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名选才,还是以能选才,说说古代的取人制度



以名选才,还是以能选才,说说古代的取人制度

古往今来啊,人才都是众所周知的重要,毕竟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是需要人手的,从那些力挽狂澜的历史传记中,我们也能看出来,人才是一个时代的痕迹,甚至关乎一个时代的命运。

以名选才,还是以能选才,说说古代的取人制度

处于奴隶社会制的商周时期选官的方式是这样的,周天子分封一大波贵族,这些贵族们自己圈着一块地,掌握属于自己的权利,所以官职自然就被垄断了,世世代代为继,这为世卿世禄制。一个“世”字,血缘关系昭然若揭,贵族的繁衍能力不能否认,人倒是有,“才”有没有,倒是存疑了。

以名选才,还是以能选才,说说古代的取人制度

战国时期的人才选拔是客卿制。有才能的人或者没才能的都去投奔某位贵族,某位贵族以客人之礼相待,先花点钱圈养起来。然后这些食客们各凭本事,在战场谋略等等境遇中获得功劳,从而提拔任命。其实我们从语文课本中就能略知一二,比如和孟尝君有关的“鸡鸣狗盗”,和平原君有关的“毛遂自荐”,这些都是食客们活动的痕迹。

以名选才,还是以能选才,说说古代的取人制度

汉朝的取人才制度是察举制,察举制的一个重要的科目是“举孝廉”,虽然“举孝廉”在历史上的名声不是很好,被诟病为内定人选的一场选秀,而且这种自上而下的推选制度甚至可能因为地方官的爱惜羽毛成为了一个政治性负担。征辟制也是用的比较多,即是皇帝或者官府礼请有名望的人出来做官,被邀请的人或推辞或欣然前往。看看,“名望”二字在里面多么重要,空子太多可以钻。

以名选才,还是以能选才,说说古代的取人制度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可是地球上的小冰河期,天气那叫一个恶劣,什么蝗灾啊、地震啊、瘟疫啊,再加上兵祸,民众常常是居无定所。这就导致“察举”没办法进行下去了。魏朝的曹丕想出一个新方法,叫做“九品中正”,中央委派官员任作“中正”,亲自对当地读书人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分为九个品级并作为选拔依据。不过这个还是不可避免的被名门望族给垄断了,随着社会的越发动乱,也是进行不下去了。

以名选才,还是以能选才,说说古代的取人制度

隋唐,大名鼎鼎的科举制度就出现了。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历朝历代不断修改科目和考试内容,提高考试地位。到了明清,科举制度已经变得非常的成熟了,很多寒门学子得以进入官场,比如我们熟知的范仲淹,宋濂。科举制度的初衷其实是改变官员人才几乎被名门望族垄断的局面,并且把选拔人才的权利集中在中央统治阶级的手里。但是更广为现代人所知的是,科举制度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束缚了学术的发展,成为了社会一大弊端。

以名选才,还是以能选才,说说古代的取人制度

科举制度生存了1千多年,叹一句生命力顽强,但是想想又觉得太有道理,就是到了现在,诸位不也是一层层的向上考的么,小初高,还有大学硕士博士,最后一层可以类比的,不就是国考这种终极考试了么……

这么一想,也不由得生出呜呼哀哉之类的情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