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碗能喝茶,蓋碗還能煨肉

原文:[乾鍋蒸肉

]:用小磁缽,將肉切方塊,加甜酒、秋油,裝大缽內封口,放鍋內,下用文火幹蒸之。以兩枝香為度,不用水。秋油與酒之多寡,相肉而行,以蓋滿肉面為度。

[蓋碗裝肉]:放手爐上,法與前同。

[磁壇裝肉:]放礱糠中慢煨。法與前同。總須封口。

淸 袁枚《隨園食單》特牲單

蓋碗能喝茶,蓋碗還能煨肉

今咱說的這種乾鍋,可不是現在市場常見的乾鍋肥腸,乾鍋菜花那種乾鍋,乾鍋菜式,最早出現在湘、鄂、贛一代,最初的目的是保溫,成菜不勾芡,汁幹現油,突出幹香滋潤或脆嫩軟味道,後來真正發展是被四川廚師加以改進提高,逐步形成了以川味特色的乾鍋系列。乾鍋菜的用料很廣雞、鴨、魚、兔、牛肉、豬排、雞雜、肥腸、魷魚、蝦蟹、菌菇、幹筍、土豆、黃瓜、木耳等葷素料均可。

蓋碗能喝茶,蓋碗還能煨肉

要說起燒肉應首推北宋蘇東坡,烏臺詩案蘇適被王安石貶謫湖北黃崗,築屋東坡村,號東坡居士,嘗自燒解饞,並做燉肉歌詠之。“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他不食,貧者不解煮,慢箸火,少著水,柴頭罨,煙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元佑二年蘇東坡重新起用,任杭州刺吏時治理西湖築蘇堤,完工之日百姓擔酒殺豬,東坡推辭不掉,使家廚製成紅燒肉回贈於民,此法一直流傳稱之為東坡肉。乾鍋蒸肉製法基本按此法沒有改變,但為何卻冠以蒸呢?

蓋碗能喝茶,蓋碗還能煨肉

蒸,古稱炊,有清蒸,粉蒸,扣蒸,包蒸,煎蒸、封蒸、旱蒸、糟蒸,花色蒸,果盅蒸形式。蒸是烹飪方法的一種,指把經過調味後的食品原料放在器皿中,再置入蒸籠利用蒸汽使其成熟的過程。蒸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一萬多年前的炎黃時期,我們的祖先發明有一種甑,上鬲下釜中間有孔,利用水蒸氣通過,將食物蒸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蒸汽烹飪的國家。

乾鍋蒸肉此菜按袁枚的做法,將精五花三層好豬肉切方塊,加甜酒、秋油,裝大缽內封口,放鍋內,下用文火幹蒸之。前面都好理解,幹蒸又是什麼方法呢?如豬肉放入缽入籠內蒸,此法應叫封蒸、蒸燉,行業內稱隔水燉,蒸法有旱蒸一法也叫幹蒸,其方法是原料不加湯汁,並以皮紙封口入籠蒸,而乾鍋蒸肉加甜酒、秋油肯定也不是此法,那隨園食單的乾鍋蒸到底是什麼方法呢?

蓋碗能喝茶,蓋碗還能煨肉

乾鍋蒸肉是好豬肉切小方塊放在小磁缽,加好甜酒秋油裝入缽內,用桑皮紙封口,下用文火幹蒸之,以兩枝香為度,不用水,酒與秋油放多少相肉而行,以蓋滿肉而為合適。此菜關鍵點晴之處是文火幹蒸之,文火即小火,幹蒸是不加水,不加水怎麼蒸呢,那又加什麼呢?隨園乾鍋裡放的是鹽,用小火加熱,放入放有豬肉調好味的缽,還套了二層,小火燒鹽,缽中有些水蒸氣,在蓋上籠屜帽使其不跑氣,長時間幹蒸,使原料達到蒸菜鮮、香、嫩、滑之滋味,實際此法在江南一直流傳,現杭州名菜神仙雞就用此方法,不過把豬肉換成了豬蹄和童子雞。

蓋碗能喝茶,蓋碗還能煨肉

食單中還有二菜,蓋碗裝肉和磁壇裝肉,其製法與乾鍋蒸肉同工異曲,不過蓋碗裝肉是把肉放手爐上,磁壇裝肉則是放在礱糠中慢煨。製法調配與乾鍋蒸肉一樣。我們先聊蓋碗裝肉,蓋碗通常是用來喝茶之物,又稱“三才碗”、“三才杯”,蓋為天、託為地、碗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是在民間蓋碗也指一種齊劉海髮型,因這種髮型的劉海像只碗蓋在頭上而得此名。在清雍正年間,盛行使用蓋碗。蓋碗有碗,有蓋,有船,造型獨特,製作精巧。茶碗上大下小,蓋可入碗內,茶船做底承託。喝茶時蓋不易滑落,有茶船為託又免燙手之苦。且只需端著茶船就可穩定重心,喝茶時又不必揭蓋,只需半張半合,茶葉既不入口,茶湯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愜意,避免了壺堵杯吐之煩。蓋碗茶的茶蓋放在碗內,若要茶湯濃些,可用茶蓋在水面輕輕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轉,輕刮則淡,重刮則濃,是其妙也。當然還有一種大的蓋碗是過去八碟八碗裝菜的。

蓋碗能喝茶,蓋碗還能煨肉

蓋碗喝茶甚妙,但如何燉肉呢?袁枚在食單中交侍的很清楚,蓋碗裝肉:“放手爐上,法與前同”。製法與乾鍋蒸肉製法相同不過是放到手爐上煨熟。問題來了,手爐是啥呀?手爐,是舊時中國宮廷和民間普遍使用的一種取暖工具。古時天冷,用火取暖,在爐內裝有炭火,稱為“火爐”,也稱“火籠”。 因南方夜寒,只用火盆手爐取暖,大家圍坐取暖,用火取暖,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寫詩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手爐”是在火爐的啟示下演化而來的,由爐身、爐底、爐蓋(爐罩)、提樑(提柄)組成。有八角形、圓形、方形、腰形、花籃形、南瓜形等,手爐形制如小瓜大小,又可隨手提動,多為紫銅製成,也有黃銅、白銅、景泰藍製品。中間放吉炭,外包棉套,比火盆、火炕等取暖工具方便得多。且古代人寬袖大袍,手爐可置於袖中或懷中帶著,所以又有“袖爐”、“捧爐”的雅稱,過去的讀書人,有了手爐,就能暖手疏血,書寫繪畫兩不誤。自唐朝始創,至明朝中後期,手爐工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手爐在明清最盛行,清末以後逐漸衰落,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只在江浙一帶還有少量生產。現基本絕跡清末以後,以前在電視看馬未都介紹過,不久前去淮安在淮安府署後衙見到了實物。


蓋碗能喝茶,蓋碗還能煨肉

蓋碗裝肉方法如干鍋蒸肉,不過將磁缽改為蓋碗,不用幹蒸隔水燉之法,而放於手爐之上,煨五六個時辰,有人問了這手爐是南方取暖之用,而將喝茶的蓋碗放上面煨肉能熟的了嗎?告訴你能熟,《清稗類鈔》載:“庖人用磚成酒筒,高四五尺,上口僅能放一隻碗。把熊掌加上各種調料封固置口上,其下燃蠟燭一枝,以微火燻一晝夜,湯汁不耗而掌已化矣。這樣以燭火燻成之掌,據說飽食之後能‘口作三日還香也’。”,俗話說火到豬頭爛,功到自然成,楊州有名的燒扒豬頭最早的製法是法海寺德明師傅,將豬頭切碎,放入夜壺加甜酒和秋油放在香爐上,用香火餘熱煨燜細靠五六個時辰而成,所以用蓋碗放在手爐上煨肉能成,不過這麼費事而做一道肉,確實是夠獨出心裁的,用這種方法煨出的肉,真可謂酥爛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膩口,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入口即化。記住烹飪這行只有你想不到的,而沒有做不到的。明白了蓋碗裝砊磁壇裝肉就容易多了,依上法肉切塊放入磁壇內,將磁壇放入礱糠火爐中慢煨然,這種火爐南方多見,將火爐中放礱糠,用腳踏實,下放火種慢慢慢慢地等它熳燃,可取暖,上面也可坐水燜飯,我小時候見街坊用過這種爐子,不過用的不是礱糠,而是鋸末。


蓋碗能喝茶,蓋碗還能煨肉

蓋碗裝肉,磁壇裝肉還有乾鍋蒸肉有同工異曲之功,必須注意將口封好,不使跑味,這三種肉製法奇特,比之紅煨肉、白煨肉,風格各異,味道更佳。下面製做隨園菜乾鍋蒸肉:將豬肉切方塊,放入小瓷缽時不須加水,醬油與甜酒以肉量而定封嚴口。在裝入大缽,然後放入鍋中,古法鍋中不放水而加鹽做導熱體,下用文火幹蒸之,以兩枝香為度,古人沒有鐘錶,也沒有手機,那他們是怎樣計時的呢?原來他們是以香燃燒的時間長短來計量時刻的,“一炷香”的時間這個概念起緣於僧人打坐,僧人以香的燃燒為計時方法,那時的香皆為手工製作,且有標準,實際上由於環境、風力、香的長短、香料乾溼等諸多因素,一炷香的燃燒時間並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約為半個時辰,即一個小時。二技香即二小時。此菜品原汁原味、鹹略帶甜,紅潤軟爛,酒香濃郁。


蓋碗能喝茶,蓋碗還能煨肉

文章原創,頭條首發,部分照片,摘自網絡,

特此鳴謝,若有侵權,敬請告之,馬上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