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澄甫定型架的意義和給我們的啓示(上)

(本文為作者在大拳師百家講堂上的講稿)

楊澄甫定型架的意義和給我們的啟示(上)


楊氏太極拳的傳習者們,將署名楊澄甫著《太極拳體用全書》中展示的拳架動作照,稱為“楊澄甫定型架”。武壇同仁們,以此拳架作為楊氏太極拳的基本拳架,以其拳式規格為動作標準。這一約定俗成的現象,大致是三方面的緣由促成的。

其一,依楊澄甫先生口述練法並以他演示的拳照為插圖的書,共有三本,一是1925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的《太極拳術》(署名作者陳微明),二是1931年由文光印務館出版的《太極拳使用法》(署名作者楊澄甫),三是1934年由上海大東書局出版的《太極拳體用全書》(署名作者楊澄甫)。

楊澄甫先生於1936 年逝世,《太極拳體用全書》一書是楊澄甫先生在世時的最後作品。他在此書的《自序》中說:“顧陳子(陳微明)之書,僅述單人練習之程序。且翻閱十數年前之功架,又復不及近日。”楊澄甫先生從技術體系和功架拳照兩方面認可《太極拳體用全書》優於以前著述和拳照。加之《太極拳體用全書》是“蓋棺論定”之作。因此,以《太極拳體用全書》的功架拳照為“楊澄甫定型架”,是自然而然的歷史性論斷。

其二,楊氏太極拳自楊露禪初創,經其子徒輩努力修善,至其孫楊澄甫,集三代人實踐和研究成果修定成的拳架套路,既保持了楊氏太極拳的傳統特色,又在民眾中得到了頗為廣泛的推廣和普及。楊澄甫先生在《自序》中敘述當時太極拳的傳播情況時說“餘始則授徒舊都,……更南走江淮閩浙間。……歷十餘年,而太極拳之風行,自河南北,及於江左右,甚且粵水之濱,習之者亦大有其人矣。”楊澄甫拳架既有深厚的家學基礎,又經實踐驗證,受到傳習者的青睞,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由此奠定了楊澄甫定型架作為楊氏太極拳基本拳架的基礎。

其三,20世紀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組織有關專家,以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的功架拳照為依據,修定出版了《楊氏太極拳》(85 式),創編出版了《簡化太極拳》(24式)。這時作為國家體育(武術)行政管理部門,確定以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體用全書》中展示的拳架,作為楊氏太極拳的標準拳架,並以其拳式規格為動作標準。


楊澄甫定型架的意義和給我們的啟示(上)


楊澄甫定型架的意義

“楊澄甫定型架”的出現,順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太極拳自身發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久遠的學術意義。

從順應社會發展需要方面看,歷經了19世紀末列強侵掠的華夏有識之士認為,國運衰弱,與國民體質衰弱有著直接的關係。1919年,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為精武會十週年紀念特刊《精武本紀》作的序中提出,弘揚技擊術(武術),“於強種保國有莫大之關係”。他還相繼題留了“尚武精神”“強國強種”等墨寶。曾任西北軍代總司令的張之江認為“國家之所以衰弱,完全因為我們把與國同生死的武化忽略了”。“在不競爭不能生存的二十世紀舞臺上,武化與文化是應該並重的”。“要救中國,決不是單單空談文治所能達到目的的。一定要使全國的國民奮武講武、競武,才有希望”。於是,提倡尊武術為“國術”。

稱武術為“ 國術”,強調“練習國術的大目標,就是強種救國”。並於1928年發起成立了由舊中央政府直接領導、直接撥款的“中央國術館”。他告誡中央國術館同志說:“本館最大之使命在謀身體之強健,務期達自衛生存、強種救國之目的。”(見《張之江言論集》)。全國各省、市、縣,大多根據政府的文令成立了地方國術館,而且由省長兼任省國術館館長、市長兼任市國術館館長、縣長兼任縣國術館館長。這樣的社會背景,需要各種門類的武術技藝,作為練習內容進入國術館,進入社會武術活動領域。“楊澄甫定型架”問世,既適應了社會的這一需求,也起到了這方面的作用。

當時,在社會重視體育鍛煉價值、倡導發展體育運動的呼聲中,出現了體育的“土洋之爭”。所謂“洋體育”,泛指從西方舶人的體育運動項目。所謂“土體育”,泛指以武術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固有的民族形式體育運動。一些“洋體育”與“土體育”的提倡者,相互質疑,甚至相互貶毀。這裡,不去評述誰是誰非,也不想涉及爭論的結果及爭論的延續。我只是感到,披露“楊澄甫定型架”的《太極拳體用全書》在這次爭論期間出版發行,客觀上通過太極拳的特點,展示了“土體育”與 “洋體育”的區別。

例如,太極拳有著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的文化特色,以身心放鬆和柔勻緩慢相結合的運動特徵,以自然呼吸和腹式深呼吸相結合的有氧代謝方式等特點。這些特點區別於“洋體育”以西方文化為基礎,運動時身心緊張且追求更快、更高、更強,其呼吸方式以無氧代謝為主等。

這三方面不同,鍛鍊的價值當然也不會相同。如果拋開兩者在健身層面的效果,單談文化基礎的教育作用。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的“土體育”,還有著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因此,《太極拳體用全書》及其披露的“楊澄甫定型架”,凸現了“土體育”的特點和鍛鍊價值,增加了“土體育”與“洋體育”爭奪生存空間的實力,增強了“土體育”與“洋體育”並駕齊驅的信心,也為“土體育”與“洋體育”一道展示世界體育的全貌增添了風采。

從太極拳自身發展的需要方面看,楊澄甫定型架問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作出這樣的評價,起碼有三個理由。

其一,自楊露禪、經楊健侯輩、至楊澄甫輩,祖孫三代練拳、傳拳,都是口授身傳,不立文字、未留系統拳照。至楊澄甫才首次以親自示範的成套拳照為基礎,撰述成專著。由口授到有書為據,這是一個轉折,或說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里程。

其二,《太極拳體用全書》的作者在《例言》中強調:“太極拳祗有一派,無二法門。不可自眩聰明,妄加增損。”要提防“私心妄改,以誤傳誤,易失體用之真傳 ”。這種情況,是人為地對原傳拳架的改變。就拳架傳承的一般情況而言,拳架在自然傳承中出現變化也是難以避免的。由於傳習者各自的武術基礎不同、文化素質不同、社會閱歷不同、性格和體質不同等,對原傳拳架的理解不會盡同,採取的修練方法也不會盡同,於是,形成的擅長技法(所謂“絕招”)和練拳風格必然有異,這就難免會導致習拳架和拳式會發生一些相應的變化。

楊氏祖孫三代存在這種情況,他們各自的傳人、再傳人同樣會因為上述原因,引起所習拳架和拳式發生一些相應變化。唯此,若不進行必要的統一,再一代代轉傳下去,失去楊氏太極拳架的“原生態”將是難免的。要統一,必須有個標準。“楊澄甫定型架”發揮了這個標準作用。楊氏太極拳從不強調統一標準,到強調“無二法門”的統一標準,應該說是進入了規範化發展的新里程。

其三,“楊澄甫定型架”問世後的1936年,中國武術隊隨參加第十一屆奧運會的中國體育代表團到德國表演。表演節目中就有以“楊澄甫定型架”為標準的集體太極拳。近50年來,國家武術主管部門發佈推廣的簡化太極拳、48式太極拳、綜合太極拳競賽套路、楊氏太極拳競賽套路等用於普及和競賽的套路都是以“楊澄甫定型架”為標準編定的。這是楊氏太極拳由楊氏太極拳傳習者自發傳播,進入了由國家組織推廣的新里程。


楊澄甫定型架的意義和給我們的啟示(上)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