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的辉煌历史如何表述?

大同的辉煌历史如何表述?

安大钧

两汉名郡、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这是我们通常对大同辉煌历史的表述。此表述简单明快、朗朗上口,但不准确。

那么,怎样表述呢?窃以为“秦汉名塞、北魏首都、辽金西京、明代王城、清代商埠”比较准确、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理由如下:

“两汉名郡”改为“秦汉名塞”。“两汉名郡”不符合历史事实:两汉时期的雁门郡在现在的右玉县,而不在大同。但在秦汉时期大同就地处武州塞。《辽史·地理志》西京道载:“赵惠文王置武州塞”。《搜神记》云:“昔秦人筑城于武州塞内,以备胡。”汉武帝派遣苏建“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等等。

“北魏京华”改为“北魏首都”。北魏把大同作为都城长达96年,孝文帝迁都到洛阳,北魏只存活了39年。而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只提洛阳是北魏首都,而不提大同;在研究北魏改革中,只提冯太后、孝文帝的改革,而不提开国皇帝拓跋珪和平城时代中期的一系列改革。重视洛阳而轻视大同是“中原中心论”作怪,重视冯太后、孝文帝改革而轻视平城时代前五帝的改革,是“大汉族主义”作怪。北魏平城时代是全面改革的年代,道武帝拓跋硅的政治改革让鲜卑族拓跋氏从奴隶制一步跨入封建制,从狩猎民族、游牧民族到分土定居、兴耕倡农的农耕民族,从汉代的“独尊儒术”到儒释道“三学”并重的文化改革和法制改革等。国学大师陈寅恪深刻揭示了北魏对隋唐的根本影响,文化学者、历史散文家于秋雨说“大唐从北魏走来。

大同的辉煌历史如何表述?

“辽金陪都”改为“辽金西京”。辽金时期实行的是五京制,恰如现在的南非实行的是三京制。辽代的契丹族统治者效仿了北魏平城时代的改制,实行了北魏平城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并把祖庙和太子监建在了西京大同府,金代女真族的太子监也设立在大同。大同是辽金的文化之都。试问:中国历史上哪有把祖庙、太学放在“陪都”的?

“明清重镇”改为“明代王城、清代商埠”。“明清重镇”则有自我贬低之嫌,因为明代,大同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二十五个藩王城之一,代王府及其门前九龙壁展现了皇家气象。明代长城的建设,屯田制、开中制的实行,隆庆和议的实现,使大同成为山西粮商、盐商、茶商兴起之地,“其繁华富庶不下江南”的商埠,并从明末持续到清代二百多年,也使大同成为万里茶道最重要的节点城市。这样,大同继公元五世纪东西丝绸之路起点之后,又成为南北万里茶道节点城市。这在全国少之又少。

以“秦汉名塞、北魏首都、辽金西京、明代王城、清代商埠”表述大同的辉煌历史,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是否客观准确,笔者斗胆提出,就教于专家学者,烦请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