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如果不聽從主和派的建議而投降,會是什麼結局?蜀漢還有希望嗎?

tehdbhp



自從劉備託孤之後,一切鹹決於諸葛亮。劉禪的人生每個環節都被細緻的諸葛亮做了安排。從娶誰做老婆到每天做什麼事情,鬥做了明確安排。如若不聽,則呼天搶地,聲言對不住先帝!

而相父突然五丈原病逝。首先面臨的不是自己如何順利親政的問題,而是楊儀和魏延互相舉報對方造反。此刻就要自己給個決斷。而放眼望去,蠅營狗苟,爭權奪利,蔣琬也好,費禕也罷!最終都在爭權奪利中莫名其妙地鐵了性命!


而每個新冒出來的權臣卻都高舉大旗,說自己再執行諸葛亮的遺囑,繼承諸葛亮的遺志!主張北伐的如此,主張休養生息的亦如此。都是自說自話,就是沒有人問問劉禪這個蜀漢皇帝究竟是怎麼想的。

的確,劉禪的想法並不重要!劉禪在長年的政治鬥爭中,練就了一套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本領;練就了一套做個乖孩子的本領。劉禪利用各種關係互相制約,自保的能力有餘;振作起來,一統蜀漢朝政的能力不足!

而魏延死後,蜀國因為國力衰弱,兵源減少,對漢中進行了戰略收縮,蜀漢北方的防衛早早地開始鬆懈,由於多年未經戰事,彼此還算勉強過得去。

然而當姜維在劍閣阻擋著鍾會的進攻時,被逼無奈的鄧艾卻從當年夏侯楙逃往蜀國的陰平溜了進來。


鄧艾率軍攀登小道,鑿山開路,修棧架橋,魚貫而進,越過七百餘里無人煙的險域。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迫降守將馬邈。

打開了江油,下一站就是綿竹了。而此刻諸葛亮的正宗傳人他的兒子諸葛瞻,正從涪城趕回綿竹,列陣以待!


然而一戰下來,諸葛瞻及尚書張遵等人倶被斬殺!鄧艾一鼓作氣,攻下雒城,為了震懾蜀中,鄧艾盡數屠殺蜀軍以作“京觀”。回想當年劉備帶著龐統攻打雒城,意氣風發,俱往矣!而此刻的鄧艾也不再是那個愛兵如子,聲明顯赫的鄧艾了,而是一個殺紅眼的惡魔。魏人自曹操始,酷愛屠城,做“京觀”。


而蜀中長安逸,幾十年來未見過此等慘狀!最近得一次還是聽人傳言司馬懿徵遼東,屠城以作“京觀”。而此刻成都門戶洞開,一個由屍體堆起來的山就擺在雒城!嗚呼哀哉!

此刻,如若成都堅守,兵、糧都是富足的。但蜀中業已凋敝,天下已無勤王之兵!民有菜色,整個蜀中戶不足90萬,劉禪對蜀無恩啊!此刻,如若堅持那又是為誰堅持?

蜀中名士譙周上表投降,朝廷上面一片安靜,誰都不說話。大家擔心的是鄧艾究竟接不接受大家投降?畢竟鄧艾此刻已經在雒城了。



眾人所謀者皆後路也!想當年曹操大兵壓境,孫權也面臨此場景。然而此刻已無主戰之人。姜維此刻已被拖在劍閣,諸葛瞻已經戰死!還能指望誰來救自己?

有人說還可以往南跑,向吳國稱臣,畢竟南方諸葛亮還是打了很穩固得根基的嘛!譙周已經做了此路不通的分析,炒米這裡就不講了。

劉禪太累了,既然此前無恩於蜀,不如應了譙周之謀。

“劉氏無虞,一邦蒙賴,周之謀也。”——陳壽


炒米視角


劉禪投降魏國是無奈之舉,也是明智之舉。原因是。

一,從失去荊州後,蜀國無論內部治理,和外部環境。都沒有消停過。劉備死後,丟下一個爛攤子,諸葛亮用了多年時間,同各派爭權,耗費了許多精力。依然不能掌握全盤,為了更好的解決矛盾,就舉起了北伐大旗,有了號召力,將蜀漢的實權掌控在手。但是,六次北伐失敗後,蜀漢國勢力就更弱了,到姜維九伐中原,已經將整個蜀漢國百姓,拖進災難深淵。民心已變,靠強權是控制不了的。鄧艾進入後,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就說明這個問題。劉禪除了投降,就是死,他選擇了投降,就是他的族群少了些被殺戮。

二,劉禪從當上皇帝開始,都是被別人掌控著,個人能力也有限。他不是一個好皇帝,但是,他其實是個好孩子,劉備也是這樣說的,梟雄還是歷害。

三,蜀漢國策,從隆中對看就有重戰,而不重治的弊端,在荊州丟失後,又沒有更改。造成了以卵擊石而最後失敗的後果。蜀漢到諸葛後期,已經是,人心不在蜀,群臣還在相互鬥,蜀漢也沒了機會。劉禪除了殺身成仁,就只能投降。

個人談歷史,認識不同,謝謝關注!





續寫吾言今生



劉禪如果不聽從主和派建議而投降。必然是血流成河,必然也是覆沒。從蜀國國小力單軍弱,看蜀軍只有姜維一路正面對抗鍾會大軍。魏國其它兩路都兩路都都無人對抗。鄧艾三萬人破就攻破蜀國,最先入城。姜維雖然有點能力,兵敗如山倒,他也無志氣,自刎身亡。就是鄧艾則用迂為直的謀劃自率精銳,繞陰平(文縣)越過荒無人煙小路,自開山路奇襲江岫。又有直入蜀漢腹地綿竹。大破諸葛瞻,攻佔涪城(綿陽)進逼成都。兵臨城下劉禪只有向魏軍投降。



蜀漢孔明時國力就相當弱小,以攻為守,多次兵敗,魏長蜀消,有漸趨崩潰之勢。孔明死後。蔣琬和費禕輔政,團結內部,不主動北伐用兵。維持相當長穩定的安寧。姜維當大將軍後,繼續走孔明之道。不斷向魏發動戰爭,力戰日漸消耗,更有二六二年侯和之戰。姜維率軍大敗,死傷慘重。迫使黃皓和諸葛瞻意圖罷免姜維,讓閻宇代替大將軍職位。姜維不奈,黃浩弄權,上書請殺之。劉禪不聽,姜維為避禍,去。沓中屯田,擁兵北防。與中央鬧意見,朝政內外產生嚴重分歧,存在分裂傾向。蜀漢的政治軍事基礎開始動搖。劉禪又有何能力挽狂瀾哩。而友邦吳國,也內禍不斷,紛爭迭起,矛盾尖銳。多次攻魏發敗告終。更無力邦助蜀國扺抗魏滅國行動。



魏國平息內亂,都是輕而易舉鎮壓,司馬懿父子政權鞏固,大權在掌,大力清除曹氏勢力,籠絡人心己經完成,並還按著曹操的方針辦事。推廣屯田,興修水利,招攬人才,移民實邊,經濟發展強軍備戰事。完全準備好對蜀國的兼併戰略規劃。更希望政治上突破前,軍事上有空前突破。滅蜀國條件完全俱備下也得國人支持。


二六二年司馬昭,分析了當時局勢,認為蜀漢已經“師老民疲,我令伐之,如指反掌耳“決定採取”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因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兼併東吳統一全國的戰略方針。也有反對之聲,但司隸校尉鍾會鼎力支持,並司馬昭一同”籌度地形考論事勢”,被任鎮西將軍,都督關中作伐蜀準備,但揚言攻吳,迷惑蜀漢。姜維雖有警惕,報告劉禪,並不理會姜維的建議,更沒有使國人知道此事。二六三年八月十八萬魏軍分三路南下:西路軍由鄧艾所率三萬出水道向甘松,沓中直接進攻姜維。中路由諸葛緒率三萬多人馬,自祁山,向武街,陰平之橋頭切斷姜維後路。東路軍,是鍾會親率主力十餘萬人。又分三路,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進攻。劉禪聞訊後,才急命廖化增援姜維,派張翼和董厥到陽平關防守鍾會軍。


九月魏軍大舉攻蜀。姜維命漢中的蜀軍不得戰鬥,退至漢樂二城駐守。魏將李輔,攻樂城的王含,荀愷攻漢城的蔣斌,鍾會攻陽安關。派胡烈攻關城。魏興太守劉欽由子午谷出發與主力軍會師。蜀將關城守將付僉想堅守,可部蔣舒被降職後懷恨在心,在付僉出城征戰時,卻投降魏軍使傅僉戰死。這時蜀軍漢中唯柳隱堅守黃金城與漢樂二城並存。其它城被攻克。鍾會聞攻下關城,獲其豐厚糧草留下二萬兵力圍困漢樂二城。率大軍長驅直入,直逼劍閣。鍾會發文檄勸蜀地軍民投降。


西路軍在鄧艾,命天水太守王頎,隴西太守牽弘,金城太守楊趨,從東西北進攻沓中的姜維。姜維因漢中失守劍閣孤危,便不作抵抗,且戰且退。中路諸葛緒已從祁山進陰平之橋頭,切斷了姜維的退路。姜維為引開魏軍,率軍從孔函谷後繞到諸葛緒後方,詐稱攻擊諸葛緒,諸葛緒怕後路被切斷,卻後退三十里姜維趁機立即回頭越過陰平橋頭,使魏軍上當追趕不及一路向南撤,途中廖化,張翼,董厥,等援蜀軍會合。關城丟失,蜀軍再回退守劍閣,扺抗魏軍。


劍閣有小劍山大劍山相連,地形險峻道絕谷深。易守難攻。劉禪派人向東吳求救,雖有丁封孫異等救蜀。魏軍被阻於劍門關外,鍾會勸姜維,”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邊世之昭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每惟疇昔,嘗同大化,吳札,鄭喬能喻斯好。”勸降。姜維不予回答。

鄧艾提出奇策,建議“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走涪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餘里,奇兵衝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則(鍾)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鄧艾挑選精兵想與諸葛緒聯合,經江岫避開劍閣直取成都。諸葛緒卻是隻受命攻擊姜維,不敢弄險,不可自作主張為由,拒絕鄧艾聯軍之議,想率軍與鍾會合,結果被鍾會更想獨大,以畏懦不前,使其被叫回洛陽,其部歸屬鍾會。

鄧艾從陰平到江岫,高山險阻,人跡罕至,十分艱難難行。鄧艾開山通道,造棧為橋。到絕險處以自裹毛氈推轉而下,將土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克服了無窮難以想象困難之後,才通過三百陰平險道,到達江岫。蜀江岫守將馬邈,見魏軍奇蹟出現。大驚先色不戰而降。



蜀國到此地步是窮途未路成都西有郫縣令常勗城拒守,再有汶山,龍鶴,冉駹,白馬,匡五圍牙門幾兵可用。東有姜維在劍閣。南有霍戈南中六郡,也有乓無將無可增援成都。北有重鎮雒城,尚未失陷。離姜維七十里,有柳隱,蔣斌,王含含拒守,無法動彈。

江岫投降後,劉禪派諸葛瞻抗擊鄧艾,諸葛膽更是猶豫不決,過時放棄據險,放鄧艾奪取了險地。大敗諸葛瞻前鋒。鄧艾勸降諸葛亮瞻,諸葛瞻斬使者,並得小勝。鄧艾大怒,一舉揮軍上前大破蜀軍,斬殺諸葛瞻,張遵,黃崇等人。魏軍進佔綿竹。並立即進軍成都。兵臨城下。蜀軍兵都在劍閣。

劉禪君臣不知所措,有人說先逃向南中。或東投孫吳。其中譙周則力主降魏,群臣附和。十一月劉禪在城內無幾兵,開城降魏。

鄧艾佔領成都,劉禪同時遣使令姜維等投降。蜀漢滅亡。

姜維堅守劍閣,先聞諸葛瞻兵敗。不知劉禪確切消息。又恐腹背受敵,也引軍東入巴中。鍾會進駐涪城。另派胡烈,田續,龐會等退趕姜維到郪縣。姜維讓廖化,張翼,董厥等人投降鍾會,自已卻也最後自刎身亡。魏滅蜀之戰結束。

從戰爭過程,看蜀國不論姜維和其它守城將領幾乎沒有打過一場漂亮之戰。除了撤退就是後退。大部分人投降。蜀國士氣低下,敗亡之風盛興,幾乎沒有主戰之人,諸葛亮之子更是喪失據險之地,一敗再敗全軍覆沒。姜維也無力支持,退到郪縣。無所做為。只是到鍾會野心膨脹,汙辱鄧艾謀反被拿。自己獨大,想在蜀成王獨立才與望恢復的姜維聯合,發動叛亂。但司馬昭早已派賈充領一萬餘兵佔據斜谷,自己屯兵十萬長安。

鍾會決定佔據巴蜀割據西南。詔令討伐司馬昭。魏將皆不服從,有人建議鍾會屠殺將領,他卻卻猶豫不決。結果部下胡烈首先起兵反抗,成都城內激戰。姜維先敗自刎。鍾會不久被殺。死傷數百人,鄧艾部下想迎回他來。但衛瓘派田續追擊,鄧艾在綿竹遇上衛瓘,鄧艾被殺。至此鍾會的叛亂也結束,不是姜維主導了成都之亂,是姜維附合。姜維更沒有大有作為,在弱肉強食國弱,姜維也沒有辦法作為。還是被迫外遷屯田。以求避禍,在保衛蜀國戰爭中更是無能為力一退再退不敢交鋒。使魏國大軍幾無抵抗至到滅國劉禪在這種情境沒有出路只有投降一路可走。早就沒有希望。


ww3721


三國後期,蜀國人才凋零,但姜維,王平,廖化這三位蜀國後期將領絕對可以獨當一面,鄧艾大軍兵臨成都之際,並非蜀國都城不能堅守,姜維主力大軍還在,當時如果劉禪選擇堅守不出,命令霍弋出兵支援,據守成都還可以一戰,霍弋是蜀國名將霍峻之子,當時是職位是安南將軍,歷史資料來看,此人忠肝義膽,頗有將才曾經獨自率兵平復南方動亂。

當時吳國的丁奉大將軍還在,在他的撮合之下,蜀國和吳國少有徵戰,關係也漸漸平穩,可派出信任之人,讓吳國派兵來救,以吳國大將丁奉的戰略頭腦必定會讓吳王派兵出戰,這樣蜀國還是可以保住。在擊退成都之敵後,蜀國吳國,聯合伐魏,以丁奉之勇,姜維之才,霍弋之忠義,還是有得一拼的,蜀中無大將,那麼廖化為前鋒,王平為後衛,問誰敢輕易出戰。丁奉從南郡出擊襄陽,姜維從漢中進軍襄陽兵合一處,在命令張翼、董厥率兵進擊子午谷一線,學習鄧艾出其不意,這樣大事可成,畢竟有2支大軍作為佯攻進擊襄陽。

以上純屬本人謬論,鑑於劉禪如果不投降之後的事。

劉禪的投降可能是歷史必然性的選擇,因為按照蜀國和吳國的國力,是不可能獨立與魏國抗衡的, 劉禪在歷史上雖然沒有做出什麼重大功績但絕對不是一個無能昏庸之輩,姜維第9次攻伐中原,少不了劉禪在財力物力上的支持,雖然九次都失敗但劉禪也沒有任何怪罪姜維之意,並且依舊信任他,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劉禪是仁義之君,在歷史眾多記載中劉嬋可能是個非常善良的人,並且禮賢下士。


成都戰與不戰,結局都可能一樣就是百姓依舊慘遭戰火之苦,如果早日終結想必是最好的選擇,從荊州失守的那一刻起蜀國就已經失去了優勢,成為了三國中最弱小的國家,當時如果不計較一時的得失,與吳國共同抗魏,擊敗魏國之後在瓜分領土,之後在吳蜀決戰那時,蜀漢復興還是有可能,然而最終晉國的統一也沒有換來多久的安定,最終也爆發了五胡之亂土崩離析。


歷史的天空歷史的足跡



繁星點點之旭日東昇


許多人說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可還有一部分人評論他是大智若愚,投降曹魏避免了蜀漢百姓牲靈塗炭,保住了皇室的榮華富貴,樂不思蜀就是形容阿斗的。當時蜀漢內部拉幫結派,文官武將人才凋零,連年征戰國庫空虛,百姓期盼休養生息,繼續抵抗將道至國破家亡,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一種愚蠢的選擇。降魏是最明智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