石緊急叫停,原因是西方諸國突然提出“將上海開闢為不設防之自由港”的外交案,蔣介石要琢磨琢磨。沒有這麼打仗的,士氣和秘密都洩了。



(軍事佈署講給宋美齡又有何用)

所謂“見識不足”主要是蔣介石對政略的反思,弱國無外交,只能靠自己,《九國公約》根本剎不住日本的侵略戰車。到10月下旬,日本陸軍在滬已達20萬人,陸海空火力絕對優勢,彈丸之地的上海,人數眾多的中國軍隊承受著可怕的傷亡,最佳方案就是撤至早已修好的吳福線、乍嘉線國防工事重新組織防線,一方面可以縮短防禦正面,一方面可以避開日軍艦炮火力。

這是國軍高層有識之士的一致意見,蔣介石本也同意,然而11月3日《九國公約》各國在比利時開會的消息再次讓他改變了計劃,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仍然繼續“填兵”上海,試圖引起國際干涉。可惜《九國公約會議報告書》除去譴責日本幾句之外,沒有半點實質性內容,甚至連中國政府要求的制裁都沒有。日本軍隊毫不理會,繼續加大兵力和火力,中國軍隊喪失了最佳撤退時間。

其實這個會都不如不開,日本人反而摸清了西方的態度,愈發有恃無恐。

有記者問左翼軍總司令陳誠,為什麼要在上海用屍山血海硬拼?“小委員長”答曰:就是死給九國聯盟看的。



所謂“思慮不精”是蔣介石對忽視金山衛防守的戰略檢討,日軍在正面進攻不能打開局面的情況下,新組柳川平助第十軍,以從華北新調來的第6師團、國內動員的第114師團和第18師團共10萬人馬,在杭州灣的金山衛實施登陸作戰,一舉殺向淞滬國軍的側後,上海幾十萬國軍面臨被封閉合圍的危險,終於開始撤退,而由於組織倉促,大撤退變成了“大潰退”。

若非如此,南京也不會迅速失守,日軍參謀本部在攻取上海後甚至劃出“制令線”不得追擊,終究由於前線日軍發覺國軍已呈潰敗之勢,擅自發動南京戰役。



金山衛本有四師一旅之重兵駐守,軍事委員會高參們在戰前進行的兵棋推演,已料到了日軍可能在此登陸。可惜蔣介石為了增援正面戰場,不斷將守軍調出,至日軍真正開始登陸時,金山附近正規軍僅剩幾個連,當然一觸即潰,於是淞滬會戰的失敗便已註定。

蔣介石一般習慣將錯誤推諉於部下的無能,然而淞滬會戰的幾次重大政略與戰略失誤,完全由他一手造成,已是“推無可推”,能在日記裡認個錯已經是破天荒了,殊不知一將無能,累及三軍。

在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中無謂犧牲的官兵,豈是八個字可以挽回生命的,抗戰無錯,籌謀有過,蔣介石甚為剛愎自用而。


度度狼gg


作為1927年到1949年間,中國的實際領導人,蔣介石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人物。不過蔣介石因為個人性格存在一些缺陷,所以即使是在國民黨內部,蔣介石也始終不能完成整合,因而最終,蔣介石不得不敗退臺灣。

蔣介石經常在日記中自責“見識不足”、“思慮不精”當然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蔣介石喜歡讀古書,特別崇拜王陽明,儘管後來皈依了基督教,但是依然沒有放棄對古書的閱讀。蔣介石在古書的閱讀中更多的是從中學習御人之術。

蔣介石在用人上存在很大缺陷,以至於最終沒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忠誠於他。他喜歡用黃埔子弟,喜歡用浙江人,因而對於不具備這兩條基本條件的人就會排斥。但是,有些人,比如像胡宗南,他喜歡了一輩子,也重用了一輩子,但胡宗南卻沒有令人驚羨的功績。或許胡宗南頂多只能做個師長,但是蔣介石卻總是委以胡宗南重任。

蔣介石的見識不足還表現在他對國際形勢的判斷上,他曾經想當然的認為美國人會支持他打內戰,但是實際上他錯估了美國人的意志,不過他還是一意孤行,最終落得個眾叛親離。

蔣介石不管是能力還是見識實際上都不足以使他成為一個領袖。


青年史學家


蔣介石,字中正,浙江奉化人。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他領導的國民黨與毛主席領導的共產黨鬥爭了近30年,最終敗逃臺灣,以徹底的失敗告別歷史舞臺。

蔣介石早年留學日本,結識了同盟會會員陳其美,並與他結拜為兄弟,正是在陳其美的引薦下,蔣介石在1908年加入同盟會,投身民主革命,獲得孫中山賞識。1922年6月,廣東軍閥陳炯明叛亂,孫中山在永豐艦上避難,蔣介石去廣州登上永豐艦保護孫中山40多天,通過這一件事,蔣介石獲得了孫中山的信任和器重,在國民黨元老張靜江的支持下,1924年一月,孫中山任命蔣介石為黃埔軍校校長兼任廣東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從此一步步走上權利中樞,經歷了國民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一系列戰爭,影響中國近代半個多世紀。

蔣介石執政的根基是江浙財團,領導的著一群資產階級,有它自身的劣根性。自始至終,他都無法解決國民黨決策效率低下,派閥相互制肘,官員貪腐成風這一系列問題,縱使他見識再多,思慮再精,也無法抵擋植根於人民的強大的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打擊,敗退臺灣是歷史的必然。

蔣介石常常自責“見識不足,思慮不精”,縱有八百萬軍隊,也難逃失敗的命運,然而真正的原因即是敗在了神一樣的對手毛澤東手上,更是敗在了人民手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自古以來,莫不如此。


一縷清風5586


1939年,馬一浮曾經評價過蔣介石說:“此人英武過人,而器宇偏狹,缺乏博大氣象,舉止端莊,而雜有矯糅,乃是偏安之才,偏安有餘,中興不足,方之古人,屬於劉裕、陳霸先一類人物”。

仔細看蔣介石相片,總感覺滿臉的晦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