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柔克剛——淺析鮮爲人知的紙甲

如果提起我國古代發明的防護用甲,相信大家會提起明光鎧,鎖子甲等這一類厚重威武的金屬衣甲,或者藤,皮等甲具,再稍微瞭解一點的,會知道棉布做的衣甲,但可能很少會有人提起“紙甲”。沒錯,這種甲的製作原料正是紙,可能有看官會疑惑:薄薄的紙還能擋住刀槍劍戟的進攻?稍等,聽我細細為您解說。 根據史料,早在南朝齊時候,就有了對紙甲的記載,曰為“紙鎧”。但紙甲的大規模運用,還是在唐宋時期,裝備規模達到數萬副,而且效果得到了一線官兵的強烈認可。根據出土的實物來看,一直到了清代,紙甲仍然在軍隊和民間鏢局等武裝中裝備。貴州省就曾經發現了一件咸豐、同治年間的紙甲實物。

以柔克剛——淺析鮮為人知的紙甲

(清代的紙甲實物)

那麼問題來了,人手都能大卸八塊的紙做成的鎧甲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功效呢?這個測試很容易做,你拿著家裡的菜刀去砍自己不用的舊課本就會明白,更不用說特製的紙甲了。根據清代書本記載,製作紙甲:先要將紙錘輪,疊成三寸厚(清代一寸為3.55釐米)。每方寸釘四個釘子,然後裁製成甲。試想一下,如此雄厚的紙甲,不知道要比課本結實多少,能擋住冷兵器的殺砍,也就不足以為怪了。

以柔克剛——淺析鮮為人知的紙甲

(紙甲的構造)

宋朝時期,紙甲成了士兵們貼身的防禦利器,南宋真德秀任泉州知州時,上樞密院的奏摺稱:“所有本寨軍器都稍足備,但水軍所需者紙甲。今本寨乃有鐵甲百副,今當存留其半,而以五十副就本軍換易紙甲。”可見,輕便靈活的紙甲比沉重的鐵甲更適合作戰,尤其對於在江南水鄉作戰的軍隊和水師,是在好不過了。明朝時期,南方抗倭的戚家軍也使用了這種紙甲,因為氣候潮溼,鐵甲往往會生鏽,大大減少了防護能力,可紙甲就不會有這個問題。雖然大家都明白紙遇到了水就很容易破爛,但經過錘輪壓縮製成的紙甲,吸水不但不會爛,反而更強,甚至能抵擋燧發槍的鉛子,因為浸了水的紙甲韌性更強,也能對穿甲的箭頭和鉛子產生更大的阻力與摩擦。

以柔克剛——淺析鮮為人知的紙甲

(紙甲的樣式)

古代生產力低下,金屬原料開採困難,製成鎧甲更是所需人力物力巨大,如 :果國力不足,根本難以滿足動輒幾萬乃至十餘萬部隊大量需要。況且鎧甲是消耗品,耐久值到一定程度就會報廢。所以紙甲,棉甲之類替代品就登場了。北宋司馬光的《涑水紀聞》卷12在記載了這條材料之後,又云“詔委逐路州軍以遠年賬籍製造”。可見,宋代的紙甲是用陳年賬簿即廢紙製造的,這樣的廢物利用著實節省了大量資源。相比於工時較久,製作困難的鎖子甲,明光鎧等金屬甲,紙甲的製作工藝就相當於入門級別了,成本又低,以至於宋代有法律規定:嚴禁私自制造紙甲,以打擊假冒產品。而更值得一提的是,相對於冰冷的金屬甲,紙甲有特製的硬布作為裱骨,因此,它還有對傷口止血的作用,這一點和棉甲有同樣的功效。

以柔克剛——淺析鮮為人知的紙甲

可惜,紙甲有一些先天不足是難以避免的,比如耐久度較差,往往每場作戰後都要更換;再比如雖然有桐油和生漆作為防水處理,稍微沾點水自然沒事,但如果真正進了水裡作戰,或者遇到磅礴大雨,那就麻煩了,很有可能會造成脫落,連接不穩等現象。因此,在明清時期,隨著棉甲的近一步發展,紙甲的缺陷對比之下就更明顯了。棉甲還可以加裝鐵片,防禦力更加強大,還能滿足使用者對舒適性的要求。所以,紙甲一步步走向沒落在所難免,直至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但不管怎樣,我們還是要敬佩我們的先祖的勤勞和智慧,他們往往能夠利用可掌握的簡易資源,並不複雜乃至堪稱簡陋的技術與工具,卻創造出令人驚歎的作品,這一點,才是所有想邁向“中國智造”的企業所要思考的。

閱讀 46 · 文章內容不代表UC平臺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