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长平之战赵括打败战神白起,赵国能统一天下吗?

SmileyMaggie


嗯,这是一条关于赵国如何才能够一统的问题。相信会有很多答主会说赵国的胡服骑射只是军事改革,没有秦国商鞅变法那样的全面和深入,因此赵国不可能一统天下!

拜托,这是从秦国角度看赵国一统,而非从赵国角度看赵国一统,因为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

人家赵国社会经济运行得非常好,你为什么硬要说人家赵国只进行军事改革而不进行社会改革因此不能一统呢?!

赵国社会经济系统主要是学习魏国、齐国,因此不需要做什么改革,运行状态良好;秦国是以西戎部落为基础,不进行社会改革,如何能够强盛?这是秦国和赵国在变法上根本就存在国情的不同——运行得好好的社会经济制度,你非要别人改?!

至于说,赵国在长平之战时经济国力不如秦国,原因很简单:

1、赵国有一部分土地是游牧经济,这部分经济能力,并没有算入以粮食为标准的农业定居者的经济指标中。人们是是剔除赵国的游牧经济后,单独以农业定居者的经济和秦国进行比较,统计范畴就存在问题;

2、秦赵邻国环境不同:秦国虽然经常进行战争,但它的关中、上郡、陇西、巴蜀等地都没有遭受战火,农业生产和经济生活完全没有收到破坏,秦国因此始终要比其他国家在国力上强盛;赵国和魏国一样都是四战之地:战国早期和南方的魏国激战、西方有秦国,东方有齐国,东北有燕国,北方有匈奴。秦、齐、燕、匈奴,轮番进攻,赵国那里还有什么地方不受战火的影响?赵国因此经济国力比秦国差也是有道理的。

从赵国四战之地的处境来说,赵国在战国时期非常缺乏战略眼光:

1、齐国两次灭燕,赵国一心扶持和自己作对的燕国,拖自己的后腿,而非和齐国共同瓜分燕国。瓜分燕国,是齐国和赵国双赢的事情。

2、放弃云中,或者同意匈奴居住,将匈奴的骚乱引向秦国的上郡;或者合纵在秦国西部的月氏等西戎,让他们成为秦国后方的威胁,给秦国无法保持安宁的环境,牵制秦国东出的能力。

赵国一统天下的策略

战国时的赵国,包括赵武灵王在内,都没有找到赵国一统天下的策略。但是在秦末汉初时,却有人找到了赵国统一的策略,他就是广武君李左车。

他在给韩信的建议中,给出了赵国一统天下的策略:

“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而後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於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使諠言者东告齐,齐必从风而服,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

李左车联盟齐燕而一统天下的基础是刘邦和项羽不分胜负。即李左车要韩信避免出现“燕齐相持而不下,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的局面。

那么李左车的策略可以在战国实施吗?或者说什么时候是最佳呢?

李左车的策略就在于有两个强力对手相抗衡。但由于赵齐燕三国联盟必须是要赵国主导,因此必须是在五国破齐之后,这个策略才可以实施,否则就是齐国主导,变成了蒯通版的齐赵燕联盟了。即所谓“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的被动和跟随。

无论是李左车的赵齐燕联盟,还是蒯通的齐赵燕联盟,都点出了赵国和齐国一统的关键——解决燕国这个后患。这也是上文我为什么说赵国没有和齐国瓜分燕国是极大的战略错误。

瓜分燕国后,无论是五国破齐前的齐国,还是长平之战前的赵国,都可以一心一意的南下或西进。赵国一心用燕国来牵制齐国,最后也成为了自己的苦果——燕国成为了第二个中山国。

瓜分燕国,齐赵联盟,就是战国时期赵国和齐国两国最大的根本利益。赵国可以集中对付西方的秦国,齐国可以集中对付南方的楚国。如此一来,有资格统一的只有赵国和齐国。

另外,在事实上,燕国从秦惠王时就一直是秦国的盟国,成为牵制赵国和齐国的重要力量。因而,无论是齐,还是赵,都难以和燕国保持长久联盟。瓜分燕国才是最可靠和最长期的办法。


结论

如果赵国在长平之战取胜,如果赵国采取赵齐联盟瓜分燕国的策略,是可以一统天下的。长平之战前,齐国因为五国破齐而需要休养生息,如何能够赵国结成长期联盟而共同瓜分燕国,自然是非常乐意的事情。当然为了免除魏国、楚国、秦国等的反对,可以让燕国保持都城这一小块直接统治的地方,如同卫国一样。

如果没有采取联齐灭燕的策略,即便赵国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往小的来说,赵国能够保住上党,和秦国以太行山为界;往大的来说,赵国夺取河东地区而拥有山西,和秦国以黄河为界。但有一点是明确的:

赵国只能和秦国割据,不能统一。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关于这个问题

请让我强势分析一波

如果说

长平一战在赵括主动向秦军发起进攻的情况下,依然击溃了白起率领了秦军,并且一一破解了白起针对赵军的种种部署。

或者说

赵括到前线接管了赵军之后,并没有贸然进攻秦军,而是与白起进行了一番博弈之后,料白起于先,最终在战略战术上成功击败白起,使赵国获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并且成功接管了整个上党。

那么

如果这件事情真的发生了

那我们最先要讨论的不是赵国能不能一统天下的问题,而是赵括。

首先,杀神白起,威名播于六国,自依阙一战扬名立万以来,纵横天下,未尝败绩,杀得山东六国早已丧胆。

而赵括作为马服君赵奢之子,初临战争,首掌兵权,又是在这么一个关乎国运的场合,居然一举击败了成名已久的老牌名将白起!

从此之后

白起的锋芒与荣耀必将被赵括所掩盖

赵括也必定顺势取代白起,成为战国七雄之中,最闪耀的一颗明星

并且

赵括初出茅庐就能击败白起,说明赵括天资之高,其用兵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地步,此战初露锋芒之后,再日后的战争中,必能锤炼自己的用兵之法,让自己的用兵之道再攀上一个高峰。

到那时

赵括作为赵国新生代将领,必将拯救赵国军中青黄不接的局面,成为赵军的中流砥柱,继承父亲封号,官拜赵国大将军什么的,根本就不在话下。

有了赵括这么个妖孽之后

再加上尚有二十余年寿数的老将廉颇、眼下还在代郡“放马”的名将李牧,以及中生代将领乐乘、司马尚,只要赵王不脑抽,就凭这些人物,必可保赵国至少四十年无忧。

到这里肯定有人说了,赵国大王自孝成王赵丹之后,有一个算一个,都是脑残,就算有这些名将也是白给。

这里我就要说一下

虽然我也感觉悼襄王、幽缪王之流,确实有些智障,但那也是当时赵国的国力决定。

但如果这些赵国国力空前的强大,那自然又是一番景象。

首先

秦国聚集倾国之兵于长平,打胜了还好,一旦输了,后果绝对不是秦国能够承受的了的。

要知道,白起坑杀数十万赵军降卒之后,邯郸城内顿时成了一片白色的海洋,基本上是人人戴孝,个个哭丧。

如果秦赵易地而处,赵括虽然不见得会坑杀秦军士兵,但秦军士兵损失惨重是必不可免的了。

如此一来,秦军必将受到重创,号称的天下无敌的老秦人,也定会损失大半。这一波秦国想要缓过来,那可就要有些日子了。

而就在这段日子里

赵国完全可以顺追击秦国,并且故技重施,上演一场信陵君窃符伐齐,毛遂说楚王攻秦。

三国只要能联合起来,趁他病,要他命!

就算不能深入秦国腹地,但各自收复曾经被秦国占领的地盘,应该是不再话下。

由此一来,秦国三代君王为秦国发展起来的优势不复存在。

各国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到那时,战国七雄该是何等走向,就不得而知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赵国必将取代秦国,成为七国的最强者

至于能否一统天下,那就看孝成王赵丹能活多久了。

毕竟赵王丹虽庸但并不昏。

至于赵王丹的儿子赵偃,孙子赵迁,就算是赵国实力强大,但想要指着这俩货统一天下,似乎有点困难。

只求赵丹可将家底发展的厚一点,可以在儿子、孙子的败坏,撑到自己重孙即位。

所不定重孙是个英名之君呢?


盗帅夜留香YE



此题有个常识性错误:战国乱世,谁能凭借一战而定天下?连白起都做不到一战定天下,赵括就想一战定天下?

长平之战确实是战国时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并不意味着秦国凭借此战就彻底决定天下归秦了,长平之后紧接着的邯郸之战,秦不是输的很惨吗?只能说,此战改变了秦赵双方命运走向和彼此的实力消涨、为由秦统一奠定了一个坚实基础,但距离统一天下还存在一定差距、天下仍有变数可谈。

这个“可谈的变数”存在三个方面:


一、假设,赵括在长平打败了白起,但未必可以重创白起、更别妄想全歼白起!

赵国在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之后战力获得巨大提升,但这个提升并不意味着赵军战力可以天下无敌,比如赵武灵王在位时,曾连同韩魏两国一起攻秦结果接连惨败!忧愤之余赵武灵王发出“无其实敢处其名乎”的慨叹,并决定从此再不称王。赵括比起赵武灵王如何?即使在长平打败白起,但绝无可能重创、更莫提歼灭白起!

因此,赵括在长平即使是胜了,也仅能为赵国赢得重新奋发的机会,如果不能从这一战中看到赵国的各种不足继而沾沾自喜(六国在此方面具有普遍性),无疑又会走回老路。

二、长平之后,六国总兵力尚在百余万左右、且在秦军围攻邯郸时显示了空前团结,甚至出现了“窃符救赵”的大义之举!这在理论上为六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历史契机:合纵抗秦!可是,六国明知各自均不能独自抗秦、却又不愿相互联合,貌合神离、各自盘算。唉,其心不聚、其力必散,其力无形、其运必竭!


三、秦国的实力除了国家实力和战力外,连续六代雄主迭出、且无一犯错,六国不但无法与此相比、且重大错误接连不断!而与此鲜明对应的是,作为国家最高决策者,尤其赵王自己昏庸无能是赵国致命硬伤!

假若能趁赵军胜利之际,惕励自省、奋发有为,尊重国内老臣名士的意见,博采众长、联合齐楚,或许可以让赵屹立更长久时间。

但从后续事实来看,六国的合纵更像一种类似“行不行先干一锤子”听天由命的应付之举,并非彼此抱团、死心塌命的坚持长策。难怪杜牧感慨“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这,也正是非赵括一人之力、或一战之功所能扭转命运的必然结论!


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


大相无形


绝对不能,秦国赢了也没统一立马全国啊!

第一,赵国虽然在胡服骑射后国力上升,但是与秦国的差距还是很大的,秦在人口产粮地盘都几倍于赵,再加上秦的区位优势比赵好很多。

第二,长平之战被夸大了,秦国报喜不报忧夸大了战果战争规模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从后期赵国的表现可以看出赵国还是有相当的后备兵源的。

第三,即使赢了赵国的损失太大了,武安君白起的虎狼之师可不是燕国小绵羊。

第四,当时的国家并没有形成统一诸侯的战略思维,秦国是在秦始皇时铲除了各国在秦势力(主要是芈月和秦皇后的楚国,赵姬的赵国,以及威胁王位弟弟的韩国等)后才统一中国,赵国可能连争霸的想法都没提上议程。


我的亚特兰蒂斯95


作为战国时期决定历史走向的一战,长平之战中如果赵国击败秦国,并不能说赵国就一定能够统一天下,只是说赵国拥有了这个契机,至于历史走向如何,则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我认为,要讨论赵国长平取胜后能否统一天下,至少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原因。

长平之战的战果

长平之战即使赵国击败秦国,但至少会存在三种战果:赵国大胜、赵国惨胜、秦国退兵。我们分别来探讨一下:

1、赵国大胜。在双方都是以举国之力出征的情况下,如果赵国取得大胜,秦国损失惨重,那么即使秦国恢复力再强,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再对六国形成进攻态势,而必须进行战略收缩休养生息。这种情况下,赵国将会迎来难得的崛起机会,从而积累统一天下的资本,但想要短时间内吃掉秦国,仍然比较困难。

2、赵国惨胜。我们以历史上的秦国为例,秦国即使击败了赵国,但因在长平之战包括后续战争中损失过大,也足足休养生息十余年,这才发动统一战争。如果是这种局面,战国末期的两大强国无疑都将进行战略收缩,从而恢复国力。而秦国的恢复能力无疑是要强于赵国的,因此最终的局面仍然是秦赵争霸,短时间内谁也无法获得压倒性优势。

3、秦国退兵。虽然同样是赵国取胜,但秦赵两国的战力却均得以保存,赵国则取得上党郡获得扩张。这种局面下,就得看双方之后的博弈了。

虽然以上三种情况都是以赵国取胜为结局,但战果的不同将会极大影响后续历史走向。

赵国是否有统一天下的资本

这是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即使赵国击败了秦国,但也不过是让已经凌驾于六国之上的秦国国力得以削弱,将秦国重新拉回均线。

赵国在历经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之后,军队战斗力得到大幅提升,随即开始向北部扩张,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不过,此时的赵国与秦国仍然存在差距,赵国正处于蒸蒸日上的上升阶段,而秦国作为自商鞅变法以来的老牌强国,凭借半个多世纪以来积累的家底,即使秦国战败,赵国仍然很难凌驾于秦国之上。

此外,更为重要的一点因素在于其他五国的态度,秦国即使战败,也可以退守崤山以西,凭借函谷关,很难遭受毁灭性打击,完全可以重新积聚实力,再图东出。而赵国不一样,赵国与燕国、齐国、韩国、魏国全部接壤,要据守的要地实在太多,一旦面临他国“合纵”,能否抵御实在难以预料。

毫无疑问,击败秦国之后的赵国将会再度迎来崛起的时机,但同样也会遭受到其他五国的联手对抗,这也是长平之战中其他国家不援救赵国,而在长平之战后伸出援手的原因所在,因为其他五国并不愿意再看到一个崛起的强国。这种局面下,赵国能否完成最终的飞跃,实在难以预料。

统一天下需要数代人的积累

这是赵国是否能够完成统一大业的最根本所在,从前文可知,即使赵国击败秦国,想要凌驾于六国之上同样极为困难,需要不断建立优势,而这种优势的积累,无疑需要数代人的努力。即使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统一天下同样历经了数代国君的励精图治,这才最终打下了统一天下的资本。如果仅凭一场战役,就说赵国拥有了统一天下的资本,显然是不够客观的。

为此,除去其他五国不谈,我们不妨来比较一下,此后秦赵两国的君王:

1、秦国方面:长平之战后的几代君王分别是“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主持长平之战的是秦昭襄王,这毫无疑问是秦国统一大业中雄才大略的一位雄主,在位五十六年,于公元前451年去世。秦昭襄王之后是秦孝文王,可惜继位三天就去世了。秦孝文王之后则是秦庄襄王,在位期间灭东周、继续蚕食三晋,在位三年去世。秦庄襄王之后则是秦始皇,又是一位雄主,秦国正是在他手中统一天下。

△秦始皇将成为赵国头号强敌

2、赵国方面:长平之战后的几代君王分别是“赵孝成王—赵悼襄王—赵幽缪王”。主持长平之战的是赵孝成王,赵孝成王的能力其实并不差,即使是在长平之战战败的情况下,在他国配合下不但取得了邯郸之战的胜利,之后又在反击中击败燕国。赵孝成王之后是赵悼襄王,赵悼襄王也并不弱,虽然被秦国击败,但却多次击败燕国,夺取大片领土,同时又取得了魏国的邺地。赵悼襄王在位九年后去世,接替他的是赵幽缪王,这位就比不上之前的几位赵王了,不仅多次被秦国击败,丢失大片领土,更是杀死李牧,罢免司马尚,堪称自毁长城。

△赵孝成王

长平之战后,赵国方面赵孝成王、赵悼襄王能力还算不错,赵国在他们手中或许会得到一定发展,但赵幽缪王的能力则实在不敢恭维。而秦国方面虽然此后历经两王,但在位总共也就三年时间,赵国的主要对手将是秦始皇。

至于武将方面,长平之战后,赵国名将主要是廉颇、乐乘、李牧,秦国名将则主要是王贲、王翦、蒙武、蒙恬、蒙毅,这方面双方差距实际上并不大。


综合来看,赵国即使在长平之战取胜,虽然会迎来一个发展和统一天下的契机,但想要统一六国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同时,如果无法短时间内完成统一,匈奴的崛起,对于赵国的后续发展来说,同样是有着致命影响的。


香茗史馆


长平之战的作用被高估了。实际上就算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战败,也并没有让秦国就此统一天下的道路一帆风顺。反正是在后面的邯郸之战中,秦国差一点被五国联军灭国。所以反过来说就算赵国长平之战。也不能就意味着赵国统一天下。

统一靠的是当时一个国家的整体的系统,从政治军事到经济。秦国从商鞅变法到长平之战已经变法差不多100年。而赵国的胡服骑射改革才刚刚过去了几十年。商鞅变法是政治、法治、军事、经济等所有制度的变革。胡服骑射则更像是在军事战术层面的一种变革。所以秦国的系统更先进,并且积攒了更多的实力。赵国在长平之战这样拼国力的大战中,基本没有赢的可能。

假设赵国能赢,或者就按长平之战现有的结局,赵并没有灭国,反倒是秦后来差点被五国联军灭国。如果赵国能够抓住这样的机会,迅速进行整体的,系统性的改革,或许有机会弯道超车后来者居上。赵括用自己拼掉白起,或许就是这个目的。只是后来的赵国没有抓住这个宝贵的机会。


老马碎碎念


三晋的主角光环

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冷兵器时代规模最大的歼灭战。此战中,赵国最终失败,前后所亡45万人,自此难以阻挡秦军东出。由于秦国最终统一了华夏,推行秦法,终结了贵族封建制度,华夏政治制度的风向成为郡县制下的中央集权的皇帝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奉行2000多年的圭臬,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作为一战而决天下归属的长平之战的另一个主角,如果赵国在战争中获胜,会不会借势如秦国一样统一华夏,赵国会不会开启如同秦国一样的主角光环,自古以来就被人津津乐道。


(赵国大军奔赴前线)

历史是一门人文科学,虽然有科学的发展规律,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偶然性。所以,我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历史上发生的很多的事件,如果单从民心向背、生产力发展水平、文明发展程度等方面来说,结局常常会让后世学者陷入虚无主义陷阱,认为一切都只是上帝在掷骰子。

社会整体的发展演化,并不会特别在意个体的幸福感。所以,中国有句古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同样,以人类历史数百万年的维度来看,一个历史时期甚至一个朝代,都只能算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片段。以有限的人生来参详历史事件的意义的角度来说,作为当局者,需要思考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普遍性和适用性,以此鉴古知今,而不至迷失道路。

对于公元前356年的卫鞅和秦孝公而言,他们就面临着这样的困局。秦国地处西隅,偏僻闭塞,文化落后,经济不振,是中原诸夏不屑与之为伍的介乎蛮夷与文明开化国家之间的部落国家。春秋时期,晋国独霸100多年,秦国被压制在华山以西,土地日蹙,生存艰难。晋国在春秋末年,因为分封制度玩脱而解体,秦国东面如泰山仰止一般的压力一朝消失,压力顿减。然而很快,秦国就发现它想的有点多。

(三家分晋使得秦国的战略环境好转)

魏文侯礼贤下士,以“仁义”之名自诩,中原多出才俊,都在魏国朝堂供职。赵候和韩候都纷纷折服,往朝魏国。自此三晋一体,争霸诸夏。单单一个魏国,就已经让秦国大有泰山压顶,喘不过气来了。后来,直到秦国后来居上,在面对三晋时,仍然对这一段屈辱的经历念念不忘,无时无刻不想复仇雪耻,可想而知当初秦国受到的屈辱有多深重。

卫鞅:秦国国运的转折点

公元前356年,秦国人都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同乡。秦国全国被分成了31个县,县令和县丞都由国王亲自任命,如果做的不好,还要被撤职处罚。卫鞅把原本分散于各地封建贵族的权利都收归了中央,改封建世袭为流官治理,随后就涉及到了民政、经济、军事领域的改革。民户不再隶属于某个封建主或奴隶主,而是以保甲法互帮互助,互相监视,因此秦人又有了一个名词:乡党。同乡为党,利益均沾,祸福同享。经济上卫鞅实行了最早的土地革命,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秦法甚至规定了何时耕田、翻土多深、播种多少等等,可谓事无巨细。军事上废除了传统的国野之别,实行军功爵制度,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废奴运动”。

因此,卫鞅是为秦国设计一整套国家管理体系,涉及社会经济、民生、军事等各个方面。如不是在大争之世,弱秦面临亡国危机,非常之法当行非常之法,卫鞅的变法绝不会如此顺利。实际上,这种破天荒的废除封建制、奴隶制的改革,在秦国也招致了大量的既得利益群体的反对,最终卫鞅也以死护法,代价也不可谓不高。

(秦国的土地革命)

卫鞅变法20年后,秦国国力厚积薄发,终于成长为西方大国,收复了河西之地,诸夏国家再也不能随意侵凌。须知,就在公元前330年,六国中最弱的韩国,尚有与秦国一战之力而主动伐秦。世人皆谓秦国为虎狼之国,却不知虎狼只是秦国之表,秦国最核心的财富是卫鞅当初为秦国设计的一整套社会管理体系。这些,都被写入了秦法,融入了秦人的社会生活。

秦国的“奖励耕战”的国策,使得秦国的国力逐渐增强。在制度上,秦国以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领先于东方六国混杂着贵族封建的各种社会改革制度。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因为在贵族封建制度根深蒂固的诸夏国家中,阻挠势力的强大,而不得不对这些贵族们妥协,使得这些国家中既有封君,也有平民,社会制度处于从贵族封建到平民社会的过渡期。这种制度的危害性,在晋国解体和吴攻楚之战的事件中展露无遗。

楚国疆域广阔,国力雄强,却在与秦国的百年战争中落败,其根源也在于楚王集权程度低,难以调动起所有的国力进行作战。战国有四君子,都为各国国君所忌,以至于上下离心,而秦国的封君,国王却可一言而决。

所以,在制度设计上,秦国领先了山东六国一个时代。这种内在的优势,使得命运女神站在了秦国一边。

(开明董事长和最强CEO的联手变法)

秦国的治国理念,在商鞅与秦孝公的对话中就可以看出端倪。孝公担心魏国国力强大,卫鞅以魏国兵革虽强不足惧,秦国国力更胜一筹宽解之。卫鞅认为国力的魂魄在庙堂,根基在庶民。庶民的根基,则在土地,则在耕种。

山东六国无一不追求兵革之利,秦国却将珍贵的铁器用于耕作,更是普及了畜力。所以,世人皆言秦乃军国主义,孰不知秦人更重农事?这在当时,是相当于机械化的农业生产。长平之战前的赵国君臣对策中,就曾提起秦赵国力差距,其重要的一条就在于秦国耕牛的普及程度远高于山东六国。

胡服骑射:一场仓促的救亡运动

与秦国的商鞅变法相类似,赵国也在公元前310年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之所以把商鞅变法称作革命,而把赵武灵王变法称作改革,其根本原因在于赵武灵王的改革,只涉及军事,而无关政治和经济。赵武灵王做出这样的举措,与赵国的现实处境相关。

梁启超曾盛赞赵武灵王是华夏历史上黄帝以降三千年第一人,其变法图强,一雪赵国之耻,而使赵国跻身雄强之国。这与梁启超身处清末时期,武力不振,外患频频,而清朝政府却故步自封,不愿变革的做法,使得梁氏对赵武灵王大胆的大开大合的改革魄力推崇备至。

赵国有晋阳、太原、代地三个政治中心,贵族政治是其根深蒂固的传统,也是赵国能处于四战之地而能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根本——贵族即使不为国王作战,也要为自己的世族领地而战。所以,赵王的统治根基,相较于其他国家,更加依赖贵族大臣的忠诚。赵国在战国前中期,一直受魏国的欺负,甚至邯郸都曾被魏国攻占。国土又被中山国一分为二,彼此之间联系颇为不便。其他国家暗中算计赵国,往往都勾连中山。赵国内政尚且不暇,堪堪可以自卫,根本无法在大争之世全力以赴。

(赵国都城邯郸都曾被魏国攻破)

赵肃候在位时,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魏国与秦国连番作战而国力大损,楚国被秦国打击而撤出了黄河流域,齐国与燕国发生扩日持久的大战,周边各国各有各的麻烦事,赵国趁此时机,在狼烟四起的战国兼并战争中,连年征战,稳住了国际局势,基本保全赵国的基业。当齐、楚、秦对三晋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时,魏国的百年霸业日渐衰落时,赵国已经开始崛起,为各大国所忌恨。在赵肃候去世后,五国派兵1万人名为吊唁,实为联军灭赵。

时年15岁的赵武灵王充分施展外交手腕,度过了这场亡国危机。然而赵国在四周邻国虎视眈眈的压力下,始终以国内稳定为第一要务,因此赵国的任何举动都被视为违反祖宗家法,包括变法。

赵武灵王为了缓解外部军事压力,希望在军事上进行改革,因地制宜,进行胡服骑射。赵国地跨游牧和农耕两个产业地域,国内融合做的并不好。赵国代地的人不被中原地区的人所看重,宫廷斗争失势的人往往都被发配到代地任职。

所以赵武灵王这种自绝于华夏礼仪的做法,遭到了以华夏文化为正统的守旧贵族的反对。赵武灵王的改革,只好走走停停,甚至有一次,赵武灵王为了获得更广泛的民意支持,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军事行动。那一次,赵武灵王带领新军,对宿敌中山国进行了穿心一战,纵横中山国土。这是一次骑兵闪电战,更是一场为改革进行的政治秀。当赵国人看到自己的骑兵队伍在宿敌的土地上纵横驰骋时,礼仪之争就渐渐淡化了。

(被梁启超认为三千年第一人的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这次的武力侦查,为赵国灭掉中山国埋下了伏笔。同样的侦查活动,还出现在赵武灵王对秦国的情报刺探上。这一次赵武灵王化妆成了楼缓的随从,深入考察了秦国的政治和权利运作,沿途了解了秦国的关隘形势。等秦昭王和宣太后起了疑心派兵追赶时,赵武灵王已经回到了赵国。

赵武灵王回国后就表示自己只想当一个大将军,组织实施灭亡秦国的大计,把王位让给了自己的儿子公子何,即是赵惠文王。只是后来赵国发生内乱,赵武灵王也在内乱中被饿死,灭秦之谋再也无人提起了。以当时的赵国军力之强悍,如实施一次远程奔袭,短时间内确实有可能攻破秦国。

制度:生产关系的革命

然而,赵国的改革,只能到此了。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尤其是土地方面,赵国无法做出更多的改革,依然保持着贵族主政的传统。我们经常看到秦国有客卿名传于史册,赵国却没有客卿。这说明秦国的人才观更为务实,也更为国际化,这是政治态度上开放的一个表现。赵奢曾经做过邯郸的税务官,在征税的时候就遇到过平原君赵胜的家奴,拒绝缴纳税款,结果被赵奢打杀。这事也就摊上赵奢了,如果换做他人,可能也就敷衍了事了。可见,赵国的改革很不彻底。

同时,赵地百姓任侠使性,惯于走南闯北而较少注重农事,因此赵国经常出现巨商富贾。商业可以短时间求富,却因为没有土地物产作为根基,在面临国运抉择时就易受制于人。这在长平之战中,赵国使者带着重金往六国却买不到粮,最终造成赵国国力不支,庞大的军事机器轰然倒地。

(赵国七贤是赵国立国基石)

秦赵两国在长平之战时内政情形即是如此,这是一场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与封建贵族制度的对决,代表着两种生产关系的优劣,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未来的政治走向。

以秦国之强,长平之战中犹有伤亡过半。所以,赵国如果在长平之战中获胜,必然也不会是大胜,而是惨胜。惨胜如败,赵国国力折损,东方六国极有可能趁机联军图赵。即使赵国以一战之威而慑群雄,以赵国国内的政治形势,只能是贵族政治的势力继续得到加强。

说到底,赵国始终不能形成在制度上的领先优势,以军事力量为后盾,以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为基础统一六国,此是赵国不能统一六国的关键因素。

即使赵国存在这样的基础,秦帝国一统中国之后不过15年就灭亡的故事,也说明如何管理和统治一个庞大的帝国,是一个极富挑战的事业。赵国地处四战之地,更多的可能是建立起一套类似于春秋时期的霸主模式。中国沿着这条道路演进下去,会出现类似欧洲一样的版图碎片化的情形,数百年的贵族世家,成为各个地区的统治中坚力量,进而形成民族国家。

(赵国即使胜了也不能统一天下)

尾声:赵国最终灭亡

至于秦国,如果在长平之战中被击败,短时间内会有亡国之虞,但是五国伐秦之战,秦国已经经历过不少。秦地四塞,防守绰绰有余。有巴蜀之地的财富和关中地区的老秦人的风骨,以秦法锤炼的中央集权制的秦国,再度崛起也只需要10年的时间。至于可能出现的赵国约纵联军伐秦之战,关东诸侯从来不是一条心,秦国也可从容进行外交战。所以,即使长平之战秦国失败了,也只是将统一的时间往后延迟10年。

制度上的革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最大体现。在战国时期,只有秦国实现了彻底的制度革命,在制度建设上领先了其他国家一个时代。其实赵国在长平之战后与秦军的对垒中,也经常取得胜绩。秦国是通过步步为营,逐步蚕食,逼迫赵国进行消耗战,并且使用了反间计,才把赵国最终灭掉。


而知而行


即使是长平 之战中赵括打败了白起,也不能统一全国。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中国人有句俗话叫『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道出了赵国不能统一的主要原因,当时赵国国君内心并没有统一天下之雄心壮志,所以万事万物都有个主观能动性的问题。相反,秦国历代国君,都有不甘人后的大志,这是其客观因素所在。通过几代国君的变法改革,使统一天下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达到了完美一致性。所以说战争固然是统一国家的手段,但它需要主客观因素这个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去谈统一,无疑是痴人说梦。所以这就是说即使是赵括得胜不能统一天下的原因。


13550376468


回答中说赵国穷的简直就是对历史的无知,赵国实际情况用六个字概括:有钱没地儿花,赵人平常最喜两件事:游侠和经商,说赵国商业第二没人敢称第一,邯郸是战国数一数二的商业大都市,长平缺粮并非赵国缺钱买粮,而是有钱买不到粮,并且当时是重金向齐国买粮,齐国不给。所以别再把赵国的失败归结为穷了,只是赵人不喜耕种而已


坦克宝贝


只能说长平之战是因为白起高超的军事才能和坑杀降卒而出名。有很多人在介绍完长平之战后喜欢加上从此东方六国再也不能抵挡秦的统一步伐这句话其实个人认为是不对的。秦国灭六国的道路很长。绝不是说长平之战是决定性战役。最多是一个大插曲 实际上长平之战赵国怎么都不会赢。最多是还上党双方各自回家。无论军事。政治。经济。它都不是秦国的对手。用历史书上的一句话。统一是大势所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