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跡悟道:「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

陳跡悟道:“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

陳跡悟道:“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

昨天晚上在電視上看到前些年的一場國際大專辯論賽,辯題是“正方:知難行易(南京大學),反方:知易行難(輔仁大學)” 看後產生了強烈共鳴感,真理確實是越辯越明,對此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想想這話題就是前人們所說的“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的關係。在這裡我想用數學的思考方式對此進行分析,供與大家交流。

一、“讀萬卷書”的優點與不足

“讀萬卷書”主要功能是知識的直接獲取,思想情懷的初步瞭解,是主要的媒介。這是因為書是記錄知識和思想情懷的載體(包括電子書),前人們的文化創造結果、別人所思所想的感悟呈現出來供人們學習獲得,因此知識是工具。優點是獲取時:直接、省時、面廣、量大、易再取等。不足的是缺少體驗性、與現實或實踐可能不一致、與創造能力不能劃等號等等.

二、“行萬里路”的優點與不足

“行萬里路”主要是實踐出發獲取見識,從而形成自我體驗性知識,是知識形成的來源,是研究創新的必然,是現實能力的基本要素,是真知的檢驗標準。不足的是如果缺少事先的知識鋪墊,實踐就要可能再現“無知”情形,如果沒有理論前提作指引,實踐就容易錯方向。

三、兩者的辯證關係

我認為“行萬里路”跟“讀萬卷書”是互補的.這是因為知識要來源於實踐,實踐要靠知識去提速、去指引。“讀書”是靜態的,主要作用是繼承或汲取,屬知識性的(暫且把書本上的知識或理念視為正確的),但缺乏體驗或生成性;“行路”是動態的,主要作用是生成、發展和創新,屬實踐能力性,但需要知識為基礎和時間成本。書中知識有限,且其正確性與時代性需“實踐”變化驗證,只有“行路”眼觀耳識才能補其不足!

古人都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作為一種追求。因為這兩者都能使人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和能力。那麼這兩者之間重要性是否一樣呢?有沒有區別?

如果單純論哪個重要,從生存角度上看,我覺得“行萬里路”要比“讀萬卷書”更重要。從人類歷史上看,“知識”在“實踐”中產生,並在“實踐”中推導出來,故實踐出真知。正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例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期就認為要先“知”然後“行”,所以以前他叫做陶知行。後來他認為要先“行”然後“知”所以又更名為陶行知。前些年在商業界有這樣的結論,在創業之初,文化程度較低(不是說文盲)的往往容易獲得成功。也有人做過統計,前些年全國有名的企業經理人中,第一學歷專科以下學歷佔優勢。這恐怕不是用特殊情況能一言蔽之的(當然現在是知識和創新型經濟就不同了,學歷高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相反,一個閉門讀死書的人很久以來就成了我們嘲笑的對象(書呆子),我們當老師的在前些年有這樣社會感受吧!

在當今社會中,我們是否可以說“行路”比“讀書”更重要呢?!在當今社會里不同的職業是有所不同的。知識是基礎、是前提,因為人的時間、生命有限,不可能事事都去“體驗”實踐;但不去“行路”何來發展?科研人員或一切創造者(包括我們教師)不去“行路”,我們現在的富足生活怎麼來呢!回想人類之初,從樹上到了地面,我們的祖先首先學會的是行走。行走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食物,為了尋找安全的憩息地,同時也開闊了眼界,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大禹是在隨父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孔子非常重視實踐在學習中的作用,並通過周遊列國治國安邦來印證所學。李時珍、徐霞客、馬可波羅、達爾文、哥倫布都是靠“行路”寫出了宏偉鉅著或取得重大發現。可見“行萬里路”較“讀萬卷書”要重要得多。

一分為二地看,讀書一方面能夠使我看增長知識,學習到別人的經驗,但同時也給你的頭上加了一道“緊箍”,容易在“書”中出不來(這是經驗性的特徵,經驗越多,人們頭腦受到的束縛越多,創新意識越差)。“讀萬卷書”之後,還要“行萬里路”,走出去親自看一看,體驗一下書中描述的情景,你才會發現書中所說的不及體驗的千分之一,同時也使你理解了作者對這種情景的感受並同自己的感受加以比較,從而放大你的知識,只有這時讀書的效果才能體現出來。所以說:讀書好比一個放大鏡,不管你心中的知識是“真”是“假”,它都會放大若干倍(當然,讀書越多,放大倍數越大)。

作為教師這個職業,擁有知識、理念、情感是前提,但不會去用,不會去變通,不會去創新,同樣教學不好,現實中這樣的教師是不少的!如果說過度崇拜讀書,比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無形之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著輕視“行路”的想法。知識分子從書本到書本已經幾千年了。如果把教師定義為書本知識的傳播者,從這個角度上講,教師要多讀書肯定是正確的。

我們還要看到,現在的教師群體已經脫離實踐太久了,多數的教師已經被隔離在社會之外(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教師這個職業也自然被“神聖”到無以理解的地步。要得到社會的支持首先要得到社會的理解,要得到社會的理解首先要融入這個社會。就是說不但要多讀書,還要多出去走走,多看看.不能讀死書,要把書中的道理和實踐聯繫起來.古代政治上用的詞,就是讀過書就能長見識,讀萬卷書,如同見識過天下萬物一般,足不出戶就能通曉天下萬事,不可能每個讀書人都出門亂走來走去的呀,哪來的路費。

當然,不同的職業,不同的生存狀態,不同的年齡階段是有不同的側重點的。即便如此,讀好書、讀適合自己的書,行適合自己的路才是正確的。

陳跡悟道:“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