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穆宗:不仅自己做皇帝,三个儿子也先后为帝!(宦官干预帝位)

唐十一帝穆宗李恒,不仅自己当了皇帝,还竟有三个儿子也都先后做了皇帝,即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另外,在第三个皇帝儿子死后,这帝位兜兜转转最后竟是自己的异母弟弟成为了帝位的继承人。皇太叔,这在唐朝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也属罕见。

唐穆宗李恒

大唐的第十一位皇帝---唐宪宗李纯暴毙之后,其第三子李恒(原名李宥,后改名)继承帝位,是为唐穆宗。这又是唐帝国历史上一位不思政务、专注享乐的帝王。公元820年--824年在位,约五年,因中风身体每况愈下,加之幻想长生不老而长期服用金石之药,加速死亡,年二十九岁驾崩于寝殿。

子承父业,理所当然,穆宗生前立长子李湛为皇太子。

唐穆宗:不仅自己做皇帝,三个儿子也先后为帝!(宦官干预帝位)

唐敬宗李湛(子承帝位)

穆宗李纯崩后,有长子李湛继承帝位(已在822年被立为皇太子),名正言顺即位,是为唐敬宗。这也是一位短命的皇帝,十六岁即位,仅在位2年,十八岁薨。史载其在位期间,奢侈荒淫,沉迷击鞠(古代马球),喜欢半夜在宫中捉狐狸(打夜狐),史称“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由宦官把持朝政,后为宦官刘克明等人杀害。敬宗李湛有明确记载的儿子有5个,但均没能继承帝位,或早薨,或被杀。

敬宗虽有子,却最终是自己的弟弟继承帝位。他自己年纪轻轻被宦官所杀,当然更无法左右继任者为何人!

唐穆宗:不仅自己做皇帝,三个儿子也先后为帝!(宦官干预帝位)

唐文宗李昂(弟承帝位)

李昂本名李涵,为唐穆宗李恒第二子、唐敬宗李湛之弟。公元826年,宦官刘克明等杀死敬宗李湛,伪造遗旨,欲迎宪宗之子绛王李悟(穆宗李恒之弟)入宫为帝。但两天后,宦官王守澄等指挥神策军入宫杀死刘克明和绛王李悟,立敬宗之弟李昂为帝,年仅十八岁,公元826年--840年在位。

公元835年,文宗不甘为宦官所控,欲策划诛杀宦官夺回权利,但最终失败被软禁。甘露之变后,宦官一直牢固地掌握军政大权,君主的废立、生杀也掌握在宦官手中。

唐穆宗:不仅自己做皇帝,三个儿子也先后为帝!(宦官干预帝位)

公元840年,文宗李昂抑郁成病,不能下床,便命枢密使、宰相等大臣辅助太子监国。宦官仇士良、鱼弘志得知,于当晚伪造遗诏,废太子为陈王,立颍王李炎为皇太弟,文宗无法可施。同年,李昂病薨于长安宫中的太和殿,年三十二岁。

文宗李昂有明确记载的儿子有2个:李永、李宗俭。但他认为都不合适当储君,于是看中了自己的侄子,哥哥敬宗的大儿子晋王李普,视若己出,欲立为太子,没想到李普早薨,因此文宗长年不再提立太子之事。之后立长子李永为太子,但李永被立为太子后就陷入了后宫斗争中,终含冤而逝,追谥为庄恪太子。次年,文宗又立侄子陈王李成美(敬宗幼子)为太子。

被宦官拥立为帝的文宗李昂,深知宦官之危。儿子死了,只能再立自己的侄子为储君,却没想到,最后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选中的继承人被宦官废除,另立新君。

唐穆宗:不仅自己做皇帝,三个儿子也先后为帝!(宦官干预帝位)

唐武宗李炎(弟承帝位)

李炎,即唐武宗(840年--846年在位),初名李瀍(chán)。唐穆宗李恒第五子,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异母弟。文宗病重,宦官仇士良、鱼弘志矫诏废皇太子,立李瀍为皇太弟。同月文宗去世,李瀍即位。在位期间,他对唐朝后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削弱宦官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但他崇信道教,服用丹药,病重而亡,虽有五子,但未及立太子即崩。

唐穆宗:不仅自己做皇帝,三个儿子也先后为帝!(宦官干预帝位)

唐宣宗李忱(皇叔继位)

武宗死后,宦官马元贽等拥立唐穆宗李恒异母弟李忱登基为帝,是为唐宣宗。据说李忱是武宗危病之时,诸宦于禁中密定接班人,最后敲定由“宫中皆以为不慧”的光王李忱为最佳人选,假称诏令立为皇太叔。宦官立李忱的目的是为了日后易于掌控,不至于出现像文宗时期大规模的反宦运动。

可是宦官们却打错如意算盘,有“小太宗”之称的唐宣宗绝非庸主,只是善于迫于形势,隐忍不发,等到大局已定,唐宣宗开始才展现政治才能,令时人颇为惊诧。史载“太叔见百官,哀戚满容;裁决庶务,咸当于理,人始知有隐德焉。”宣宗在位13年,并未册立太子,因为宣宗对立太子一事颇为忌讳,两位宰相曾因建议立太子而遭罢相,后朝臣中再无人敢言立太子之事。

唐穆宗:不仅自己做皇帝,三个儿子也先后为帝!(宦官干预帝位)

小结:

唐穆宗李恒不仅自己做了皇帝,就连自己的三个儿子也轮流将皇位做了个遍。之后兜兜转转,第三个皇帝儿子死后,这皇位竟到了自己异母弟弟手中。这期间,皇太弟、皇太叔先后继承帝位。

由上述可看出,唐朝后期宦官势力不断壮大,甚至一度干预帝位的更迭。唐朝后期的皇帝中除了德宗、顺宗、哀帝外,其余都由宦官所拥立。但这些宦官既不像两汉后期那样让几岁的娃娃来当皇帝,在一定程度上也远不如明朝那些手握实权干政的宦官们。

读史明志,翻翻书,看点儿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