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科幻武器」,如今已成爲現實!

超級無人戰車、高能激光武器、電磁炮、高超音速武器等,這些讓眾多軍事發燒友都感覺像“科幻武器”般遙遠的陸戰裝備,在美國陸軍“火力全開”的研製推進和領先軍事技術的加持下,這些神級武器在未來將成為現實武器裝備。

智能作戰機器人得到優先發展

美國陸軍項目採辦和管理官員以及眾多軍事需求專家,都非常看好無人化作戰發展趨勢及機器人的廣闊應用前景。美國陸軍在過去十年裡有超過7000臺機器人在伊拉克、阿富汗等戰場遂行作戰任務,戰果輝煌、成績驕人。然而,美國陸軍目前的困惑是在型號眾多的機器人中,選擇作戰效能最好的型號,推動其進入採辦和列裝程序。作為“部隊防護”項目主管的布雷恩·麥克維,列舉了陸軍投入戰場的機器人及使用情況。

M-160掃雷機器人

這些“科幻武器”,如今已成為現實!

M—160掃雷機器人已經在阿富汗戰場上執行過道路清除任務,實戰檢驗證明其性能卓越。它採用旋轉鏈條擊打地面的方式進行作業,排雷效果極佳。而且其本身具有較強的防護能力,能夠有效抵禦地雷爆炸所產生的爆轟和碎片的殺傷,完全能夠滿足在充滿各種危險的戰場上實施排雷作業的需要。該機器人於2017年聖誕節前進入採辦程序。

班用多用途裝備運輸機器人

麥克維指出,到2025年,步兵遂行巡邏任務時將有“班用多用途裝備運輸機器人”隨伴執行任務。這種機器人能夠運載步兵班士兵的背囊及其他攜行裝具和物資,能大大減輕非乘車行動步兵的負擔。目前,陸軍高級將領已經將減輕徒步步兵戰場負重作為優先考慮項目並予以強力推進。

這些“科幻武器”,如今已成為現實!

為儘快將此種班用機器人列裝部隊,美國陸軍正在通過運作“特別交易協定”的特殊程序,來進一步加快採辦進程。為了給予研製無人車的軍火生產商更多“腦洞大開”的機遇,合同中有關軍事需求和戰技指標將非常概略,而不是像其他裝備那樣需求和指標都十分明確和詳細。目前,唯一確定無疑的戰技指標是要求SMET在越野條件下的運載能力不低於450千克,在72小時之內能夠行駛96千米,並且造價不高於10萬美元。

重型通用機器人系統

重型通用機器人系統設計之目的,是由士兵遠程遙控高靈敏度機械臂,用於搬運、拆除或引爆爆炸裝置。目前,陸軍剛剛發佈了無線遙控操作機械臂的需求信息,且工業界對需求指南信息反饋良好。

此外,“便攜式機器人系統增量Ⅱ”、“增強型機器人技術載荷”等多款排爆機器人的投標需求已經發布。可以預見,美國陸軍的機器人將呈現出井噴般發展態勢。

裝備“未來戰鬥系統”的
輕型坦克再次進入視野

機動防護火力車在美國陸軍所構想的未來地面戰鬥車輛中,類似於輕型坦克的“機動防護火力車”(MPF)被列為重點發展裝備。據瞭解,陸軍計劃發展的MPF實際上就是一種輕型坦克,將安裝口徑與早期版本的M1坦克相同的105毫米炮或現役M1系列坦克的120毫米炮,重量不到M1系列坦克(M1A2SEP達66噸)的一半,一架C-17飛機能夠空運2輛。

由於該車仍將採用當前主流的裝甲防護技術,且戰鬥全重明顯輕於M1坦克,因而其防護能力要比身披堅甲的M1坦克稍遜一籌。該車將列裝輕型步兵旅戰鬥隊,作為其實施衝擊突破和其他機動作戰任務時的遠程直瞄支援兵器。多普指出,MPF並非現行坦克的替代品,也不會裝備重型(裝甲)旅和中型旅(“斯特賴克”)戰鬥隊,該車的明確作戰需求,除了更輕和火力堪比主戰坦克外,陸軍對其沒有更多奢望,並期待其儘快交付部隊以展開測試,爾後將進入初始低速生產階段。

美國陸軍曾於20世紀60年代研製和裝備“謝里登”M551輕型坦克,並用于越南戰場,該坦克“年事已高”早已退役。後來,美國陸軍曾於20世紀80年代研製“M8裝甲火炮系統”(實為輕型坦克)以替代老舊的“謝里登”坦克,其概念和技術性能較為先進,外形也非常前衛。但由於身處冷戰時代,需要抗衡蘇聯T-80等新型三代坦克,該裝甲火炮的105毫米炮威力不足,且裝甲防護能力較弱,生不逢時而被打入冷宮。

2004年,美國陸軍曾少量採購並列裝空降兵部隊,隨後又沒了下文。現在美國陸軍又對輕型坦克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並列為型號項目,筆者認為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美國陸軍一直念念不忘發展輕量化裝甲裝備,以適應其全球快速部署的戰略需要,併為之做出不懈努力。進入2000年後,美國陸軍曾斥巨資、下血本研製輕量化、體系化的“未來戰鬥系統”,用以替代目前以M1系列坦克、M2步兵戰車為核心的陸軍現行重型裝備體系。

這些“科幻武器”,如今已成為現實!

“未來戰鬥系統”包含網絡、單兵裝備等多款裝備,其中戰鬥全重僅18噸的履帶式“乘車戰鬥系統”(有人地面戰車),旨在替代現役的M1主戰坦克,實際上就是一款性能超凡脫俗的信息化輕型坦克。美國陸軍要求其火力、防護、機動性能均不低於M1A1/A2坦克,但由於概念過於超前、技術難以突破、耗資高昂等原因,導致整個“未來戰鬥系統”全部下馬。

其次,“未來戰鬥系統”被叫停後,美國陸軍清醒地認識到,輕言取代M1坦克並不現實。然而,美國陸軍輕型步兵部隊明顯缺乏大口徑直瞄支援火力,且經常用於山地作戰、叢林作戰、城市作戰、特種作戰等,戰場環境更加複雜、作戰範圍更加廣闊、變更部署更加頻繁。而超過60噸的M1坦克空運十分不便,難以隨伴輕型部隊遂行作戰任務,因而上馬輕型坦克勢在必行。

再次,中型(“斯特賴克”)旅戰鬥隊的輪式105毫米突擊炮,主要用於快速部署和沿道路實施機動作戰,野戰攻防能力並不理想,並且受當下技術的限制,輪式突擊炮8×8底盤的承載能力有限,再上更大口徑的坦克炮(如120毫米炮)力不從心。綜合各種因素,由於全球快速部署的戰略需求,以及陸軍空降部隊、山地部隊等輕型部隊具體的作戰需求,美國陸軍需要擁有一款威力強大的直瞄火力支援裝備,而現行的M1坦克、“斯特賴克”輪式突擊炮等均難以滿足要求,故此,美國陸軍決定新研一款輕型坦克,而不想用M1主戰坦克及輪式突擊炮湊合。

遙控武器站——“下一代地面戰車”

陸軍測試和評估司令部的約翰·查爾頓少校指出,儘管“下一代地面戰車”在2035年之前不會部署,但目前可能應用於“下一代地面戰車”的多種關鍵技術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測試,其中有兩種具有典型意義,分別是“標槍通用遙控武器站”和“斯特賴克遙控武器站”。前者允許士兵在運動中遙控使用“標槍”反坦克導彈進行精確打擊,而後者則是搭載30毫米機關炮的無人炮塔。安裝這兩款遙控武器站後,槍炮手位置隨即改在車體內,因而較之有人炮塔其正面投影更小,更不易被擊中。目前,這兩款遙控武器站正在進行傳感器等的電磁兼容性測試。

這些“科幻武器”,如今已成為現實!

查爾頓也坦言,將這些關鍵技術及系統應用到“下一代地面戰車”,仍有許多難題需要解決。首先,如何避免槍炮手露身更換遙控武器站的彈藥箱就是一個不小的難題。目前大部分小口徑遙控武器站(如7.62毫米機槍)的彈箱外置,需射手露身更換彈箱。其次,還需要研發大量的軟件來確保這些關鍵技術的可靠性,也許這才是系統研發最大的難題。再次,當所有乘員完全處在車體內時,觀察周圍環境就變得異常困難,特別是在城市作戰中,士兵難以及時觀察頂部和周圍戰場環境,需要解決全方位周視觀瞄問題。而周視觀瞄的圖像處理、目標自動識別等,都是關鍵技術中的關鍵技術。

新概念武器即將閃亮登場

美國陸軍十分重視新概念武器的研發,相關裝備目前已經處於測試階段,有望在未來信息化作戰中一展風采。

遠射程火炮

查爾頓指出,目前正在設計一種可安裝在“帕拉丁”自行火炮上的加長型加農炮,其射程要遠遠超過當前火炮,但其具體射程目前還處於保密狀態。這款加農炮將應用到“下一代地面戰車”上。目前所面臨的挑戰,是為火炮系統設計優良的反後坐裝置,以緩衝火炮射擊所產生的巨大後坐力。此外,還需要為該款火炮研發主動防護系統(APS)軟件和傳感器。

高能激光武器

高能激光武器即將應用於戰場。在新墨西哥州的白沙導彈靶場,美國陸軍和空軍已經在測試中使用高能激光武器擊落了空地導彈、地空導彈及無人機等。此外,陸軍近期還將研製一款30千瓦的激光武器並展開相關試驗。為確保激光武器發射時射向太空的彈道(光束)為安全淨空,避免擊落本國衛星,因而防誤傷探測系統就成為其關鍵技術之一。

這些“科幻武器”,如今已成為現實!

電磁軌道炮

電磁軌道炮也即將研製成功,雖然不能確定其是否會應用於“下一代地面戰車”,但他確信電磁炮終將以某種應用方式出現在戰場上。電磁炮能以強大的電磁脈衝發射小型、高密度射彈,射程達30千米,速度數倍於音速。由於發射時需要巨大的電能,初始階段電磁炮可能需要安裝在大型卡車上。

此外,查爾頓還非常看好的未來新概念武器,包括高超音速武器、太空和網絡武器,以及高度智能化的作戰平臺等。他認為,高超音速武器的發展前景非常好,同陸軍正在積極研發的電磁炮和高能激光武器一樣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而太空和網絡武器系統這一新興領域的裝備,如能夠在GPS受到嚴重干擾條件下正常發揮威力的武器裝備等(美國陸軍正在研發不依賴GPS的長波無線電導航定位系統),也將迎來空前的發展機遇期。他還認為,具備自主學習能力的機器人將與士兵完美地實現有人、無人相結合作戰,在未來戰場上能以最小的人員傷亡、更靈活的戰術手段、更多的技術選項迎擊對手,因而也將得到重點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