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假期”水煮歷史之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吳三桂

袁崇煥的故事講完後,群友對崇禎皇帝和袁督師仍然評價不一,但普遍表示理解。今天講點啥呢?有人提議,說吳三桂吧。嗯,題目稍有點難度。因為,袁崇煥的故事,曲折隱晦處甚多;一直眾說紛紜,很有講頭。吳三桂嘛,中國人都熟悉,大漢奸麼;青史昭彰,這翻不了案。不過仔細想想,好像也可以聊。

先簡要陳述自己的觀點。這個後來成為史上最著名之“漢奸”的人,原本,也是一位非凡的抗清將領、青年才俊。他的一生,與其說是個熱血青年、漸漸蛻變為漢奸的故事,不如說: “精緻利己主義者的一生”

一、吳三桂與陳圓圓

多數國人知道吳三桂,都從他與陳圓圓的故事開始。“天下第一美人”,總能吸引太多的眼球。還有那句著名的“慟哭六軍皆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名將的抉擇、朝代的興亡,居然就為爭奪“天下第一美女”,這完全可以和希臘的“特洛伊戰爭”(起因於爭搶最美的女人海倫)相比。咱中國人,也是很浪漫、很血性的好吧?

真是這樣嗎?當然不是,至少不全是。咱慢慢來。既然說“衝冠一怒為紅顏“,就先從清初詩人吳梅村的這篇大作《圓圓曲》說起。

梁啟超先生在一篇演講《中國韻文裡頭所表現的情感》中,提到了《圓圓曲》,評價並不太高。說“白香山(白居易)從這裡一轉手;吳梅村再從這裡一轉手,但可惜越轉越卑弱”。

梁任公才高八斗,眼界不必說了。吳梅村當然不能和白居易比,但長篇敘事詩、能寫成他那樣後世傳頌的,史上也沒有幾個。而且,梁先生說得分明,吳梅村、仍然算得上白居易的“衣缽傳人”。

由於就在同一時代,《圓圓曲》不像金庸小說那樣信口開河,它尊重事實。裡面說的,多少有點譜。先看吳三桂的形象:

白晳通侯最少年,揀取花枝屢回顧。早攜嬌鳥出樊籠,待得銀河幾時渡?”

沒錯。吳三桂,東北小夥兒,皮膚白皙、身長八尺,青年有為的著名將領。在當時的北京城,作為遼東重地的骨幹力量之一,他受到皇上的親自嘉獎和青睞;是冉冉升起的未來之星。

他初識陳圓圓,在京城富豪“田國丈”的一次酒宴款待上。這位“國丈”曾將養女獻入宮中為妃,後不幸夭亡,正要尋找另外的權貴作靠山。

當賓主酒喝到酣時,陳圓圓登場、歌舞助酒興。陳圓圓,蘇州人,田富豪專門花巨資贖身的歌女。據說,她在蘇州“每一登場,花明雪豔,獨出冠時,觀者魂斷”。“天下第一美人”的稱號,豈浪得虛名!

這回,當然也不例外。青年將軍吳三桂見到如此美人後,目瞪口呆,魂不守舍;據說幾分鐘、眼睛都離不開。

《圓圓曲》,把這個場景描寫得美麗而浪漫:“相見初經田竇家,侯門歌舞出如花。許將戚里箜篌伎,等取將軍油壁車”。“油壁車”,是比喻為蘇州名妓蘇小小的典故,非常貼切。

熟諳世事的田富豪一見吳將軍的表情,心頭雪亮。席間,他慷慨地將陳圓圓贈為吳三桂的侍妾;可以想象,吳三桂當時那感激、狂喜的心情。

不過,從陳圓圓的角度來看,這位青年將軍才三十左右、英俊帥氣,已經有如此地位;雖然只做侍妾,以自己的出身,也已是非常好的歸宿了。

真可謂典型的“英雄美人”,絕配!

對了,吳三桂稱得上英雄嗎?當然。

二、英雄吳三桂

吳三桂,遼西望族吳襄之子,袁崇煥手下最得力大將祖大壽的親外甥。他從小出生在遼東戰事的殘酷環境中,在將軍世家中長大,自幼學習武藝,弓馬嫻熟、善騎射,英勇異常,對戰爭非常熟悉。

十幾歲,吳三桂就到京師考中武舉人,從此開始了大半生軍旅生涯。值得注意的是,他小小年紀,就能與父親、舅舅一起,同在袁崇煥帳下聽令,當時極為難得。

當他十八歲時,遇到人生中第一次大事。他奉若神明、全軍愛戴的袁督師,為解救京師之圍、千里馳援北京,與後金浴血奮戰,卻莫名其妙、突然被抓捕入獄。

舅舅祖大壽大駭,當時就要帶兵進京,找皇上理論;後來還是收到了袁大帥一封信,嚴令回營。祖大壽大哭,朝北京拜了三拜、帶兵返回遼東。次年,袁崇煥在北京慘遭磔刑。

這件事,給年輕的吳三桂,心理上一定造成巨大沖擊。軍中議論紛紛:“以督師之忠,尚不能自免,我輩何為?”吳怎麼想不清楚。但從以後的一些事,可以看到。

就在當年,他父親吳襄帶小股部隊偵察、中了埋伏,被上萬清兵團團圍住。雖奮力拚殺,眼看就不行了。

這種情況,根本不能救。救也等於去送死。

但吳三桂遠看著父親、雙眼通紅,旁邊人苦拉不住,帶著二十幾個家丁,就衝進敵陣。殺聲震天、血染徵袍,太慘烈了!

在一旁高坡上,觀戰的皇太極很意外:才這點人馬,跑來送死嗎?但看到這員小將,銀盔銀甲、白馬銀槍,英勇異常;往來衝突,所到之處,清軍人仰馬翻。

作為熟悉《三國演義》的滿人。這時想起了誰?對。長坂坡、趙子龍。皇太極讚歎:“好一員虎將!此人說不定以後有用。留他一條生路吧!”就這樣,吳三桂居然成功救父突圍。

至此,吳三桂“忠勇救父”的情節不脛而走,他名聲大振,甚至朝廷上下都知道,有這位年輕的虎將。

三、松錦之戰

光英勇就夠嗎?當然還不夠。

吳三桂少年老成。年齡漸長後,大家驚異地發現,他不僅武藝高強,更高明的,居然是搞關係。

他沒事就往京城跑,朝廷裡上下打點,各路高官、包括宮裡的太監都混得很熟。再加上戰功卓著,一路提拔重用、青雲直上。

23歲,任前鋒右營參將;26歲任右營副將(副總兵級),27歲,經薊遼總督洪承疇、御馬(監軍)太監高起潛聯合推薦,任寧遠總兵。這已經是軍區司令員的職銜了,此時的吳三桂,還不到三十歲!青年將領裡,鳳毛麟角、絕無僅有。以寧遠地位之關鍵,一顆政治新星、正在冉冉升起,前途不可限量。

不過想想也對。否則,貴為國丈的田富豪,怎麼還要琢磨著如何款待吳三桂,還能讓他“邂逅”陳圓圓?當年的督師袁崇煥,怎麼沒這個豔遇?孫承宗有嗎?熊廷弼有嗎?

能看出吳三桂人品端倪的。是“松錦之戰”。

細節不說了。總之,這是最後一場決定大明存亡的大戰。

本來帶了各路總兵、十幾萬大軍與後金決戰,準備穩紮穩打、先立不敗之地的大帥洪承疇,與他的諸多前任一樣,再一次被“豬隊友”崇禎皇帝所坑,反覆要求速戰;無奈出擊,結果被清兵斷了糧道,在松山被圍。

洪承疇發現危在旦夕,決定豁出去了,和人數絕對優勢的清兵拼死一戰,血戰突圍。

結果呢?準備突圍的前半夜。幾隊總兵帶隊,臨陣脫逃。

領銜者之一:吳三桂。

沒法打了。明軍頓時崩潰,除了已經逃走的、全軍覆沒。洪大帥兵敗被俘、最後降清。

沒想到,帶頭逃走的吳三桂,並沒有被處分。

因為。大明已無可用之兵、更沒什麼可用的良將。話說回來,可用的眾多忠臣、良將,基本都被崇禎花大力氣、一個個“定點清除”了。

現在,能守衛大明江山的,幾乎就剩下吳三桂領銜的“關寧鐵騎”!那是天下裝備最精良、最驍勇善戰的隊伍。除了人數少一點,戰鬥力不弱清兵。

他仍然守在山海關、寧遠防線。那是帝國最後的盾牌。

四、血戰山海關

山海關,天下第一雄關。到大明奄奄一息時,才會發現。明初徐達元帥的眼光,太牛了。當年依山靠海建立的這座雄關,真叫“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就吳三桂帶著幾千人馬,大清天下無敵的十萬鐵騎,束手無策。到最後,都沒能夠打進中原。當然。人家請進來不算!

但是,大明,還是亡了。

就在吳三桂眼前。居然亡於李自成。

記得《羅輯思維》裡面有過一個專題:“崇禎為什麼跑不了?”非常有趣,大家可以聽聽。

為什麼不跑呢?真跑不了。原因特別複雜。崇禎的剛愎自用、刻薄寡恩、不挑擔子是最主要的。但還有一個原因:手裡的牌,沒有最後打完。還有“關寧鐵騎”!

最後一刻,崇禎下旨調吳三桂勤王!封“平西伯”。

注意,這時吳三桂是怎麼表現的呢?史載“猶疑不決”。

是的。他就這點人馬。能對抗得了李闖王“百萬之眾”嗎?沒有百萬,幾十萬肯定有的。他的部隊,不到零頭。

他想了想,還是從寧遠起身了。走了八九天之久,才從寧遠剛剛到達山海關。這是騎兵的速度嗎?咱們想想當年,袁崇煥千里回援的神速。

“關寧鐵騎”剛到山海關時。崇禎自縊於煤山,大明亡。吳三桂這支雄師,成了真正的“孤軍”。前有李自成、後有多爾袞(皇太極暴斃,這時執政的是他弟弟多爾袞)。何去何從?

雙方都遞出了橄欖枝。李自成修書、遣使招降,又讓已經控制住的、他父親吳襄寄書信,讓他投降“大順”,許以高官厚祿;清軍那邊,已投降的前上司洪承疇也發來書信,勸他降清。

史載,吳三桂一度是準備投降李自成的。

道理很簡單。已經改朝換代了,北方的官員多數都承認這個現實。而且,李自成畢竟是漢人。

那最後,為什麼不接受李自成的招降呢?僅是聽說“陳圓圓被擄”嗎?

當然不是,至少不全是。他的密探來報:農民軍在北京燒殺搶掠,到處暴力“逼餉”、局面一塌糊塗;他老爹和全家都被抓了,被劉宗敏嚴刑拷打,危在旦夕;他的愛妾陳圓圓,也已被劉宗敏佔為己有。

吳三桂對這樣的局面,驚恐而憤怒。他迅速做出判斷:如果歸降,自己的這點力量,根本不足以對抗農民軍。更大的可能,是自己投降後、也和他們一樣被抓起來,基本的生存保障都沒有,遑論救人。

好吧。他沒有選擇了。只能修書一封、向北邊求救!清軍那邊,多爾袞欣喜若狂。是的,他看到了未來——滿人入主中原、君臨天下的未來!

至於後來“血戰山海關”的情節,大家很熟悉、反而不需要細說了。

當李自成在山海關被清兵突襲、大軍崩潰時;當他從此形勢完全逆轉,一路慘敗,不但退出北京,而且幾個月就徹底土崩瓦解、最後被九宮山村民所殺時。雖已殺掉了吳襄全家洩憤,但他有沒有後悔——對吳三桂的處理,實在太輕率大意了?

吳三桂在兵荒馬亂中,居然找到了陳圓圓,從此團聚。也算破鏡重圓吧。

但《圓圓曲》,寫得非常沉痛。

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

其實呢。哪裡只是“妻”和“子”、影響到英雄的大計?吳三桂的選擇,從來都是精心算計後的結果。

這從他後來的選擇和做法,看得更分明。

五、為什麼吳三桂一直要追殺南明?

吳三桂的人品,從他在“松棉之戰”中可以看出端倪。生死攸關時,見勢不妙,拋棄上級兼恩師洪承疇不管,帶隊出逃。

等他行軍遲緩、走了八九天才到山海關,其人品就可以基本看清了。

當然。他去了、大概率也是送死,起不到能扭轉乾坤的作用。“血戰山海關”之所以勝利,主要靠清軍的力量。

然鵝,所謂“世受皇恩”。吳氏一家,多少年都是大明的重臣;他自己,年紀輕輕就受到皇帝的器重、一路青雲直上;崇禎刻薄寡恩,卻從來沒有虧待過他吳三桂。

明末多少英雄將領,只不過為了皇上的信任和徵召,毫不猶豫、慷慨赴死。比如袁崇煥。

也許,在他最後一次收到皇帝“勤王”的聖旨時,想到了當年袁督師的下場。

明亡了,還有所謂“南明”,先在南京登基、一年就被幹掉;後來又在浙閩、廣東、雲南一帶,堅持了十幾年。

讀歷史,有時候真看得又氣又笑。一開始、南明的多數官員,都認為吳三桂是“效申包胥”,借兵滅賊。吳三桂是個英雄啊。終於擊敗了流寇。

後來,才驚恐地發現,這位“英雄”,帶領大兵追殺南明、比清兵更兇狠!緊追不放,一直到絞死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曆。除臺灣以外,大明天下,全部淪亡。

為什麼曾經的明朝重臣,吳三桂要這麼幹呢?

個人觀點:

1、大清給的價真高。“平西王”!直接就封王,後來是親王。你看崇禎這位爺小氣到什麼地步,臨完蛋的最後關頭,才封了個“平西伯”

王公侯,伯子男。差了三級!而且這每一級,都幾乎是不可逾越的鴻溝。

吳三桂,是幹啥都講個價、虧本買賣不做的主。出高價,咱才賣命。

2、一不做、二不休。開弓沒有回頭箭。大明百分之百回不去了;那麼,只有把它斬草除根,徹底搞掉。才可能不留罵名,因為歷史是勝利者書寫嘛。

所以。叛徒、漢奸一直都比敵人更狠。歷來如此。

六、最後的細節

吳三桂追殺南明的情節,除了到李定國——南明最後的名將,遇到點麻煩外,其他基本一路砍瓜切菜。聽起來沒啥意思,也很鬱悶。不說了。

最後講一個細節。南明最後一個永曆皇帝,堅持了十多年,主要靠李定國這樣的孤臣苦苦支撐——他老人家,文治武功、啥也沒有。但是,風度、氣場極其強大。

他最後在緬甸被抓,所有能保護的部下都打沒了,束手被擒。但泰然自若。他告訴士兵,希望見吳三桂一面。

吳三桂猶豫了一下,覺得不會有什麼威脅,就見了。

他走進大帳,看著坐在地上的永曆帝。

居然不由自主,“撲通”一聲,雙膝跪倒!

永曆帝神色平靜,面帶微笑問:“對面的,是‘平西伯’吳三桂將軍嗎?”

吳三桂兩腿篩糠、渾身打顫,居然說不出話來。

到底,誰是誰的俘虜啊?很令人感慨。甚至懷疑場景的真實性。但這是正史所載。大家可以百度。

可能那一刻,吳三桂的良知回來了。他畢竟曾經做過大明多年的臣子啊。朱氏皇家,哪怕再淪落;他潛意識裡,還是得仰視的聖上。而且,這麼久苦苦相逼,深夜回想、畢竟良心不安。

以後,他拒絕再見永曆。也不送北京、搞什麼“獻俘”了。用一張弓,將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就地絞死。

大明天下,除臺灣外,徹底淪亡。從消滅李自成開始,平定天下的最主要力量,並不是清軍,而是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等漢人帶領的軍隊。

後來呢?沒什麼後來了。吳三桂最終的下場,大家都很清楚。

值得一提的是,據說陳圓圓在吳三桂再一次叛清造反時,隱姓埋名、遁到外地隱居,終於保護她的子孫一脈。

七、怎樣看待吳三桂

故事講完了。到底怎麼看待“大漢奸”吳三桂呢?

十段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

吳三桂的一生,是“精緻利己主義者”的一生。這個詞,大家都知道,來自北大的錢理群教授。

非常巧。北大當年好像也有這樣一個人。沒吳三桂那麼牛氣但也曾經是“五四”熱血青年,還是當時著名的學生領袖。

他叫梅思平,青年才俊。當年第一個“火燒趙家樓”。後來,進入汪偽政權、為日本人賣命;抗日戰爭後,以漢奸罪被處決。

今天的“水煮歷史”告一段落。感謝聆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