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萬字雄文舉報前董事長:挪用2.4億公款,14年無人問


伊利萬字雄文舉報前董事長:挪用2.4億公款,14年無人問


圖/圖蟲創意


它家的戲,如今已遠遠超它家的奶。至少,2018年是這樣的。

今天,在“伊利謠言案”剛剛宣判不久,伊利集團便在自家官網和官微放出重磅猛料:實名舉報前董事長鄭俊懷,稱其挪用2.4億元公款,14年來無人處理,背後多名高官充當保護傘。

劇情反轉,總是令人猝不及防。這一消息,足以驚呆眾人。

從時間節點看,伊利早有準備。此役,不是你死便是我活。

10月24日9點30分,鄒光祥、劉成昆涉嫌犯尋釁滋事罪一案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回民區人民法院第一法庭公開宣判。法院以尋釁滋事罪判處鄒光祥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一年六個月;以尋釁滋事罪判處劉成昆有期徒刑八個月。兩人當庭表示上訴。

這二人正是年初“伊利謠言案”的關鍵人物。

緊接著,伊利便在自家官網和官微推送實名舉報信:懇請徹查鄭俊懷及其保護傘。與法院宣判,前後呼應。一切都非常巧合。

這洋洋灑灑萬餘字的舉報信,明眼人一看,都知道這非一日之功,而是早就準備妥當,就掐著表,看著時間點來的。

“常年屢遭破壞”“苦不堪言”“被迫公開”,這些情感色彩濃厚的字詞背後,頗有逼上梁山,你不仁莫怪我不義的味道。

只不過,“謠言案”一直以來存在爭議,各方高度關注。今天,隨著該案的宣判,伊利有了足夠的底氣,某種意義上,也更加師出有名。

或許生怕外人看不懂,這封舉報信專門列出8條罪狀,層層抽絲剝繭。從鬥地主來說,伊利手持王炸,已經打成明牌了:勢在必得。

舉報信稱,今年3月謠言案案發前,鄭俊懷北京密會劉成昆,詆譭伊利的謠言文章隨即出爐。

還說,這起謠言案與幕後操縱者十幾年來攻擊、詆譭、破壞伊利的手段如出一轍,就連把寫手“送進”監獄、自己抽身而退的手腕都大同小異。

挪用公款2.4億並有案底,還要再次製造謠言,不是找死嗎?人們好奇,一個過氣的前董事長,難道在內蒙古有通天的法力不成。

儘管人們對這件事的看法莫衷一是。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伊利的戲,已遠遠超它家的奶。

鄭俊懷資歷很深,有中國“乳業教父”之稱。他大學畢業後就在呼和浩特工作,所從事的一直與乳業畜牧業相關。

履歷顯示,1993年5月,他由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廠廠長(伊利前身),轉任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兼CEO,直到2004年12月,因涉嫌挪用公款罪入獄。

被判刑6年的他,在經過兩次減刑後,在2008年9月刑滿釋放了。現為紅星乳業董事長。

撇開其他信息不說,伊利舉報信中反映的幾點,很有嚼頭。

一是在減刑方面,鄭俊懷“實際服刑過程中如住賓館可隨時回家”,他在獄中還發明瞭節水設備專利。事實是否如此,相信不難查證。

二是在罪名方面,鄭俊懷挪用2.4億公款,最終以1650萬予以6年有期徒刑的輕判。零頭都比實際多,根本不合乎常理。

是否輕判,據說78冊案卷,14年來一直存放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檢察院反貪局。有關部門去核實一下,就可水落石出。

三是保護傘方面,舉報信稱,“原國家級領導、多位省部級領導、廳局級領導充當鄭俊懷保護傘,人為抹掉鄭俊懷數億元犯罪事實,運作假減刑”。

級別如此高的領導,都是誰?舉報信中還反覆提到最高檢某原副檢察長以及多人的名字。從這個角度講,足以吊起眾人胃口。

從大的背景看,當下,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正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想借助這個大勢一窩端,相信也是舉報信的目的所在。

鬥地主,也得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經過這一波三折,伊利會的多了。

醞釀已久的舉報信,並非沒有跡象可循。

早在年初“謠言案”初期,伊利就多次放風說,一系列謠言與伊利集團一位前高管“脫不了干係”。

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接受媒體採訪時,更是呼籲司法部門對此前與該高管有關的一件挪用2.4億鉅額公款案進行公訴。

為什麼現在才站出來指認,張劍秋當時解釋,這些年,伊利一邊承受經營帶來的壓力,一邊還要應對其長期不斷的造謠和干擾。公司考慮到企業發展和社會影響,一直忍辱負重,沒有和他糾纏,也從來沒有把這些事實真相對外公開過。但每一次都導致伊利的股價大幅波動,讓廣大股東和投資者損失巨大,也影響了企業和員工的發展。

“這一切讓我們認識到,謠言和誹謗躲是躲不過的,老實人只能受欺負,我們已經忍了十幾年,不能再這樣忍下去了。

網絡走紅的兩件事讓伊利看到了某種希望。在舉報信中,伊利稱,“廣安嚴書記”“台州周局長”被舉報後不到一週,有關部門僅憑網絡上的一些線索即查實並及時向社會公佈了調查結果。

普通網友都可以掀翻嚴書記、周局長,伊利為什麼不能?

另一個契機是,中央巡視組又一次進駐內蒙古。據官方消息,10月18日,中央第八巡視組對內蒙古自治區開展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工作動員會議在呼和浩特召開。伊利稱,“我們第一時間當面向中央第八巡視組進行了彙報並正式遞交了實名舉報材料。”

長達14年不處理,這件事內蒙古的面上肯定不好看。只不過,有欽差大臣坐鎮,伊利的舉報信也就順理成章。

有人說見過個人舉報的,還沒有聽說過單位喊冤的,且矛頭直指前老闆。城南君以為,當下查實真相才是關鍵,糾結這封舉報信來自個人還是企業,其目的是出於公還是出於私,都是細枝末葉,無關緊要。

挪用公款2.4億並有案底,還要再次製造謠言,這件事如果真是這樣,可見背後保護傘,何其猖狂。

“只要你們沒本事把控制三道牧場的文件銷燬,沒本事把存放鄭俊懷違法犯罪案卷的辦公大樓連同78冊案卷燒掉、炸掉、毀掉,總有那麼一天,你們的案子會有人處理……”

手持王炸,伊利勝敗仍存變數。不過,好戲已開鑼,人們拭目以待。

圖蟲創意 x 正版圖片聯盟 x 中國新聞週刊

文:《中國新聞週刊》新媒體主筆 城南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