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韓江走向上海灘——粵東左聯文化青年的紅色記憶

近日,“左聯”作家丘東平英烈因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羊蹄嶺古道而再次被公眾認知,《賀綠汀》歌劇讓我們懷念海陸豐農民運動的歲月。劇中丘東平與賀綠汀在海豐相遇是藝術再創作,在賀綠汀的回憶文章中是這樣描寫與丘東平的相遇:“當晚途宿蕩楊莊姓崔的地主家,適值文學系丘東平同志也同住一處,……,當時我和丘東平閒談問他是哪裡人,他說他是廣東海豐人,我忽然想起一九二七年底我在海豐東江特委會宣傳部當宣傳員時,看到那裡有個兒童團的團長叫丘席珍,坐在辦公廳裡儼然像個大人一樣,問他認不認識,他說‘那就是我呀’。”[1]

沿著古道前行,還有許多被塵封的紅色記憶待重新喚醒,他們的身姿不應該永遠模糊,而應該活在和平年代每個人的記憶中。

洪靈菲,也許名字有些陌生,在他的《春》一詩中寫到:

 風雨連天雜涕淚,

干戈滿地獨吟詩。

劇憐古道紅棉樹,

落盡千花人未知。

“左聯”七常委中魯迅、夏衍、馮乃超、阿英、田漢和鄭伯奇,還有一位就是從韓江走向上海灘的洪靈菲。“左聯”1930年成立,1936年解散,是介紹傳播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重要陣地。在上海1990年落成開放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會址紀念館”的大廳中,懸掛著7幅左聯常委的照片,魯迅居中,洪靈菲的照片是從右至左數為第二幅。洪靈菲出生於潮州韓江邊的江東鎮紅砂村,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3月出席“左聯”成立大會併為七常委之一,最年輕的作家。1933年被捕,1934年中秋節前後在雨花臺被國民黨槍殺,年僅32歲。1927年致妻子秦孟芬信時,用暱稱“曼妹”,信中寫到:“試別竹絲故居,淚痕笑聲,何日再到認領?……然而悲歡離合,究尋常事,南北東西,亦等閒物。”


從韓江走向上海灘——粵東左聯文化青年的紅色記憶


圖為洪靈菲在1929年與妻兒在上海的合影。

洪靈菲文學作品成為前幾年文學學科研究生的論文課題,近年有雨花臺烈士傳叢書《洪靈菲傳》和洪靈菲與家人家書來往結集《家信》出版。在今年的烈士日,9月27日南京市舉行“革命戰士別樣風采——雨花臺英烈文學藝術作品展”,選取了鄧中夏、惲代英、洪靈菲、譚壽林等17位雨花英烈的文學作品,展示革命者“國”與“家”的情懷。


從韓江走向上海灘——粵東左聯文化青年的紅色記憶


圖為紅砂村洪靈菲故居,入口上書“亦瑞居”。

紅砂村洪氏自明代從福建泉州晉江大御巷遷此定居,為敦親睦鄰,取村名“紅砂”代替姓氏中的“洪”即“洪砂”。


從韓江走向上海灘——粵東左聯文化青年的紅色記憶


圖為洪靈菲故居山牆展頂傳統裝飾。

從韓江走向上海灘——粵東左聯文化青年的紅色記憶


圖為紅砂村洪靈菲故居內院。

從韓江走向上海灘——粵東左聯文化青年的紅色記憶


圖為老屋保留的洪靈菲父母墓碑上左邊一小行字刻有靈菲字樣。

從韓江走向上海灘——粵東左聯文化青年的紅色記憶


圖為江蘇衛視紀念英烈洪靈菲專輯。

與洪靈菲一路從韓江走向上海灘的好友戴平萬,在家鄉為城南小學、金山中學的同學,1922年乘船同赴廣東高等師範學校讀書,1924年加入共產黨,海陸豐農民運動留下他們的身影,1926年回家,後與洪靈菲相約赴上海。潮汕“七日紅”又從上海赴汕頭,1927年冬又同洪靈菲乘船再奔上海從事革命文藝創作,參加“左聯”的籌備及成立大會,是左聯12名籌備委員會委員之一。1930年至1934年在東北,在出生於南海南莊紫洞格巷村的羅登賢同志的領導下,與楊靖宇、趙一曼等成為東北抗日聯軍的創立者。羅登賢1928年任中共政治局委員,在1931年派往東北滿州省委書記,1933年2月被捕在雨花臺就義,年僅28歲。戴平萬返回上海後,在1935年成為左聯的黨團書記,接替周揚的位置,成為“左聯”最後一任黨團書記。在1941年又與丘東平相遇在魯藝華中分校任文學系教授,在1945年不幸去世。


從韓江走向上海灘——粵東左聯文化青年的紅色記憶


圖為記錄戴平萬家族戴氏家族歷史的戴氏族譜。

戴平萬出生於韓江邊潮州北部歸湖鎮溪口村,村後有韓江通向外部世界的古碼頭,水上運輸是當年小鎮發展的動力。戴平萬父親戴貞素是國文老師,洪靈菲是他的學生。在村裡的老人現在一回憶起貞素老人,依然是約定俗成地稱為“老師”,而回憶戴平萬時,仍叫他小名“阿嶽”。


從韓江走向上海灘——粵東左聯文化青年的紅色記憶


圖為溪口村戴平萬和父親戴素貞先生故居的房間。

從韓江走向上海灘——粵東左聯文化青年的紅色記憶


圖為溪口村韓江邊戴平萬故居入口。

從韓江走向上海灘——粵東左聯文化青年的紅色記憶


圖為戴萬方故居入口。

“左聯五烈士”這一事件大部分人不陌生,但作家馮鏘也許有點淡忘。馮鏘出生於潮州楓溪雲步鎮,後在汕頭礐石女校、友聯中學讀書,當小學教員時開始文學創作。1929年2月從汕頭乘船抵達上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得到來自韓江邊的杜國庠、洪靈菲、戴平萬等的幫助。1930年3月“左聯”成立時就成為50多名盟員之一,發表了大量高水平的文學作品,得到魯迅高度讚許。1931年2月7日在龍華警備司令部與柔石等被秘密槍殺,同赴刑場的還有胡也頻、李偉森、殷夫。


從韓江走向上海灘——粵東左聯文化青年的紅色記憶


圖為陳波兒同志的塑像。

在左聯的成員中,潮籍文化人成為左聯的發起人或者參與者,是一大群體,除了洪靈菲、戴平萬、馮鏘、丘東平、杜國庠,還有許滌新、許美勳、唐瑜等。杜國庠出生於蓮陽鄉蘭宛村,1928年抵達上海並加入共產黨。許滌新揭陽棉湖鎮人,1928年先赴夏門後到上海,1933年加入共產黨。日前,本人在《從南粵大地走向延安的熱血文化青年》中介紹奔向延安的潮州人梅益,來自潮州的翻譯家梅益在1935年加入“左聯”,1937年在上海以“復社”的名義,在胡愈之策劃下,與林淡秋等人共同翻譯了《西行漫記》,1938年又翻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影響幾代中國人。“左聯”也影響到其他藝術門類,從韓江奔向上海的電影人同樣成為中堅力量,除了在1930年作為作家加入“左聯”,後來成為中國電影開拓者、北京電影學院奠基人的陳波兒,還有電影大師鄭正秋、蔡楚生,均是來自韓江的佼佼者。


從韓江走向上海灘——粵東左聯文化青年的紅色記憶


圖為蔡楚生在汕頭小公園附近當學徒的商店,目前汕頭正在策劃建立蔡楚生電影紀念館,此地離他出發至上海的西堤碼頭不到2000米,但需要代價和勇氣。

如此之多潮籍青年成為“左聯”的成員,與汕頭開埠後與外部世界文化交流增加、大革命氛圍濃厚、社會風氣逐步開放以及海上運輸業發達擴大活動範圍有關。1921年,廣東省治河處繪製的潮汕三角洲水系圖基本反映了他們在潮汕時的交通、地理歷史空間,有兩條軌道交通匯集汕頭埠,一條是潮汕鐵路,1903年12月成立公司,1906年11月開通,約為39公里,為商辦鐵路。[2]此時汕頭港的重要作用明顯,但建城區庵埠、澄海和汕頭規模相當,這是一張1比50000的地形圖,有中英文。

汕頭埠是廣東民族航運業開先河的港口城市,1872年11月由官督民辦的輪船招商局的“伊敦號”客運輪首航上海-福州-汕頭航線,1890年潮陽人肖銘風集資創辦“汕潮揭輪船公司”。[3]鴉片戰爭爆發後至1899年清政府頒佈《內港行輪章程》止,外國輪船均可航行至廣東所有的內河港口和沿海口岸。在“伊敦號”開通之前,廣東水上運輸業為旗昌、太古等外國船公司控制。1848年香港英商創辦廣州-香港第一家輪船公司,1858年根據《天津條約》開放的潮州通商口岸改定在汕頭,1863年英國道格拉斯輪船公司和大英輪船公司壟斷了汕頭-香港、福州、廈門的輪船運輸。

韓江古稱為“員水”,有兩個源頭,一是北源汀江,一是西源梅江。三河壩以上為上游,三河壩至竹竿山為中游,竹竿山下游分沙洲發育,又分東溪、北溪和西溪。[4]


從韓江走向上海灘——粵東左聯文化青年的紅色記憶


圖為1921年廣東省治河處繪製的潮汕三角洲水系圖,藏於廣東中山圖書館。

在清末汕頭開通了上海、廣州的航線,近代海上運輸業的發達改變了潮汕乃至粵東地區的區位條件,汕頭西堤碼頭成為重要的出海口,輪船碼頭為木棧橋碼頭6座,為英商太古、怡和和招商局所建。闖蕩世界從踏上輪船那一刻開始,許多人的命運產生徹底的改變。近代不少潮籍青年,從西堤碼頭登船,遠赴上海發展。在酸甜苦辣記憶中,相信多天的海上顛簸是少年的他(她)忘不掉的回憶。

1911年開始在韓江下游有“同生”、“有大”、“可大”、“實大”4 艘輪船經東溪行走在潮安、汕頭東隴之間,1921年韓江沿岸有11家公司約有20艘輪船,往來於汕頭、潮安、三河口、大埔、梅縣、鬆口之間。這些輪船穿梭於潮汕三角洲中韓江、榕江、練江和梅江之間,將內陸的旅客帶到汕頭碼頭出海,包括客籍的革命志士和文化青年。出身於興寧的馮憲章,1927年加入共產黨,1928年赴上海,1930年加入“左聯”,1931年5月被捕,8月在獄中離世,年僅23歲。


從韓江走向上海灘——粵東左聯文化青年的紅色記憶


圖為從庵埠順韓江至汕頭出海口村落的分佈。

韓江護堤是歷代需要高度重視建設的堤路,南宋後是通往閩浙的要道,在沒有公路、鐵路運輸的年代,擔負運輸功能。今天如果沿江邊星羅棋佈的村落中,將先烈之故里串聯起來,自然可以形成一條粵東左聯文化人紅色之旅。


從韓江走向上海灘——粵東左聯文化青年的紅色記憶


圖為溪口村潮州戴平萬家鄉村後韓江的護堤路。

若此,粵贛古道紅色之旅是題材豐富令人難以忘懷的,在粵贛古道以紅色紀檢文化為主線,興寧平遠以中央蘇區和尋烏調查為主線,烏逕古道可以紅軍長征第一站為主線,海豐羊蹄嶺可以海陸豐農民運動為主線。

關於河源與阮嘯仙的關係多說幾句。中共紀律檢查委員會是從中國共產黨中央監察委員會、中國共產黨審查委員會演變過來的。從阮嘯仙在這個五大、六大的任職和重要蘇區審計長的經歷,阮嘯仙應該被認可為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先驅之一,1927年當時在香港沒有出席在武漢召開的五大,但仍選舉為中央最早的黨內監察機構。王荷波任書記的中央監察委員會10名委員之一,7名正式委員,阮嘯仙、楊培森、蕭石月三人為候補委員。五大黨章規定是“為鞏固黨的一致及權威起見”。王荷波同志為福建福州人,中國工人運動先驅,1927年11月在北京被叛徒出賣被殺。

1928年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開時,142人參加會議,廣東代表團20人,為人數最多的地方代表團。廣東代表之一的阮嘯仙同志參加會議,在24天會議時間中,有兩次大會發言,分別在6月26日和7月2日。中共六大選舉了中央審查委員會,為五大監察委員會的延續,委員3名孫津川、劉少奇、阮嘯仙,候補委員2名,分別是葉開寅、張昆弟,劉少奇任書記,作用在於為“為監督各級黨部之財政、會計及機關黨之工作起見”。


從韓江走向上海灘——粵東左聯文化青年的紅色記憶


圖為六大黨章手抄本,拍於莫斯科中共六大會址。

許多潮籍、客籍的熱血青年從韓江奔赴上海發展,汕頭西堤碼頭是遠航的起點,從這出發是人生重要的轉折點。汕頭西堤公園設立了世界記憶遺產走廊,紅色記憶理所當然是過去百年最重要的記憶,重要的事有時候還是易忘、尚忘的。當西堤公園西面的牛田洋夕陽映紅潮水時,那分明是他們對故土潮水的眷戀。借用洪靈光英烈的詩,表達古道紅色記憶之義:

劇憐古道紅棉樹,

落盡千花時時知。

(感謝廣東地方誌辦公室、中山圖書館、廣東省航運集團、平哥、榮兄提供的幫助)

註釋:

[1] 賀綠汀,“敵後散記”,朱澤等,《新四軍的藝術搖籃——華中魯藝生活紀實》,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年,86頁。

[2] 廣東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廣東省志·鐵路誌》,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16頁。

[3] 廣東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廣東省志·水運志》,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2頁。

[4] 蔡人群等著,《潮汕平原》,廣東旅遊出版社,1992年,36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