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每逢佳節倍思親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又因與“久久”同音,故又有寓意長久長壽的含義。中國曆代文人墨客以重陽為題寫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佳作名篇,賦予了重陽節深厚的文化元素。

重陽節:每逢佳節倍思親

在古代,民間有登高的習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起始於東漢,唐代文人寫的登高詩很多。唐咸亨元年(670年)的重陽節,客居西蜀的王勃與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遙望故鄉,時逢重陽佳節,勾起了詩人濃郁的鄉愁,於是寫下了《蜀中九日》,同行的詩人盧照鄰、邵大震也寫下了《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抒發了詩人們濃濃的思歸情懷。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旅居安徽當塗的李白九月九日、十日連續兩次登高龍山,先後寫下了《九日龍山飲》、《九月十日即事》兩首抒懷之作,詩人在感慨菊花連續兩天遭到採摘的同時,聯想到自己兩入長安均遭到政治上重創的不幸,意蘊深遠。

重陽節正值一年的金秋時節,秋高氣爽,菊花盛開,窗前籬下,片片金黃,別有一番情趣。據傳重陽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愛菊出名,“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開。客人知我意,重陽一同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重陽賞菊的詩作中瀰漫著濃濃的人情味。孟浩然在隱居鹿門山時,應邀到一位農村朋友家做客,在淳樸自然的田園風光中主客舉杯飲酒,閒談家常,充滿了樂趣,詩人寫下了《過故人莊》這首千古名詩。“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重陽節:每逢佳節倍思親

重陽在文人們的眼裡明媚的很少,大多是比較傷感的。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的重陽節,杜甫寫下了被譽為“七律之冠”的詩作《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全詩通過對悽清的秋景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年邁多病、感時傷世和寄寓異鄉的悲苦。在重陽詩中,最膾炙人口的要算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當時,詩人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花的帝都對一個少年遊子來說,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遠在故鄉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內。詩中的“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成為了無數遊子離人思鄉的心靈雞湯。

重陽節:每逢佳節倍思親

千百年來,這些震撼心靈的詩詞名篇為重陽節增添了無限風采,今天讀起來依然能感受到重陽佳節的獨特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