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歸屬感的孩子,即便是叛逆期也不容易變壞

兒童心理學專家說:成人的心理核心是安全感,而兒童的心理核心則是歸屬感。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也認為:歸屬感是孩子的首要心理需求。

歸屬感被充分滿足的孩子,才能擁有強大的內心。那孩子如何歸屬感缺失會有哪些後果?

社會上有很多關於青少年或者孩子的新聞和事件,更多時候我們只看到了現象,卻不瞭解真相與本質。其實,裡面有很多孩子都是典型的歸屬感缺失。

擁有歸屬感的孩子,即便是叛逆期也不容易變壞

被騙

孩子無法從家裡得不到歸屬感,他必然會去家之外的地方尋求歸屬感。

外面的人,一句關心的話、一件外套、甚至一張擦淚的紙巾都能把缺失歸屬感的孩子騙倒。於是,未成年女孩為了所謂的“愛情”早孕、墮胎、棄嬰;男孩子就為了所謂的“義氣”拉幫結派、打群架、搶劫等等。

自卑

沒有歸屬感的孩子,會非常自卑,常常是那種微笑著卑微的人。

自卑的直接結果就是討好--討好父母、討好長輩、討好老師,如果有一天討好累了,他就會自暴自棄,躲在家裡不見任何人。

除了討好,這種類型的孩子永遠不會發表自己的看法,也不會展示自己,在人群中他們就是“隱形的孩子”。

自殺

缺乏歸屬感的孩子,容易把控制局面、傷害別人當成自己行為的目的。另外,缺乏歸屬感的孩子,更容易產生自殺的念頭,因為他總會感覺自己的存在是多餘的。

是不是孩子一出事,責任就在父母身上呢?說起來似乎不能那麼絕對,但往深裡想想,其實是分不開的。

孩子的不良行為,其實都只是孩子用了錯誤的方法去尋找他們的歸屬感,尋找屬於自己的定位。而擁有家庭歸屬感的孩子,總會更懂得為家庭和家人著想,更享受和家人一起相處的時光。

歸屬感是一種心理依賴,往往都會和“溫暖”、“幸福”這樣的感覺相聯繫。孩子的歸屬感,也來自於這些感覺。因此,我們要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溫暖幸福的家庭。

擁有歸屬感的孩子,即便是叛逆期也不容易變壞

1、和孩子做一樣的事

多和孩子一起做同樣的事情,能使孩子的歸屬感得到滿足。

很多時候,父母在忙的時候,孩子總是跑過來鬧著要“一起”做。這時候,父母記得不要拒絕孩子,滿足孩子希望和父母“一起做”的願望,如果孩子不會,那麼父母可以手把手教他可以做到的事情,這樣孩子就會感覺到:這個家是需要我的,爸爸媽媽是需要我的。

另外,有煙火味的家庭更容易給孩子歸屬感,父母在廚房忙碌的身影會讓孩子很安心,放學的時候能聞著飯香味走進家門對孩子是一種成長的幸福。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說的:家的核心,是餐桌。

2、給予孩子你的認可

有很多爸爸認為,不能慣著孩子,打擊批評可以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於是對於孩子的稱讚,爸爸總是顯得吝嗇,實際上,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

要鑄就一顆強大的內心,必須要讓內心充實。在平時,讓孩子意識到“我是被認可的”“我對大家來說很重要”“爸爸媽媽很愛我”就是讓孩子內心強大的大前提,所以,適當的認可對孩子非常必要。

3、多和孩子一起聊聊天

父母與孩子缺乏嚴重的溝通,是現在很多孩子感受不到歸屬感最直接的原因。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會吱吱喳喳地對爸爸媽媽說個不停,並且在4歲左右就有一個“十萬個為什麼”時期,這時候的孩子凡事都會問“為什麼”。有意識的父母就會耐心地聽孩子“嘮叨”和提問,當遇到不知道該怎麼回答的問題是,就會向孩子求教“對呀,這個問題爸爸怎麼沒想到呢?小寶貝知道答案嗎?”或者跟孩子說“哇,這個問題爸爸也還沒想好耶,我明天請教一下幼兒園的老師,然後再告訴你哈。”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互交流,是要使孩子感覺到:家就是他可以放鬆、不設防的地方,他可以暢所欲言,並且永遠有屬於他的傾聽者。


小編髮布了很多李玫瑾老師家庭教育的講座!關注我,點開【視頻】一欄即可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