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全身X線片影像標準(質控必備)

「珍藏」全身X线片影像标准(质控必备)

商務合作:[email protected]

胸部

(一)胸後前位

1.影像標準

(1)胸廓對稱顯示。

(2)雙鎖骨位於第1前肋間上1/3處,呈對稱顯示。

(3)雙胸鎖關節對稱。

(4)雙肩胛骨投影於雙肺野之外。

(5)橫隔以上肋骨呈整體顯示(前6肋,後10肋)。

(6)雙肺野血管影顯示至末梢血管。

(7)無明顯偽影。

(8)層次豐富,對比良好。

2.解剖結構顯示

(1)肺野。

(2)氣管及鄰近支氣管。

(3)心臟及主動脈邊緣。

(4)橫隔及雙側肋隔角。

(5)心影后肺野及縱隔。

(6)心影后脊柱影。

(二)胸側位

(1)深吸氣後雙臂高舉,屏氣攝片。

(2)雙肺後緣重疊,肺尖圓蓋部顯示良好。

(3)氣管顯示,從頸部到氣管分*部能連續追蹤到氣管影。

(4)肋隔角顯示。

(5)心臟後緣、主動脈、縱隔、橫隔、胸骨以及胸椎顯示。

(6)無明顯偽影。

(7)層次豐富,對比良好。

(三)胸右前斜位(吞鋇)

(1)胸部斜位投影,心臟大血管於胸椎左側顯示,不與胸椎重疊,胸椎投影於右後1/3處。

(2)心臟、升主動脈弓影像清晰,周圍肺紋理能追蹤到。

(3)肺尖清晰顯示,食管鋇劑充盈良好。

(4)胃泡影於脊柱後顯示。

(5)無明顯偽影。

(6)層次豐富,對比良好。

(四)左前斜位

(1)胸部斜位投影,心臟大血管於胸椎右側顯示,胸椎投影於胸部左後1/3處。

(2)下腔靜脈基本位於心影底部中央顯示。

(3)胸主動脈全部清晰呈現。

(4)調邊肺紋理可追蹤到,肺尖清晰。

(5)胃泡影於脊柱前顯示。

頭顱

(一)頭顱後前位

(1)顱骨完整顯示順骨、眼眶、顳骨呈對稱顯示。

(2)雙側顳骨巖部投影於眼眶中心。

(3)額竇、篩竇和顳骨巖部及內聽道清晰顯示。

(4)顱骨內、外板清晰顯示。

(二)頭顱側位

(1)完整顯示順骨、眼眶、顳骨呈對稱顯示。

(2)前窩底,雙側蝶鞍前後床突,雙側外耳道相互重疊,蝶鞍底部無假性雙邊。

(3)血管溝、顱骨小梁結構顯示。

(4)雙下頜角和雙下頜骨升支均相互重疊。

(三)顱底頦頂位

(1)腦顱骨、面顱骨、鼻中隔與牙突連線位於片正中,下頜小頭距顱板處相等,不與外耳道重疊。

(2)鼻咽部影居中,左右雙側對稱。

(3)翼板、巖部、卵圓孔、棘孔、破裂孔、頸動脈管、蝶竇、鼻中隔、下頜角、顴骨弓、枕骨大孔、寰推、樞椎齒狀突清晰顯示。

(4)無明顯偽影。

(5)層次豐富,對比良好。

(四)巖骨斯氏位

(1)巖骨呈平面顯示於膠片正中,其內緣與枕骨基底分離。

(2)乳突尖端距下頜升支約1.0cm,並與顱底投影線以下充分顯示。

(3)內聽道、巖骨尖部、弓狀隆突及三半規管結構顯示清晰。

(五)視神經孔瑞氏位

(1)視神經孔呈卵圓形投影,於眼眶外下1/4處顯示。

(2)視神經孔位於蝶骨岬、蝶骨大翼、眼眶內側壁組成的三角區上方顯示。

(3)視神經孔管壁三條骨壁線顯示,構成視神經孔軸位相。

(六)內聽道經眶位(葛氏位)

(1)雞冠於鼻中隔連線位於膠片正中。兩側眼眶對稱。

(2)巖骨內聽道於眶內呈管狀顯示。

(3)內聽道邊界及中耳結構易辨認。

(七)上頜竇瓦氏位

(1)雞冠於鼻中隔連線位於膠片正中,以此為界,兩側眼眶、篩竇、上頜竇對稱顯示,三壁一孔顯示良好。

(2)巖骨上緣投影於上頜竇下緣。

(3)上述各竇腔包括額竇邊界銳利周圍骨質清晰。

(八)湯氏位

(1)片中包括全部枕骨、巖骨、眶骨及下頜骨升支。

(2)矢狀縫與鼻中隔連線位於膠片正中,諸骨以此左右對稱顯示。

(3)兩側內聽道位於巖骨正中顯示。

(4)鞍背與枕骨大孔內 1/2處清晰顯示。

(九)柯氏位

(1)雞冠與鼻中隔連線位於膠片正中,兩眼眶外緣與顱骨外緣等距。

(2)巖骨上緣投影於眼眶下緣。

(3)諸眶骨邊界銳利,前顱凹底線清晰。

(十)乳突側位

(1)內外耳孔重疊,位於膠片正中橫軸前1/3處。

(2)兩側下頜關節上下分離,但在同一直線上,間距3—4cm。

(3)下頜小頭不與乳突部重疊,顳頜關節間隙呈切線位床見耳翼重疊。

(4)乳突竇、蜂房間隔等乳突細微結構顯示。

(5)張口位,下頜小頭關節面向前滑移。

(十一)倫氏位(Ronstvom ‘s)

(1)鼓竇區呈橢圓形投影於片中軸上 1/3處。

(2)鼓竇入口呈透亮顯示,上鼓竇骨性結構和內、外耳道顯示清晰。

(3)乙狀竇前壁界限銳利,乳突尖位於片中軸下前1/2處顯示。

(4)顳頜關節位於片中軸後下方顯示。

(十二)乳突軸位(Msyer’s position)

(1)巖骨正中長軸投影於膠片正中,顳頜關節間隙明顯,其切線與外耳道底部高度平行。

(2)巖骨長徑與橫徑之比為4:1,無明顯變形。

(3)鼓室、乳突竇、內耳孔、耳咽管及頸動脈管影像清晰。

脊柱

(一)第1、2頸椎張口位

(1)第1、2頸椎在上、下齒列之間顯示,第2頸椎位於其中。

(2)上、下切牙牙冠與枕骨底部重疊,第2頸椎齒突不與枕骨重疊,單獨清晰顯示。

(3)牙冠與第1頸椎兩側塊間隙對稱,環枕關節呈切線顯示。

(二)頸椎正位

(1)第3頸椎到上部胸椎椎體清晰顯示,椎間隙與鉤突關節顯示分明,雙側軟組織影界限可辨。

(2)氣管投影於椎體正中部,邊界可辨。

(3)下頜骨位於第2、3頸椎間隙水平顯示。

(三)頸椎側位

(1)第1至7頸椎序列呈正常生理曲度,位於片正中。

(2)各椎體形態、椎間隙、棘突、椎間關節、椎管顯示清晰。

(3)下頜骨未與椎體重疊。

(4)氣管、頸部軟組織與椎體層次可辨。

(四)頸椎雙斜位

(1)第1至7頸椎於片正中顯示。

(2)下頜骨不與椎體重疊。

(3)椎間孔呈卵圓形,邊緣清晰銳利,椎弓根投影於椎體正中。

注:前斜位觀察同側椎間孔,前後斜位觀察對側椎間孔。

(五)胸椎正位

(1)上段胸椎及第7頸椎,或下段胸椎及第1腰椎投影於片正中。

(2)棘突序列於椎體正中,雙側橫突、椎弓根對稱顯示。

(3)各椎體椎間隙清晰銳利。

(4)椎旁軟組織影界限分明可辨。

(六)胸椎側位

(1)第3—12胸椎呈側位投影於片正中顯示,略有後突彎曲,不與肱骨重疊。

(2)椎體各緣呈切線位顯示,無雙邊影,椎間隙清晰可辨。

(3)肺野密度均勻與椎體對比適中。

(4)各椎體及附件結構可辨。

(七)腰椎正位

(1)第l~5腰椎、腰骶關節、雙側骰骼關節及雙側腰大肌位於膠片正中呈對稱顯示。

(2)椎體序列投影於膠片正中,棘突序列於椎體正中,雙側橫突、椎弓根呈對稱顯示。

(3)椎間隙清晰、第3腰椎椎體各緣呈切線顯示,無雙邊影。

(4)椎體及附件骨小梁清晰,腰大肌影邊界清晰銳利。

(八)腰椎側位

(1)腰椎及腰骶關節呈直線,清晰顯示於膠片正中,棘突顯示良好。

(2)椎體後緣完全重疊,無雙邊影,椎間隙顯示良好。

(3)椎弓根及椎間孔清晰可見。

(4)骨皮質與骨小梁清晰可見。

(九)腰椎雙斜位

(1)第1—5腰椎及腰骶關節以40o一45o斜位顯示投影於膠片正中。

(2)椎弓根投影於椎體正中或前 1/3處,被檢側椎間關節間隙呈切線位,投影於椎體後 1/3處。

(3)椎間隙顯示良好,第3腰椎上、下雙側緣重合為一致密線狀影。

(4)與椎體相重疊的椎弓部結構顯示清晰銳利。

(十)骶椎正位

(1)膠片應包括全部骶椎及骶骼關節,骶中嵴位於片正中。

(2)既椎孔及能骼關節左右對稱。

(3)恥骨聯合部不與骶椎重疊。

(4)無腸內容物與骶椎重疊,能椎骨小梁清晰可見。

(十一)骶尾椎側位

(1)骶尾椎及腰骶關節位於膠片正中,邊界銳利,其椎體各節易分辨。

(2)骶推兩側無名線應重疊為單一的緻密線。

(3)腰骰關節及骶尾關節間隙清晰可見。

(十二)骨盆正位

(1)骨盆組成骨及股骨近端1/4左右對稱投影於膠片正中顯示(由骶骨中線與恥骨聯合線相重疊判斷左右是否對稱)。

(2)骶髂關節顯示清晰。

(3)雙側髂骨翼與其他諸骨密度均勻上骨小梁清晰。

(4)恥骨不與骶椎重疊,雙側大粗隆內緣與股骨頸重疊1/2。

腹部

(一)腹部立位

(1)雙側隔肌、腹壁軟組織及骨盆呈對稱性地投影於膠片正中。椎體棘突位於片正中。

(2)膈肌邊緣銳利,胃內液平面及可能出現的腸內液平面,隔下游離氣體均應辨認明確。

(3)腎、腰大肌輪廓,腹壁脂肪線及骨盆陰影顯示清晰。

(二)泌尿系正位(KUB)平片

(1)腎臟輪廓上緣到膀胱底全泌尿系器官均投影於正中,棘突位於膠片正中顯示。

(2)腎輪廓、腹脂線及腰大肌影清晰。

(3)全腹腔無腸內容物、氣體。

(三)泌尿系統後前位(注射對比劑)

(1)腎實質密度增加(對比劑效果)。

(2)腎盂。腎盞清晰顯示。

(3)腎盂、輸尿管連接部顯示。

(4)正常輸尿管穿越區域顯示。

(5)整個膀胱顯示。

四肢關節

(一)手正住

(1)全部掌指骨及腕關節包括在膠片中,第3掌指關節位於正中。

(2)5個指骨以適當的間隔呈分離狀態。

(3)2—5掌骨呈正位,拇指呈斜位。

(4)掌骨至指骨遠端,骨小梁清晰可見,並能呈現軟組織影。

(二)手內斜位

(1)全部掌指骨及腕關節包括在膠片中,呈斜位投影,第3掌指關節位於正中。

(2)全部掌指骨骨小梁清晰可見,軟組織層次顯示良好。

(3)大多角骨與第1掌指關節間隙明確。

(三)腕關節正位

(1)腕關節諸骨位於膠片正中,呈正位顯示,膠片包括尺撓骨遠端及掌骨近端。

(2)掌腕關節及撓腕關節間隙顯示清晰。

(3)諸骨小梁及周圍軟組織清晰可見。

(四)腕關節側位

(1)腕關節呈側位顯示,位於膠片正中。

(2)尺撓骨遠端重疊良好。

(五)肘關節正位

(1)膠片包括肱骨遠端及尺撓骨近端,其關節間隙呈“一”字樣投影於膠片正中。

(2)肘關節面呈切線位顯示,明確、銳利。

(3)鷹嘴窩位於肱骨內外髁正中稍偏尺側。

(4)肘關節諸骨小梁及周圍軟組織清晰可見。

(六)肘關節側位

(1)肱骨遠端與尺橈骨近端呈 900一1200角。

(2)尺骨和肱骨的關節間隙顯示明確、銳利。

(3)肱骨外髁重疊,呈原形投影。

(七)肩關節正位

(1)片中包括肩關節諸骨,其關節位於膠片正中或稍偏外顯示。

(2)肩關節盂前後重合,呈切線位顯示,不與肱骨頭重疊,關節間隙顯示清晰可見。

(3)肱骨小結位於肱骨頭外1/3處顯示。

(4)肱骨頭、肩峰及鎖骨小梁顯示清晰,周圍軟組織層次分明。

(八)足正位

(1)片中包括蹠、趾及跗骨,第3蹠骨基底部位於膠片正中。

(2)跗骨到趾骨遠端密度適當,骨小梁清晰。

(3)舟距關節與骰跟間隙清晰可見。

(九)足內斜位

(1)全足諸骨呈斜位,第3、4蹠骨基底部位於膠片正中。

(2)第1、2蹠骨部分重疊,其餘均單獨顯示。

(3)距跟關節、楔舟關節及第3、4附蹠關節間隙清晰可見。

(4)全足諸骨密度基本均勻,骨小梁清晰。

(十)跟骨側位

(1)片中包括踝關節及部分骰骨、距骨,跟骨位於膠片正中,呈側位顯示。

(2)距骨下關節面呈切線顯示,其關節間隙清晰可見。

(3)跟骨小梁清晰顯示。

(十一)跟骨軸位

(1)跟骨位於膠片正中,其縱徑與膠片長軸重合。

(2)跟骨縱徑與橫徑投影比例適當,約1:2。

(3)從距下關節面到跟骨粗隆部,均應清晰顯示。

(十二)踝關節

(1)踝關節位於膠片正中,關節面呈切線位,其間隙清晰可見。

(2)脛腓聯合間隙不超過0.5cm。

(3)踝關節諸骨小梁清晰,周圍軟組織層次可見。

(十三)踝關節側位

(1)距骨滑車面內外緣重合良好。

(2)腓骨小頭重疊於脛骨正中偏後踝。

(3)踝關節位於膠片正中顯示。

(4)踝關節諸骨小梁及周圍軟組織層次分明。

(十四)膝關節正位

(1)膠片包括股骨兩髁、脛骨兩髁及腓骨小頭,其關節面位於膠片正中。

(2)腓骨小頭與脛骨僅有少許重疊。

(3)膝關節諸骨小梁清晰,周圍軟組織層次分明。

(十五)膝關節側位

(1)膝關節間隙位於膠片正中,股骨內外髁重疊良好。

(2)髕骨呈側位顯示,其與股骨間隙分離明確,關節面邊界銳利,無雙邊。

(3)股骨與脛骨平臺重合極小。

(4)膝關節諸骨小梁清晰,周圍軟組織層次分明。

(十六)髕骨軸位

(1)髕骨呈三角形,髁間窩位於膠片正中。

(2)髕骨內緣呈切線位,無雙邊,與股骨間隙呈倒“人”字形,清晰可見。

(3)髕骨小梁清晰可見。

(十七)髖關節正位

(1)片中包括髖關節、股骨近端 1/3,同側恥、坐骨及部分骼骨翼。

(2)股骨頭大體位於膠片正中,或位於膠片上1/3正中,大粗隆內緣與股骨頸重疊1/2,股骨頸充分顯示。

(3)股骨頸及閉孔無投影變形,申通氏線光滑銳利,曲度正常。

(4)髖關節諸骨小梁清晰銳利,坐骨棘明顯顯示,周圍軟組織也可辨認。

(5)無明顯偽影。

(6)層次豐富,對比良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