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今年9月份开学,全国小学统一使用部编本小学语文新教材,部编本语文教材比起以往教材,更加注意往课外阅读延伸了,但一部分学生不会阅读,养不成阅读的好习惯,阅读时总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其实,这与学生平时的阅读习惯有关。学生的阅读习惯应包括:认真读书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动笔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等。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习惯呢?我认为可通过指导学生的预习课文来实现。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培养学生“圈圈画画”的习惯

“圈圈画画”主要是指学生预习课文时,边读边想边动笔,用符号在书上圈、点、勾、画。比如用符号标出段落、重点词语、中心句等。这个过程即读书的过程,是读、思、记的有机结合,能够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养成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就等于给课外阅读打下了良好的阅读基础。

二、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的习惯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理解。对仍不理解的字词再用查工具书的方法来解决,指导学生学会查字典的方法,比如查生字词用音序查字法方便快捷,对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可用部首查字法,以加深对字型结构的识记。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

课文后的“想一想”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阅读习惯的有效形式。应根据具体课文,采取让学生勾画、填空、批注、读后说说等方法,把“想一想”这一抽象思维过程变为摸得着、看得见的具体操作,既可从中检查预习的效果,又可反馈预习中的问题。学生一旦养成了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就会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受用无穷。

四、培养学生善问质疑的习惯

学生在预习中有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并指导学生逐步做到会提问题和思考问题。提问须建立在多思的基础上,有疑问如自己不去想便去问,即使得到正确的答案,其印象也未必深刻。我们提倡善问和质疑,应是经过思考以后仍不明白的问题,也就是有价值的问题。要达到这样的层次,需要在教师长期的指导中逐渐培养,并在不同的年级段对学生预习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训练与指导过程。学生先学会预习的方法,循序渐进,待掌握熟练以后再向课外迁移。只要坚持长期训练,坚持课内外结合,多让学生进行实践,就能使学生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本文是忆梦月华原创,欢迎大家转发、收藏、点评。一定关注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