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可:馬克思資本概念的邏輯嬗變

馬克思第一次科學地說明了資本和勞動的關係這一 “全部現代社會體系所圍繞旋轉的軸心”,從而“把現代社會關係的全部領域看得明白而清楚”。從馬克思思想歷程來看,他對資本的理解經歷了一番嬗變,這一嬗變背後的邏輯是他對資本主義批判的不斷深入和逐層展開。

作為私有財產的客體存在的資本

資本首先是一個經濟學範疇,馬克思由探討市民社會與國家的關係逐漸深入到資產階級社會的內在矛盾,將資本由經濟學範疇上升為哲學概念。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摘錄、評論了古典政治經濟學著作,探討了政治經濟學的前提性問題,揭示了私有財產的主體本質與客體存在之間的關係,形成了對資本概念的最初理解。

亞當·斯密等古典經濟學家認為,資本是積累的勞動,能夠給所有者帶來利潤。對此馬克思指出,資本佔有他人勞動產品的權力得到了資產階級社會法律的認可與保護,它超越了特定的個人,成為支配勞動者和資本家的特殊力量。通過分析私有制條件下的異化勞動,馬克思進一步發現,資本作為勞動的產品與勞動者相對立。而且,私有財產成為異化勞動的必然產物,勞動與資本之間的關係表現為工人和資本家的對立。這樣,勞動與資本就構成了私有財產內在矛盾的兩個方面,勞動是私有財產的主體本質;資本是私有財產的客體存在。

雖然這一時期馬克思的資本概念揭示了私有制條件下經濟存在的現實辯證法,但是揭示資本的豐富內涵必須深入到政治經濟學和黑格爾辯證法內部。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詹姆斯·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摘要》中,馬克思闡明瞭黑格爾哲學中抽象的精神主體與私有制條件下的資本之間的內在聯繫。“絕對精神”和“資本”都是抽象的主體,通過揚棄現實內容而獲得抽象的形式、實現自身的本質,因而具有普遍的統治力量。同時,它們又都是歷史的主體,在現實的歷史運動和經濟活動中通過不斷地自我否定而自我完成。不僅如此,資本運動還在共時形態上表現為,市民社會領域中以貨幣形式而存在的資本既滿足了人們的需要,又以交往異化的方式溝通了個體之間的社會聯繫,因而充當了市民社會中的交往主體。

這樣,經由資本概念,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與黑格爾思辨哲學批判實現了統一。在馬克思看來,政治經濟學說的演變及其矛盾深刻反映了現實的經濟運動和私有制條件下人的異化狀況,作為普遍統治力量的資本是私有制內在矛盾外化於社會經濟與個體交往領域的必然產物。因此,對資產階級社會的批判離不開對政治經濟學與黑格爾思辨哲學的雙重批判,而真正完成這種雙重批判則是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確立之後。

作為資產階級社會生產關係的資本

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確立時期,馬克思關於資本的經典定義是他在《僱傭勞動與資本》中指出的,資本是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關係。這意味著,要從社會關係的角度理解馬克思的資本概念。

一般而言,馬克思所稱的“社會關係”是指人們在一定歷史時期由於共同活動而形成的相互關係,是現實的社會歷史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對現實社會的考察經歷了從“社會”到“社會關係”進而提出資本概念的過程。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等早期著作中,馬克思用“社會”指代合乎人的類本質、人與自然、人與他人相統一的狀態。與此同時,他追問人的本質在人的生命活動中的生成,把費爾巴哈哲學中的對象性關係改造為人們的社會關係。這樣,社會關係不僅被賦予了本體論的意義,而且成為考察人類歷史與現實社會的重要中介。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得到了清晰的表述。歷史唯物主義以“現實的個人”而不是抽象的“類”為理解人類歷史的出發點,認為個人所進行的物質生產活動及其交往形式既是人類歷史與各種觀念形態的現實基礎,也是解釋人類歷史與各種觀念形態的直接根據。這樣,個人在物質生產和社會交往中所形成的社會關係,就由邏輯上的中介環節轉變為人類歷史與現實個人活動的主要內容。

馬克思正是在 “資產階級社會的社會關係”的意義上界定資本的,認為資本是集體的產物,是一種社會力量,是分工和交換的歷史運動的產物,是剝削僱傭勞動的財產。他還通過考察物質生產活動與交往形式的發展,說明了資本概念的歷史內涵與現代形式,從而揭示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資本概念與作為抽象主體的資本概念的現實基礎與理論限度。不僅如此,馬克思對社會關係與資本概念的論述,還蘊含著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哲學基礎和政治哲學前提的批判,深入推進了政治經濟學研究和黑格爾思辨哲學批判。

作為現代社會“普照的光”的資本

在政治經濟學研究中揭示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的經濟運行規律,才能揭示資本關係的實質和矛盾,從而在人類社會的典型形態上呈現歷史唯物主義所揭示的普遍歷史規律。馬克思把資本比作現代社會“普照的光”,以資本概念的不斷豐富作為其中的線索。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指出,資本概念反映的是資產階級社會的基礎,它潛在地包含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與界限。因此,他從不同角度具體論述了資本一般概念產生的前提、過程和因素。

從概念自身演變的邏輯來看,資本概念經歷了商品、貨幣和資本三個階段,反映了資產階級社會關係的實質及其內在矛盾的形成與發展。商品是資產階級社會財富的元素和資本主義經濟形式的細胞。隨著交換關係的發展與價值形式的演變,一種商品固定地充當等價物的角色,真正實現了以表現其他商品交換價值作為等價物唯一的使用價值。一旦這種一般等價物形式與某種商品的獨特的自然形式相結合,貨幣就出現了。

然而,貨幣並沒有揚棄商品的內在矛盾,而是進一步發展了這些矛盾。只有當貨幣退出流通過程,即實現為商品並且被消費,從而既不會否定自身也不會影響流通時,貨幣的內在矛盾才能得到解決。這意味著,貨幣在流通中必須實現自我增殖,而這種自我增殖的貨幣就是資本。而且,資本增殖的秘密在於生產過程而不是流通過程,資本的內在矛盾表現為資本的價值增殖過程同時是資本的價值喪失過程。

由於馬克思所討論的經濟範疇是經濟關係的理論表現,因此,從商品概念到資本概念的演變本身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社會關係的形成過程,為資本概念的邏輯規定性奠基的是資本概念的歷史規定性。在 《資本論》手稿尤其是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對資本的歷史規定性的思考主要是從資本的形成史與現代史的角度闡述了資本的歷史前提、歷史條件和歷史作用。

構成資本歷史前提的是商品流通,而與商品流通相對應的概念是貨幣,因此,貨幣及其所反映的社會關係構成了資本的歷史規定性的起點。對於資本的形成,僅僅存在商品流通和貨幣是不夠的,還需要一定的歷史條件,這就是資本的原始積累。在《資本論》第1卷中,馬克思主要是以英國的資本原始積累為考察對象,分析了農民被剝奪土地而淪為無產者、被拋向勞動市場,以及工業資本家產生的歷史過程。在 《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等手稿中,馬克思則以較大的篇幅考察了資本生產的歷史作用,尤其是資本對於促進生產力和人的發展所起的“偉大文明作用”。

馬克思的資本概念是他從事政治經濟學研究的理論產物,這一概念的嬗變直接反映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批判的邏輯轉變和理論價值。對資本概念嬗變的簡要考察表明,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經歷了從早期的人本主義異化邏輯,經過歷史唯物主義的社會關係邏輯,到《資本論》時期的政治經濟學科學邏輯的轉變。其中,不僅包含著對黑格爾思辨哲學、舊唯物主義和近代政治哲學的批判,而且體現了馬克思辯證法的基本原則,從根本上超越了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哲學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