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光復大明”的戰爭為何失敗?

明朝崇禎末年清兵入關建立了滿清王朝,因”衝冠一怒為紅顏”而投降大清的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成為了八旗大軍的第一帶路黨。滿清統一全國後,耿繼茂(耿仲明之子)被封為靖南王鎮守福建,尚可喜被封為平南王鎮守廣東,吳三桂被封為平西王鎮守雲南。自此,三藩之勢割據一方,成犄角之勢。

然而,作為明朝舊臣的吳三桂“心念故國”,在掌握了南方實權後宣佈重新恢復大明衣冠,不接受康熙皇帝的撤藩,掀起了清朝歷史初年的三藩之亂。那麼,為什麼作為大明故臣的吳三桂為何會失敗呢?

吳三桂“光復大明”的戰爭為何失敗?

圖/吳三桂

01.戰前狀態

三藩之中吳三桂的實力最強。在經濟上,他壟斷鹽井、金礦、銅山之利,嚴徵關市商稅。並在遼東、蒙古、四川、西藏互市茶、馬、藥材等物品,財力冠絕中原。

在軍事上,吳三桂擁有強大的軍事集團,歸他統維穩旗兵有五十三佐領,綠營兵十營(其中還不包括他原來的嫡系部隊),且有久經戰陣的名將吳應麟、夏國相、張國柱、王屏藩等。從地理角度上看,雲南遠離京都交通閉塞,地勢險要加之十餘年的戰場建設,水陸要塞十分堅固。反觀康熙方面,這位年輕皇帝掌權不久,北方各地不穩,在對付老謀深算的吳三桂上明顯缺乏勝算。

吳三桂“光復大明”的戰爭為何失敗?

圖/清初三藩

02.戰略對決

1673年,吳三桂兵分兩路,一路由王屏藩率軍攻入四川,一路由馬寶率軍自貴州攻入湖南。·康熙下令奪其王爵,殺其在京之子,緩撤其餘兩藩,以孤立吳三桂。雙方數十萬大軍在湖廣與川陝兩大戰場展開對決,大戰一觸即發。

吳軍張國柱、夏國相率主力相繼進入湖南,清朝湖南巡撫廬震率軍退往宜昌,吳軍隨即攻佔長沙、常德、岳陽、衡陽等地,與清軍隔長江對峙。在西北戰場上,陝西提督王輔臣叛清,殺死大學士莫洛,奪走清軍大量作戰物資,轉而進攻甘肅。

王屏藩趁機率軍由漢中出隴西、固原、定邊等地,以響應王輔臣,與此同時,吳三桂在川中連戰連捷,大西南與大西北連成一線,清軍只能固守西安待援。如果此時觀察雙方控制區,吳三桂的地盤已經與清王朝平分天下。

此時,吳三桂犯下了一個致命的戰略失誤:東線主力部隊不渡江北上反而東進江西,西線部隊死磕西安城而不入中原,如此兩招臭棋,貽誤了重要的戰機。以吳三桂與清朝的戰爭態勢來看,吳三桂必須趁當時清王朝初入中原之際,以亂打亂,不在乎一城一池之爭,直接摧毀清王朝的統治中樞,方才有取勝之機。而此時的吳三桂明顯希望坐收全功,將江南與西安全部收入囊中後再一鼓作氣全軍出擊,而這也恰好給了康熙調兵遣將之機。

吳三桂“光復大明”的戰爭為何失敗?

03.崩盤之時

在吳三桂屯兵西安,東收江南之時,康熙及時抓住這一戰機集中兵力於西線,命大學士圖海為定遠大將軍,統帶西線各路人馬,在平涼與響應吳軍的王輔臣展開戰略決戰,一舉將王輔臣部圍困在平涼城北,“日斷糧草,夜予炮擊”,並使用政治攻勢對王輔臣進行二次誘降,成功瓦解了吳軍在關陝的優勢,讓吳三桂喪失了據西北以統一中原的機會。

江南方面,由於吳軍一心沿江收復江南,從而給予清軍鉗形夾擊的空間,清軍一路從贛中突入長沙,一路從江陵渡江,向湖口等吳軍的薄弱地段發動連續進攻,吳軍連遭敗績,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

吳三桂“光復大明”的戰爭為何失敗?

1676年10月,耿、尚兩藩王相繼投降清朝,吳三桂成為孤家寡人。兩年之後,吳三桂暴病而亡,清朝大軍從東西兩線向大西南挺進,吳氏的覆滅只是時間問題。

可以說,吳三桂早期的進兵機遇選擇十分正確,當時清王朝的血腥政策以及明朝故民的故國之思還未消失,吳三桂一出兵就取得了有力的戰略態勢。然而,吳三桂在進入中原的過程中優柔寡斷,放棄了以亂打亂,快速制敵的戰略決策,反而逡巡不前,最終喪失了絕佳的戰略機會,敗亡無日。


參考文獻:1.《吳清戰爭簡析》

2.《中國全史百卷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