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46:不想爲孩子數學分數焦慮的父母,不妨陪他玩這些遊戲!

父母知了

幼升小專欄第46篇,想來分享幾則留言,值得反思的一些現象:

  • 謝謝您,我經常來讀這裡的教育文字,也轉發給朋友,她的孩子也差不多幼升小的階段,許多措施還是蠻有效的,我最欣賞您說的每個父母實際上都需要針對自己的孩子找方法,而不是把方法套用在孩子身上,這一點對我特別有啟發意義,過去經常讀一些教育文章,要求我們做這個做那個,結果都是白辛苦,效果不好,主要是我沒有反思,照搬照抄那些所謂成功的做法。
  • 今日瀏覽到這樣一則案例:在滬上,幼小銜接已經成為巨大的產業,更讓人感到難受的是,一些機構已經公然讓幼小的孩子說謊,例如部分民辦小學採取面談方式招生。“不能告訴老師自己愛看動畫片、玩遊戲,不能說自己的外號是‘小霸王’‘小淘氣’,也不能說平時父母沒時間陪,都是姥姥姥爺陪著……”某“幼小銜接”培訓機構的老師反覆提醒孩子們,按照事先背好的標準答案回答老師提問,萬一老師問了其他問題,也一定要說“好的一面”。這樣的局面究竟因何造成?
  • 眼看孩子馬上要上小學了,但我感覺他將來數學會很差,讓他做題目都不願意,急死了,人家孩子加減法,拼音都已經非常熟練了,可我兒子為啥不願意學,照道理我們學歷也不低,孩子不應該太差呀,究竟哪裡出了問題?
幼升小46:不想為孩子數學分數焦慮的父母,不妨陪他玩這些遊戲!

留言中可以看出許多父母對當下幼升小在各個方面的關注,第一條留言看得出那位媽媽已經很有方法,找到做父母的竅門了,懂得在反思中不斷調整自己的做法,為孩子找方法,而不是用方法套孩子,這是非常棒的體會,也是我在文字裡反覆交代的不能教條主義,本本主義,拿來主義,而是要批判性接納,創造性使用。

第二條留言當然是對上海一些幼升小輔導機構的揭露,但這個現象本質上也是市場需要,不是幼升小機構的主觀臆斷,他們是根據面試要求逐點分解,提供方法,但他們忽視了面對的不是大學生,而是童真的小小孩,過於套路化的應對方式讓人覺得非常不舒服,真正面談的時候如果孩子嘴裡說出那樣的話就會感覺很做作,沒有真實的情感在裡面。

第三條留言比較細,就是擔心孩子的數學,在一些日常交流中,許多父母好像也普遍擔心數學,主要是因為數學是一個理科內容,需要考察孩子的抽象能力、邏輯能力,而這恰恰是短板,許多父母本身就是數學上的後進生,所以他們擔心孩子重走自己的老路。

幼升小46:不想為孩子數學分數焦慮的父母,不妨陪他玩這些遊戲!

到一個月後,也就是9月20日左右,你會發現許多一年級的家長已經開始焦慮了,因為孩子已經進行了一次單元檢測,或者日常有過小測驗,開始有了分數的直接體驗。臨考之前,父母總是耳提面命,“考考好,考個100分,回來有獎勵!”賞罰分明,考得不好,哼哼,日子都過不好了。可是焦慮的爸爸媽媽有沒有想過,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自己是不是錯過了什麼,應不應該先懲罰一下自己呢。

許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藉口工作忙,缺席了他們的關鍵期,等到孩子上了學就來要語文、數學的高分,這讓孩子顯得很冤枉,這分數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現在的孩子會抗議:“在我需要你們陪伴的時候,你們在哪裡?在我獨自面對困難,努力向前時,你們老在這裡罰我!我是你們親生的麼?!”

當然,大部分孩子不會這麼說,但許多父母需要反思,可能真的缺席了孩子的成長關鍵期而不自知,就以大家關心的也是讓孩子頗為頭疼的數學為例。我們有沒有訓練過孩子的思維,對他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邏輯能力有沒有采取過什麼方法。事實上在開啟孩子數學思維的時候要根據孩子的實際年齡和能力,選擇適合的數學方法,如果在應該給與孩子支撐的時候,父母不在場,那麼後面的結果也必須一起承擔,這個要求應該不過分。

幼升小46:不想為孩子數學分數焦慮的父母,不妨陪他玩這些遊戲!

在每天的生活中,那些善於陪伴的父母會抽出一定時間和孩子一起做數學遊戲,如能夠不失時機地給孩子提出問題,引導孩子思考,做些鍛鍊腦力的活動,還可以幫助孩子們開啟數學思維,那麼,你就不會焦慮將來孩子在數學上有太大的差距,這是水到渠成的事,您是否有過這樣的陪伴呢?

這裡推薦幾個簡單易行的數學遊戲,給父母陪伴孩子的時候一起玩一下。

觀察一下,哪組物品數量多

比較兩組物品的數量多少為孩子將來學習減法打下基礎。家中幾乎所有的物品以及孩子的玩具都可以拿來做這個遊戲。拿出一些物品隨意分成兩組,讓孩子比較哪組多哪組少。還有一種玩法孩子可能會更喜歡:給孩子一些硬幣(數量必須是雙數)讓他來扔,扔完後讓他數一下是正面的多還是反面的多。

再例如讓孩子數出10顆豆子(花生、黃豆、綠豆均可),放在桌上堆成一堆,家長也抓一把稍多的豆子放在桌上,讓孩子比較兩堆豆子的關係,猜猜(估計)家長抓的豆子大概有多少顆,然後再數一數。家長要引導孩子如何根據兩堆豆子的多少來猜數量,孩子猜的數越來越接近正確數量時要表揚他們。

幼升小46:不想為孩子數學分數焦慮的父母,不妨陪他玩這些遊戲!

數一數,這些物體數量有多少呢

孩子建立數字的概念需要首先學習數與物的對應關係。在孩子數數時,要讓他指著要數的物體一個一個地按順序點數。另外,還要讓孩子理解基數的概念,即:順序數下來的最後一個數字即是物體的數量。這個問題隨時都可以問。數家中的人口,數水果,數玩具,數書等等。

遊戲過程中家長要營造輕鬆愉悅的氛圍,以遊戲為主,在遊戲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的數數、估數、思考變量關係的能力,估計的數量不一定要很準確,但數數一定要正確,同時對孩子理解的變量關係不一定表述精確也要予以肯定,一定要在孩子有進步時進行表揚和鼓勵。

比一比,哪個更大或更高

小孩子很喜歡把物體直接放在一起比大小高低的,因為這就像一個遊戲。提問從簡單開始,逐漸增加難度。比如,先可以比較兩支筆、兩個蘋果、兩本書,這些東西可以直接放在一起進行比較,“你的身高和爸爸(媽媽)相比,結果怎麼樣?”引導孩子用多種方式表達,如:“爸爸比我高”,“我比爸爸矮”;“爸爸比我高得多”,只要是合理的表達都可以,但要求敘述完整,兩人一起量出具體的身高,想想,量身高時要怎麼量才是最準確的?爸爸和媽媽的身高相比,結果怎麼樣?媽媽和阿姨相比呢?這對於孩子一年級之後在比較大小高矮的知識上是有益的。

幼升小46:不想為孩子數學分數焦慮的父母,不妨陪他玩這些遊戲!

以上這些遊戲在開學之前就可以玩起來,請注意,是玩遊戲,而不是一本正經做什麼題目,那樣只會讓孩子感到厭倦,覺得家裡也是學校的一部分,不要小看這其中一些簡單的遊戲,對於孩子的智力開發和後續的數學思維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啟蒙教育的重點就是思維啟發,早早打下了基礎,會讓孩子在今後的學習中感到學有餘力,非常輕鬆。

順便多說一句,這些遊戲也都是我們在兒子小時候陪他一起玩的,他從小學到高中都沒有補習過數學,都是一路領先的,當然遊戲不限於這幾個,我這裡舉三個小遊戲只是起到一個引子的作用,更多遊戲父母可以創造性的發揮,自主設計哦。

原創不易,若覺得有收穫,可以自由打賞,也可轉發給需要的朋友,或者把您遇到的困惑留言給我。也可關注公號“陳老師家長匯”,或在喜馬拉雅FM平臺搜索“北緯32度半”,給您最合適的育兒方法音頻指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