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常说的王佐之才,到底是什么意思?三国中几人能担当?

细心的朋友们都会发现,在历史书、演义小说或者历史剧中,经常会有人被夸赞为有“王佐之才”诸如此类。之前小编也云里雾里,以为王佐是历史上的一位大牛神人,才高八斗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以至后人都以有他之才作为类比,有点类似诸葛亮的自比管、乐的意思。当然了,后来才搞懂,原来王佐不是人,也不是神。


历史上常说的王佐之才,到底是什么意思?三国中几人能担当?

曹操雕像

王佐之才,为佐王之才的倒装句。语出汉书,原本说的是刘向称赞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回”,特指某人有辅助君主成就大业的才能。刘向没看错人,他看好的董仲舒也真的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辅佐汉武帝成为了千古一帝。那么接下来我们想说的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牛人们,到底有哪几位能称之为王佐之才呢?

历史上常说的王佐之才,到底是什么意思?三国中几人能担当?

诸葛亮

第一个跳入脑海的人,当然是荀彧,荀令君是也。曹操能从一个小小的下级军官到地市级的东郡太守到省部级的兖州牧,再到挟天子以令不臣,做到行车骑将军、丞相、录尚书事位极人臣,从战略规划、实施落实无不出自荀令君之手。可以这么说,曹操可以没有郭嘉,没有荀攸,更可以没有贾诩,却独独不能缺了荀彧这个政治总规划师。当然,矛盾的是,荀彧有佐王的才能,却不愿意看到曹操称公称王,这才是他悲剧的根源。

历史上常说的王佐之才,到底是什么意思?三国中几人能担当?

诸葛亮

吴国这样的人物是周瑜和鲁肃,只不过俩人各占了0.5,组合起来才成为完整一个。离开他俩的总体筹划和推进,孙权不要说称王称帝,被曹魏集团兼并的可能性非常之大。至于刘备集团,法正有小谋无大略,远远称不上佐王。诸葛亮倒是符合标准,只是他佐下王,兵败猇亭、身死白帝,会不会多少也让他的王佐成色打下不少折扣?另外,其实袁绍集团的沮授、田丰也都具备佐王之能的,只是袁绍同志不太能扶的上墙,可惜了了。至于说陈宫,与法正有点类似,总体布局能力稍显不足,遗憾落选。

三国中还有哪些人物你认为是遗珠给漏掉了?再放大到古代史,还有几人能够担当此名?说说你的看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