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房價要降了?要不要趁低入手?

近日,全國房企紛紛傳出負面新聞,又是業主“房鬧”

,又是降價,又是維權,又是地產股崩了,人人都說,像極了2008年!

忽然之間,大家都在大談“逢8之變”2018年會不會像2008年一樣出現大規模的全球性危機?

許多人情緒消極,包括地產專家和財經專家,認為市場不景氣,“金九銀十”也不復存在,更是傳出補貼打折、裁員、勸退等諸多房企消極消息;

當然,也有許多人拍手叫好,呼籲房價降下來,降越多越好,降到自己能買得起,等過兩年房價又漲回去了,自己的資產也跟著升值。

說實話,小編雖然不至於拍手叫好(作為一個地產人,拍手叫好會直接被老闆拍死吧?),但也確確實實希望房價能夠降下來,畢竟,公司房子賣得再好,小編獎金再多,頂多吃力地買一套,但是,如果房價降到5000,小編不能買十套也能買個五套呀!

深圳的房價要降了?要不要趁低入手?


深圳的房價要降了?要不要趁低入手?


可不是小編嘴臭,盼著房價跌,而是近來房地產市場的種種動向,不都有點這個暗示嗎?

一、土地市場降溫,房企拿地謹慎

相比於之前的高歌猛進,近兩年房企在土地市場上的表現似乎也成了“行業入冬論”的一道力爭。的確,越來越多的房企開始變得“保守”,這是不爭事實。

據數據顯示,三季度全國土地成交溢價率維持低位,不足20%,與2016年、2017年30%以上的溢價率相距甚遠;此前火熱的三四線溢價率快速回落,三季度平均溢價較2017年下降近20個百分點,土拍的激烈程度減緩。


深圳的房價要降了?要不要趁低入手?


此外,不少地產大佬也公開表示接下來要“謹慎拿地”。

譬如,恆大總裁夏海鈞稱,恆大未來三年不再拿地,土地儲備維持在3億平方米左右,大概每年降5%左右。

中海主席兼行政總裁顏建國稱,因為長效機制調控,在目前這個時間拿地會更謹慎,堅持我們的買地標準。

萬科表示,在拿地方面堅持謹慎投資原則。連一向以雷厲風行著稱的融創也表示,今年將安全放在第一位,投資標準提高,對買地很小心。


深圳的房價要降了?要不要趁低入手?


二、土地流拍陡增

2018年以來土地流拍數量的增加,似乎也說明了市場的“轉冷”。

三季度全國土地流拍數量陡增,重點監測的70城市共計306幅,比上半年流拍總和高出32幅。

從分佈來看,前三季度流拍仍主要聚集一二線城市,佔比達到60%。二季度以來,三四線流拍數量快速上升,其佔比比一季度高出近15%。


深圳的房價要降了?要不要趁低入手?


三、房企負債率與融資成本上升

據數據顯示,截止上半年末,六成房企的淨負債率上升。170家房企的加權淨負債率(永續債作為權益)約為92.56%,較期初上漲4.04個百分點。其中,60家重點房企的加權淨負債率為97.93%,較期初上漲2.63%,淨負債率上漲的企業佔比為65%。

從各梯隊企業表現來看,銷售排行在50-100名之間的企業上半年的淨負債率(加權平均)增加最為顯著,增幅高達15.47個百分點。

融資成本方面,從上半年60家重點房企來看,約有67%的企業的融資成本相比年初有所提高,整體平均融資成本由2017年末的6.03%增至6.33%,結束了連續兩年的下降趨勢。


深圳的房價要降了?要不要趁低入手?


從上述幾點在數據上的表現來看,似乎也支持了入冬論調。行業下行是不爭事實,但事實真有媒體描述得那麼嚴重嗎?

一、房企拿地謹慎出於策略考量,更為注重增長效益與質量

房企瘋狂拿地野蠻生長的情況早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越來越多房企在土地投資上呈現的審慎態度,其實也是行業發展與增長方式轉變的一個表現。

相比於最初的粗放型增長,很多大型房企都開始在精細化上下功夫,更加註重增長效益和質量。例如,碧桂園暫停三四五線城市全覆蓋、優化區位佈局,恆大提高三四線城市的項目准入標準等,都說明了房企“規模型”發展路徑向“規模+效益”發展路徑的轉變。發展策略上的轉變直接影響了房企在土地市場上的熱情。

土地成交降溫更多的是綜合因素共同導致的結果。

1、資金因素,房企遭遇融資困境,流動資金緊張,前期高價地塊週轉壓力大,因此拿地更顯謹慎;

2、地塊因素,近期多城市出讓地塊位置較偏遠且配建要求苛刻,再加之市場反應,房企對該類型地塊熱情不大;

3、政策因素, 8 月,住建部召開部分城市房地產工作座談會,對各城市未來房地產調控工作提出進一步要求,對樓市調控不力的城市堅決問責,這也對土地市場起到了降溫作用。

二、土地流拍率上升,源於行業預期發生轉變

對於今年土地流拍陡增的情況,大可不必悲觀視之。

這主要是由於行業對未來新房市場預判的轉變。在長期的限價、限售等嚴格措施調控下,不少缺少“一二手價格倒掛”利好的近郊新城板塊開盤去化率降低,導致消化週期拉長,且限價措施壓縮了新房項目的未來利潤空間,從企業角度,對拿地價格也更加敏感。不過從地價變動情況來看,目前各板塊依舊是漲多於跌,說明市場預期還是平中有升,談及全面回落依舊言之過甚。

今年以來,土地市場持續高位運行,在供應量、成交量上升的大前提下,供地價格依舊維持了2016、2017年的慣性,導致了地方政府和企業迎來新的地價“磨合期”。在磨合之後,預計未來一段時間,流拍幅數會從相對高位緩慢下行,土地市場也應當會迎來更加平穩、理性的運行。因此,當前流拍土地數量增多的情況是符合客觀規律的。

三、房企財務槓桿變動普遍向合理水平靠攏

一方面,負債率較高的房企加速去槓桿降負債效果顯著,如恆大、融創、綠地等,淨負債率在2017末的基礎上均有所降低;另一方面,部分財務槓桿偏低的房企適當提升槓桿水平,淨負債逐漸迴歸合理。如萬科、龍湖、華潤等房企,2018年上半年的淨負債率較2017年末有所提升。因此,上半年,房企財務槓桿變動普遍向合理水平(行業平均水平約70%)靠攏。


深圳的房價要降了?要不要趁低入手?


從理性的角度分析,假如深圳的房價真的這麼容易就降下去,那麼...

千!萬!不!要!買!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這麼容易就降房價的城市,未來還有多少跌的空間!


深圳的房價要降了?要不要趁低入手?


針對當下房地產行業的這種論調,丁祖昱先生曾提出了不悲觀、不幻想、不恐慌的理性打開方式,並從數據角度對此做了分析。2014年,房地產銷售面積達到16.94億平方米,金額達到13.3萬億,未來在這樣的高位上再破天花板有難度,但是可以保持這樣的高位運行。

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城鎮化率58%左右,增長空間還很大

目前,中國的城鎮化率在58%左右,與發達國家的80%以上仍存在較大差距。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穩步提升,到2016年多達36.6平方米,開始由“有房住”向“住好房”轉變,這是中國房地產市場最大的發展紅利。

二、人口導入與二胎政策,刺激住房需求

2000年之後,每年全國新出生人口長期保持在1500萬人以上,適齡購房群體基數依然龐大。另外,從人口導入情況來看,目前全國省和直轄市中只有五個地方是人口淨流出的,剩下的是淨流入。

二孩生育率提升和人口壽命延長帶來家庭結構變化,帶動年均3%-5%存量改善需求。2017 年,二胎的比重已經超過一胎,達到51.25%,這將轉化為改善性產品和住房的巨大需求。


深圳的房價要降了?要不要趁低入手?


那麼,深圳的房價,是否可以繼續保持高位運行呢?

我們看下面幾點就知道了。

一、常住人口增長量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哪個地方的就業環境、發展前景、居住條件好,教育資源、醫療技術、收入水平高,哪個地方就會源源不斷地吸引人才流入。

由於城市規劃和資源環境等原因,北京和上海如今已經開始抬高門檻,嚴格控制人口規模。截至2020年,北上廣深各自的常住人口目標分別限定為2300萬、2500萬、1550萬和1480萬。

如果嚴格按照這個數字控制的話,那麼北京常住人口的增長空間已經十分有限,上海也僅剩下不足85萬人的增量空間,而廣州更是臨近界限,幾乎沒有增長空間。相比之下,深圳的人口增長空間要大得多——至少還可容納342萬人。


深圳的房價要降了?要不要趁低入手?


與此同時,深圳也是一線城市中人才引進力度最大的城市:2015年1月,深圳開始執行《人才安居辦法》,採取貨幣補貼(購房和租房)的方式吸引人才,本科6000元/人、碩士9000元/人、博士12000元/人;2016年,這一補貼標準增加只9000-13000元/人,人才落戶的最低學歷也從本科放寬到大專及以上;2017年初,推出“孔雀計劃”吸引留學生到深圳創業;2018年6月,深圳“搶人”放大招——高校應屆生落戶“秒批”,零費用、零排隊。

在這場搶人大戰中,深圳無疑搶奪了先機。據《2018年人才招聘報告》的數據顯示,深圳已超越北上廣,成為95後求職“首選”的城市;2018年第二季度,深圳人才淨流入為5.99%,實力碾壓北上廣,成為一線城市中人才淨流入最多的城市。

人口一多,房子的需求量自然上升,房價也必然會水漲船高。


深圳的房價要降了?要不要趁低入手?


深圳的房價要降了?要不要趁低入手?


二、人口密度與房屋供需

北上廣深的土地面積分別為16410、6340、7341、199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分別為2171萬、2415萬、1350萬、1137萬人。由此可以看出,四個一線城市中,北京雖然人口最多,但由於土地面最大,人口密度反而是最低的;深圳卻恰好相反,不但土地稀缺,也最為“擁擠”,人口密度是北京的4.3倍!


深圳的房價要降了?要不要趁低入手?


不過,人們對於深圳的熱情卻從未被擁擠的環境擊退——2017年深圳的常住人口猛增62萬,而新房成交量卻還不到2萬6套,就算四世同堂,按套均7人計算也只能解決18.2萬人的需求。

更為殘酷的是,深圳常住人口中僅有34%有自己的房產,(北京上海市民自有房率超過70%,廣州高達90%),其餘66%的常住人口都需要通過租賃解決居住問題,伺機購房。

狼多肉少,供不應求,就導致了房價居高不下,節節攀升。

總結

改革開放之初,深圳的GDP僅有1.96億,而去年,這一小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數字,卻猛增了1.1萬倍(我國經濟增長了200倍),突破了2.2萬億元大關——深圳這個小漁村,也一躍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經濟史上最耀眼的明星。

深圳環境舒適、設施完備的宜居特點,比鄰香港的地理優勢,以及無不豔羨的政策優待,都令其他省市望塵莫及,也因此誕育了諸如華為、中興、騰訊、萬科、大疆、比亞迪等一大批全球著名企業。而它勇於創新、包容開放、方興未艾的特徵又吸引了無數青年蜂擁而至,忍不住為它的繁榮興盛添磚加瓦。

記住,有發展前景,有收入保障、有人口流入的城市房價是不會輕易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