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爲何沒能做成清朝 「黔國公」?「雙贏」打破,吳終於惱火

文| 赫連勃勃大王

清廷對吳三桂最初讚譽非常,畢竟這位平西王能幫助大清底定雲貴,統一西南,可謂功莫大焉。於是,康熙元年清廷以皇帝名義(實為索尼等四輔政大臣擬定)申諭禮部:

平西王吳三桂鎮守秦、蜀,綏輯滇、黔,撫順剿逆,茂著勳勞。偽永曆朱由榔,以明室遺孽,煽集黨羽,妄稱尊號,竊據一隅,歷年以來,屢煩王師征剿,疆圉弗寧。今王奉命統領滿漢大兵,出邊進討,於順治十八年十二月內進抵緬甸,擒偽永曆及其眷屬,又降偽鞏昌王白文選,並偽官全軍。此皆王殫忠奮力,運籌謀略,調動有方,遂使國威遠播,逆孽蕩平,功莫大焉。

宜加殊禮,以示眷酬,著晉封親王,應行事宜,爾部察例具奏。

作為清朝鷹犬,吳三桂可謂盡心盡力,特別是西南一隅,真正是吳三桂打出來的天下。

吳三桂為何沒能做成清朝 “黔國公”?“雙贏”打破,吳終於惱火


想做清朝的 “黔國公”

自從受命鎮守雲貴,吳三桂悉心經營,很想把這麼一大片神奇的地方作為子孫後代的世守藩地。說句實話,此時的吳三桂,絕無絲毫叛清的心思。當初他親自縊殺永曆帝,就是一種對清朝的宣誓效忠,表示他“開弓沒有回頭箭”的決心和態度。

明朝時期,有個在雲貴地區傳了12代的“黔國公”沐氏家族;吳三桂呢,也很想讓自己的吳氏家族也能作清朝的 “黔國公”,與國始終。

清朝入關之初,對於吳三桂、尚可喜等漢奸確實也大加許諾,裂土封賞,而且從多爾袞到順治,確實沒有懷疑過吳三桂對清朝的忠誠,也沒有“惦記”過吳三桂這塊地盤。所以,長期以來,吳三桂把雲貴地區是真當自己家裡地盤一樣來經營的。他大建宮室之餘,日復一日積斂財富。同時,從遼東地區一直跟隨吳三桂南征北戰的數萬將士及其家屬,也都在雲貴地區興家立業,基本就把雲南當作了“故鄉”。

吳三桂是一個乃文乃武的人才,和一般頭腦簡單的明朝武將出身的人當然不同,很有居安思危的超前思維。早在洪承疇離開雲南前,他就曾經向這位昔日明朝時期就是自己上司的老奸人問過自固之計。顯然,他非常知道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大道理”。對於北京清廷,他確實也是“朝乾夕惕”。

吳三桂為何沒能做成清朝 “黔國公”?“雙贏”打破,吳終於惱火


滿漢“雙安”“雙贏”

清朝最高層的滿洲權貴,別看從皇太極時代就高喊“滿漢一體”,但其實他們從來不會對滿漢大臣一視同仁,特別是對於雄踞一方手握軍隊的漢族將領,滿洲貴族內心深處根本放心不下,但是在建國初期,沒有這些漢奸的幫助,又不可能取得全國性的勝利。所以,在高爵榮寵的同時,在外漢族鎮將,必須留子在京為人質。為此,當時權柄最盛的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等人,相繼都會把兒子“送”到京城“入侍”——吳三桂長子吳應熊,尚可喜長子尚之信,耿繼茂(襲其父耿仲明爵位)二子耿昭忠、三子耿聚忠等等,都在京城作為人質。說他們是“人質”,但皆錦衣玉食。而且,這些人基本上都娶滿洲皇室宗女。作為大清額駙,面子上還都挺尊貴的。由此一來,雙方都保持著一定程度的默契,只要一方不動念,應該說處於“雙贏”、“雙安”局面。

對於吳三桂、尚可喜這幾個漢族封疆大吏來說,有兒子在京城,雖然是個人質一般的掛念,但等於也在北京設立一個高級“駐京辦”。清廷大政,事無鉅細,都能夠通過子侄輩事先得知。更何況,駐派京師的屬員、隨從都是冰雪聰明之人,他們整日揮金如土,和清朝執政大臣們以及具體辦事的官吏們打得火熱,不僅朝廷瑣細 “密事”得以偵知,大政方針也會先人一步報知。所以,身雖處於幾千裡之遙的邊省,對於內廷之事,吳三桂等人比宮內太監知道得都不少……

吳三桂為何沒能做成清朝 “黔國公”?“雙贏”打破,吳終於惱火


清廷的敏感

清朝順治後期,隨著清朝初期對內大規模用兵的結束,“狡兔”陸續死,“走狗”各自驚。清廷不敢輕易怠慢幾個漢族封疆,吳三桂等人也都小心翼翼,儘量夾著尾巴做人,不敢讓朝廷抓住自己的把柄。

無論是多爾袞的沉猜還是順治的天縱聰明,邊疆省份畢竟一直存在不穩定因素。對於吳三桂等漢族大將,他們二人都是表面上竭盡信任不疑,做出一副“明主”姿態。

皇帝不急奴才急。順治十八年,就有四川川北道的漢官楊素蘊上疏,揭發吳三桂擅權,參劾他隨便選任雲南官吏;康熙七年,又有甘肅慶陽知府傅弘烈參劾吳三桂,直截了當,說吳三桂“必有異志”。

當時,清廷最高層看到這樣的奏疏,不是高興,反而十分害怕、敏感。第一,當時吳三桂等人沒有絲毫謀逆的意思,參劾他確實是自找多事;第二,即使朝廷有疑,漢人小官如此堂而皇之把這事兒放在臺面上,反而是打草驚蛇。所以,經過正當程序的“部議”,清廷竟然認定奏事漢官屬於“越職言事”,是誣奏親王,罪該判斬。所以,作為臣子,太有“預見性”也不是好事,聰明過頭,沒準就會掉腦袋。

吳三桂為何沒能做成清朝 “黔國公”?“雙贏”打破,吳終於惱火


康熙的治理之道與吳三桂最初的回應

康熙親政後,這位年輕皇帝從小熟讀史書,深諳治理之道,對於遠邊的這幾個強大漢人異姓藩王非常關注。在安撫他們的同時,也有條不紊,按照正常程序,一步步在各地調換幾個藩王的黨羽和心腹,想逐步削弱他們的私人勢力。

對吳三桂方面,清廷先後下詔,把雲南、貴州總督趙廷臣調任浙江總督,把張勇調為寧夏提督,把王輔臣調為固原提督,把馬寧調為山東提督,把吳得功調為湖廣提督,把劉進忠調為潮州總兵,把王進功調為福建提督。同時,朝廷把一些和吳三桂沒有私人瓜葛的官員調入雲貴地區為官。

雖然人員進行了調換,心腹大將逐漸離開了自己的視野,但吳三桂當時還沒有特別有所防備,畢竟這些舉措,還都屬於朝廷的正常升遷調動。

對於吳三桂手下類似私人武裝的“忠勇”和“義勇”兩部,清廷也以移鎮的方法加以削弱,慢慢減少吳三桂對嫡系部隊的控制。

從鰲拜掌權到康熙執政,清廷動作連連,吳三桂逐漸開始憂慮起來。這時候,他手下有個叫呂黍子的浙江謀士,獻計說:“王爺您權尊勢重,致使小臣敢於參劾您。不如在昆明營造園亭別墅,多買歌童舞女,日夜歡娛,如此,可免朝廷對您生疑。”

這種招數,史書上記載了不少,按理說不算多高明。因為,如果朝廷想找碴,這種營建別墅、高醉自娛,也是貪腐可罪的事情。但吳三桂想想,還是按照呂黍子所言照做了一陣子,大肆經營田宅,追歡逐樂。

作為敏感人物,你幹什麼事情,別人都會多想一點。“腐敗”一陣子過後,吳三桂又想明白了:想得到朝廷的安心,還是要拿出真格的東西,做出真格的事情——裁軍減員,才是最能讓朝廷免疑的事情!於是,吳三桂主動上書,自願裁軍,並且要求把自己的 “忠勇”等五營兵馬全部裁去。對此,清廷非常高興,很快就批覆照準。

雖然裁撤了近一萬的兵馬,對於吳三桂來說,不過是個姿態問題,對於自己的基礎勢力根本構不成傷筋動骨。由於獨霸一方地大物博,被他隱瞞的兵額還不少。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主動裁軍好幾次,他手下的軍事力量依舊非常強大。

終於惱火

康熙親政後,清廷似乎對吳三桂的防範開始加碼。昔日吳三桂在雲貴用人選官,凡有奏請,清廷無不應允;康熙親政後,吳三桂提補各官,朝廷多不批准。為此,吳三桂的女婿、也是他重要謀士胡國柱等人就勸說吳三桂:朝廷已經開始對王爺您生疑,不如以退為進,先自辭對雲貴的管理權。

思忖再三,吳三桂同意,於康熙六年(1667年)五月上疏清廷,以“兩目昏瞀,精力日減”為由,要求辭職休養。沒想到,康熙很快照準,馬上同意他的請求,順便把他在雲貴地區選任大小官員的權力也收回吏部。

疑懼之餘,吳三桂又試探著上疏,把自己在雲貴地區選任武官的權力也上繳。朝廷毫不謙讓,一併收回。

康熙六年的吳三桂,時年才55歲,正是盛壯之年。假裝自己眼神不好、精力有限,試探性上疏求退,就被收繳了那麼多權力!眼見自己慢慢就要變成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閒散王爺,吳三桂很惱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