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藩镇割据尾大不掉,这个皇帝没啥名,却对削藩立了大功(图)

唐朝藩镇割据尾大不掉,这个皇帝没啥名,却对削藩立了大功(图)

藩镇割据

他,在位15年,削藩,耗费了他整整14年的时间。他无疑是中晚唐皇帝的一个亮点。他,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从而取得了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长期以来,唐朝皇帝得到评价较高的有三人,除了太宗和玄宗之外,就是他了。尽管他没有能够像太宗和玄宗那样开创一个辉煌盛世,却能够和他们并驾齐驱、相提并论,这也正说明了他的不同寻常。

唐宪宗李纯,生于公元778年,公元805年即位,至公元820年于病中被宦官所杀,终年43岁,在位十五年。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力衰微,而且在平叛过程中唐朝廷大封节度使等一系列藩镇,使得全国基本上处于藩镇割据状态。在唐德宗时藩镇更为嚣张跋扈,视中央政权如无物。永贞元年八月,唐宪宗李纯登基。宪宗即位以后,经常阅读历朝实录,每读到贞观、开元故事,他就仰慕不已,欲复大唐之威。宪宗以祖上圣明之君为榜样,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比较注重发挥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和倚重宰相,他在延英殿与宰相议事,都是很晚才退朝。

宪宗英明果断,他早已看不惯那些藩镇的飞扬跋扈,至此,宪宗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削藩战争。对待割据的藩镇,他采取了强硬的措施。

他继位次年,就开始对西川节度副使刘朋开战获胜,同年杨惠琳不肯交出他的兵权,宪宗也对他作战,杨惠琳战败被杀。807年镇海节度使李锜拒不执行朝廷命令,李吉甫多次给宪宗出谋划策,讨伐李锜,也取得了胜利。元和七年,即公元812年,魏博节度使田季安病死,将士们拥立田季安的侄子田兴继位,田兴表示拥护宪宗,这样,田兴当节度使以后,魏博地区就归属了中央朝廷管辖,这一变化对宪宗非常有利。

宪宗813年他开始对抗拒唐朝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作战。当时,承德节度使王世真刚刚病死,他的儿子王承宗要求宪宗允许他继位,宪宗表示,如果王承宗交出德、棣二州,就同意他的要求,王承宗不肯,宪宗出兵征讨,这一仗打了整整一年,但没有能够获胜。

从815年到817年他利用李愬消灭淮西吴元济。吴元济被平定后,元和十四年(819年),卢龙、承德两镇自行归顺了朝廷,这样,全国所有的藩镇至少名义上全部规伏唐朝。各路节度使重新向中央缴纳赋税,接受朝廷任免官吏,唐王朝又重新在形式上统一了。这些成果被称为“元和中兴”。

宪宗的地位是由宦官逼迫获得的,因此他信用宦官,对藩镇作战时,开始起用宦官监军。他的军队中有许多将军是宦官,而且有些拥有很高的军权。肃宗时只是让宦官掌管禁军,但还未让其出师作战。宪宗开了个不好的例子,以至于公元820年他自己被宦官杀害。

从宪宗身后的历史看,宪宗时期,是唐朝解决宦官问题的最好时机。后面的皇帝不是有心无力(文宗,宣宗),有力无心(武宗),再就是根本不闻不问的(穆宗,敬宗)。最后一直到宦官和唐王朝同归于尽。

李纯取得一系列成功后,也开始进取心减弱。晚年追求长生不老,开始服食丹药(李唐的传统),服药后变得性情暴烈,动甄对身边的宦官责打,诛杀。最后被宦官陈志宏所杀。

宪宗削藩的现实结果肯定是成功的,但是宪宗的削藩最终还是失败的。自宪宗死后,藩镇便失去了强有力的约束力。而再加上穆宗对待藩镇的策略错误,导致各个藩镇又重新开始了割据。这些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宪宗当时的削藩政策出现了偏差。一味的强调武力削藩,而忘记了寻找和解决藩镇割据的最为根本原因。

宪宗削藩准确的讲是不彻底的,也是不成功的。但是他的削藩战争对于李唐王朝和社会来说却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首先,宪宗采取了不对藩镇姑息的政策,开始用武力削藩,这样使得中央政府的名誉和威望有了很高的提升。再者,宪宗长期、坚持的对藩镇进行用兵,不因为战局的不利而放弃,最终获得了成功,这样很好的打击了藩镇的嚣张气焰,使得有些藩镇看清了朝廷削藩的决心和威力,最终选择了归顺。最后,宪宗的削藩结束了自代宗广德以来,六十多年间,藩镇的割据状况,使得全国至少在名义上的到了统一,也很好的打击了藩镇的势力,虽然最后藩镇依旧是没有被控制住,但是至少没有像德宗时时期的那么危险和声势浩大了;也正是因为宪宗的强硬削藩,李唐王朝保留了余下一百多年的统治;同样也使得社会大环境较为安定,促进了文化和科学事业等方面的发展。

  《这个唐朝太有意思了》(1-4卷),当当网3.9折,京东满100减5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