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归属感的孩子,即便是叛逆期也不容易变坏

儿童心理学专家说:成人的心理核心是安全感,而儿童的心理核心则是归属感。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也认为:归属感是孩子的首要心理需求。

归属感被充分满足的孩子,才能拥有强大的内心。那孩子如何归属感缺失会有哪些后果?

社会上有很多关于青少年或者孩子的新闻和事件,更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现象,却不了解真相与本质。其实,里面有很多孩子都是典型的归属感缺失。

拥有归属感的孩子,即便是叛逆期也不容易变坏

被骗

孩子无法从家里得不到归属感,他必然会去家之外的地方寻求归属感。

外面的人,一句关心的话、一件外套、甚至一张擦泪的纸巾都能把缺失归属感的孩子骗倒。于是,未成年女孩为了所谓的“爱情”早孕、堕胎、弃婴;男孩子就为了所谓的“义气”拉帮结派、打群架、抢劫等等。

自卑

没有归属感的孩子,会非常自卑,常常是那种微笑着卑微的人。

自卑的直接结果就是讨好--讨好父母、讨好长辈、讨好老师,如果有一天讨好累了,他就会自暴自弃,躲在家里不见任何人。

除了讨好,这种类型的孩子永远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也不会展示自己,在人群中他们就是“隐形的孩子”。

自杀

缺乏归属感的孩子,容易把控制局面、伤害别人当成自己行为的目的。另外,缺乏归属感的孩子,更容易产生自杀的念头,因为他总会感觉自己的存在是多余的。

是不是孩子一出事,责任就在父母身上呢?说起来似乎不能那么绝对,但往深里想想,其实是分不开的。

孩子的不良行为,其实都只是孩子用了错误的方法去寻找他们的归属感,寻找属于自己的定位。而拥有家庭归属感的孩子,总会更懂得为家庭和家人着想,更享受和家人一起相处的时光。

归属感是一种心理依赖,往往都会和“温暖”、“幸福”这样的感觉相联系。孩子的归属感,也来自于这些感觉。因此,我们要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

拥有归属感的孩子,即便是叛逆期也不容易变坏

1、和孩子做一样的事

多和孩子一起做同样的事情,能使孩子的归属感得到满足。

很多时候,父母在忙的时候,孩子总是跑过来闹着要“一起”做。这时候,父母记得不要拒绝孩子,满足孩子希望和父母“一起做”的愿望,如果孩子不会,那么父母可以手把手教他可以做到的事情,这样孩子就会感觉到:这个家是需要我的,爸爸妈妈是需要我的。

另外,有烟火味的家庭更容易给孩子归属感,父母在厨房忙碌的身影会让孩子很安心,放学的时候能闻着饭香味走进家门对孩子是一种成长的幸福。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说的:家的核心,是餐桌。

2、给予孩子你的认可

有很多爸爸认为,不能惯着孩子,打击批评可以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于是对于孩子的称赞,爸爸总是显得吝啬,实际上,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

要铸就一颗强大的内心,必须要让内心充实。在平时,让孩子意识到“我是被认可的”“我对大家来说很重要”“爸爸妈妈很爱我”就是让孩子内心强大的大前提,所以,适当的认可对孩子非常必要。

3、多和孩子一起聊聊天

父母与孩子缺乏严重的沟通,是现在很多孩子感受不到归属感最直接的原因。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吱吱喳喳地对爸爸妈妈说个不停,并且在4岁左右就有一个“十万个为什么”时期,这时候的孩子凡事都会问“为什么”。有意识的父母就会耐心地听孩子“唠叨”和提问,当遇到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的问题是,就会向孩子求教“对呀,这个问题爸爸怎么没想到呢?小宝贝知道答案吗?”或者跟孩子说“哇,这个问题爸爸也还没想好耶,我明天请教一下幼儿园的老师,然后再告诉你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交流,是要使孩子感觉到:家就是他可以放松、不设防的地方,他可以畅所欲言,并且永远有属于他的倾听者。


小编发布了很多李玫瑾老师家庭教育的讲座!关注我,点开【视频】一栏即可观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