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學校40年發展史及趨勢

中國國際學校40年

新學說發表過一篇名為《中國國際學校發展簡史》的文章,對國際學校在中國的發展、不同類型國際學校的發展趨勢及其原因做了較為詳細的介紹。文中也對國內國際學校的數量做了統計,據悉,截至2016年7月,中國國際學校大約有739所,其中公立學校國際班224所,民辦國際化學校392所,外籍學校123所(此數據包含已公開稱將於2016、2017、2018年開學的國際學校)。文章將1980年至2019年稱為中國國際學校發展40年。

國際學校發展史上的幾個第一:

中國第一所國際學校:北京巴基斯坦使館學校(1969年);

中國第一所完全採用國外教學體系和管理體系的國際學校:北京順義國際學校(1980年),只招收使館人員子女;

中國第一所接受外籍人員子女的國際學校:深圳蛇口國際學校(1988年)。

1.萌芽期(1980-1989)

緊接“北京巴基斯坦使館學校”其後的是1973年成立的北京芳草地國際學校和1975年成立的北京第五十五中學國際學生部。這三所國際學校可以說是中國國際學校的始祖,但採用的是我國的教育體系和教育方式,增加了在語言教學上的比重和本民族的教學內容。這和今天的國際學校從本質定義上有著很大的差別。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與中國建交,外交人員群體的增大,他們的子女的教育問題受到關注。於是,美國大使館和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新西蘭大使館於1980年共同建立了北京順義國際學校,這也是中國第一所完全採用國外教學體系和管理體系的國際學校。當時該校只接收使館人員子女。

截至1989年,我國約有6所國際學校,其中5所為外籍子女學校,還有1個公立學校國際部。這個時期,中國教育國際化還不太明顯,國際學校多為外籍子女學校,主要是解決使館工作人員子女以及在經濟快速發展地區工作的外籍人員子女的學習問題。

2.探索期(1990-1999)

這段時間國門進一步打開,經濟進一步發展,大量外企進入中國,中國的經濟發展也吸引了大批的外籍人員進入中國就業,中國國際教育發展受到推動。

建立的國際學校有:上海中學國際部、北師大附中、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中、廣州碧桂園學校、大連楓葉國際學校等。

3.快速發展期(2000-2009)

越來越多的家庭不再走高考這座“獨木橋”,送孩子出國讀書,申請國外本科成為一個熱門選擇,在這種形勢下,部分公立中學紛紛開設自己的國際課程班來滿足這種需求,民辦國際學校以其招生人數和招生範圍的靈活性贏得了更多的市場發展空間。

建立的國際學校有:人大附中國際班、北京四中國際部、北京十一中學國際班、上海市民辦協和雙語學校、蘇州德威英國國際學校、天津惠靈頓國際學校等。

4.蓬勃期(2010-2019)

中國國際學校遍地開花的10年。70後成為父母群體的主體,他們普遍整體素質較高,對於孩子的教育從眼界到想法乃至經濟實力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同時,社會對教育的重視增加,公立學校的教育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另一方面,70後父母對於中國應試教育的切身感受使得他們更渴望改變下一代的教育成長路徑,於是對於國際化教育的需求變得尤為強烈,公立國際班,民辦國際學校各種類型的國際學校開始在中國大型城市甚至二三線城市生根發芽。

中國國際學校40年發展史及趨勢

中國國際學校行業發展趨勢

1.收入越高的家庭越重視子女教育

中國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迅速增長,已由2000 年的6280 元增加到2014 年28843 元,年複合增長率11.5%。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使得家庭有意願且有能力負擔公立基礎教育之外的教育方式。

教育消費佔到中產階級家庭收入的1/7,在全球的比例也相當高,並且預期該比例還將持續增長。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國學齡人口數量龐大,教育需求旺盛,以國家為主導的教育供給嚴重不足,不能滿足社會對子女培養的需求;另一方面則是文化因素,相較於西方國家,中國(亞洲)家庭傾向於為孩子投入更多的教育資源。

▼ 2015年中國家庭月教育支出一覽

中國國際學校40年發展史及趨勢

2.中產階級成為國際教育消費的主力軍

在十年前,多數中國人對於國際學校的理解還停留在“貴族學校”的階段,學生家庭多是富裕階層,對於國際學校的學費和開銷承受力較強。而近十年來,中國中產階層的擴大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家庭將國際學校作為孩子上學的選擇。據瑞士投行瑞信發佈的《2015年全球財富報告》,中國中產階級人數達到1.09億名,位居全球之首。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中產階層群體的擴大推動了國際學校市場的發展,從2005年到2014十年的時間,新增國際學校超過400所,國際學校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3.國際學校教育理念受家長青睞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學生家長對於子女教育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重視文憑→重視能力

重視知識積累→重視綜合素質

重視學校專業→重視國際視野

當前我國的應試教育體制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家長甚至整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國際學校的西方教學理念更加強調學生個體綜合素質的提高,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好奇心、開闊學生的視野以及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具體來看,國際學校在教育理念、課程設置、教師資源、學校運營等多個方面較傳統K12 教育有著顯著優勢。

我國傳統應試教育並不注重學生興趣愛好的培養,不太重視藝術與體育等副科的發展,學生缺乏創造力,同時,國內學生基本對自身職業規劃少有考慮,甚至有的在大學畢業之前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從事什麼職業,對前途較為茫然。國際學校教育觀念都是國際通行教育方式,以開發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啟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針對學生的興趣培養、身心健康以及今後的職業規劃和價值觀形成都大有裨益。

課程設置上,國內公立教育的課程多為標準化課程,不僅內容缺乏多元性,而且在課程學習中更加註重應試技巧而不在於內容,對學生的好奇心、社交能力、身心健康、生活自理能力均不利。而國際學校的課程內容設臵一般較為多樣化,這一點從IB、A-Level 和AP 課程的眾多門類即可看出,學生對課程的選擇也有較大自由。同時,國際學校以英語主導的課程設計與國外大學接軌,能對學生在全球範圍內申請名校提供有力支持。

一般,私立學校的學費要高於公立學校,國際學校的費用還較私立學校更高。而國際學校的辦學成本有很大一部分用於教師的工資福利中。國際學校的教師工資福利很高,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更強,激勵更足。國際學校的教育(除國際班)一般採用小班教學,教學效果相對較好。

4.教育國際化大勢所趨

經濟全球化的深入使得世界各國交流日益頻繁,人力資源的跨國流動也成為常態,教育國際化已成為一種全球性趨勢。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國內與國際教育資源,優化配臵本國人力資源,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國際型人才是世界各國政府教育戰略的重要目標。

隨著民辦教育領域相關法規的修訂,民辦教育將逐漸承擔起更加重要的角色。就國際學校來說,目前民辦國際學校還處於供不應求狀態,報名人數遠超招生人數,錄取率較低,相比於國際班,民辦國際學校擁有獨立的校園基礎設施,學校擁有較大的自主權高比例的國際教師資源,也保證了與海外較為接近的教學水平。

同時,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教育支出在家庭總支出中所佔份額迅速上升,民辦國際學校將迎來發展良機。

《中國國際學校發展簡史》——新學說

《2016年中國國際學校市場現狀分析及行業發展趨勢》——中國產業信息網


來自:光華教育時代

​更多資訊,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