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學校的擴張模式

民辦學校的擴張模式

2017 年以來,國內優質教育資產海外上市進程明顯提速,海外市場尤其港股市場的民辦學校類資產數量驟增。本次我們將以在海外資本市場已成功登陸或已遞交聆訊材料的 16 家民辦學校類資產作為基礎,深度剖析其收入端各個關鍵要素,探尋其後續擴張的核心邏輯。

從教育產業看,2017年我國家庭教育總支出是1.9萬億元,佔整個GDP2.3%,預期2020年,整個教育市場規模將達到3.2萬億元。

據瞭解,目前民辦學校的學校數已經佔到全國學校數的三分之一,在校生數量已經佔到全部在校學生數量的五分之一。

在教育行業大發展、政策支持和需求增加(消費群體進一步擴大)的推動下,民辦學校滲透率不斷提升:數量端滲透率提升至6.5%,學生端滲透率達到11.5%,1.67萬所民辦學校覆蓋4200萬學生。

大學階段滲透率最高,高中次之,義務教育階段最低,預計未來民辦資產在學歷教育領域的佈局將形成義務教育階段低,高中和高等教育階段高的“倒三角”結構。多力促進下,民辦學校市場收入規模快速擴張,2016年民辦教育市場規模超過3000億,達到3127億。

盈利能力穩健,利潤率水平高:運營層面,學生人數和和學費是收入的核心要素,學位增量和提價空間是判斷收入潛力的重要因素。成本端主要來自教工薪酬、折舊攤銷及稅務支出等。我們認為,民辦學校資產收益穩健,毛利率在45%以上,淨利率在30%以上,收益穩健且利潤率高,重點看好具備增量學位潛力和成本管控能力強大的公司。

量價拆分,全面剖析支撐收入端增長的各大要素

民辦學校類資產收入結構清晰,企業收入主要來自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收入及收益。直觀來看,主營業務收入可通過量和價拆分成學生數量和ARPU值。

(1)民辦學校收入端之“量”:外延擴張為學生數增長主引擎。

學生數量主要取決於學校數量和單校就讀人數,而單校就讀人數主要取決於學校容量和學校使用率。2017/2018學年中各大民辦教育集團的招生總人數基本在2.0萬至7.6萬之間。

學校數量方面,目前民辦K12的學校數量在8所到80所之間不等,民辦高教的學校數量則都在10所以內。民辦高校主要通過收購新學校擴張規模,而民辦K12的擴張模式輕資產和收購兼具,擴張能力更強。

單校入讀人數方面,民辦高校的入讀人數普遍在萬人級別,民辦K12的單校入讀人數跨度較大,數量在幾百至一萬不等,其中國際K12學校以及幼兒園的入讀人數較低,一般在千人以下;單校利用率方面,整體學校的利用率基本都在60%以上,其中民辦高校基本在80%以上。

(2)民辦學校收入端之“價”:關注市場化定價推進下生均學費提升空間。

ARPU值的主要來源為學生的學費和住宿費,其次包含一些如夏令營、遊學、課外興趣培訓等配套服務收入。學費與住宿費為收入的中堅力量,平均佔比在80%以上,其中國際K12學校收費最高(3萬以上,國際高中更高),普通K12次之(2-4萬之間),民辦高校收費最低(5千至1萬)。提價一般以2-3年為一個週期,漲幅在10%左右。增值服務方面,整體收入規模較小且不確定,基礎教育階段的民辦學校配套服務種類相對豐富。目前增值業務較為成熟的睿見教育、楓葉教育配套服務佔營收比例為31%、19%,高等教育一般佔比在10%以下。

(3)其他收入與收益:主要可分為業務類收入和非業務類收入兩種類型。

其中業務類包括服務學生項目、學院營運收入、諮詢收入等,該部分相對具有確定性;非業務類收入主要有租金收益、政府補助、投資收益、利息收益等,該部分收入具有較高波動性。例如民生教育2017年政府補貼達1.03億元,同比增長159.42%,佔營收比重達21.55%。

預計2018年仍將是民辦學校海外IPO大年,未來2-3年也將是民辦學校併購的高峰年。

更多民辦資訊,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