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通——我與《張家口日報》的緣分

離開新聞編採專業崗位十三年了,一直未動筆寫東西。看到《張家口日報》創刊70週年開展的徵文活動,又激起了自己的寫作衝動,過去的許多往事演電影似的浮現在眼前,特別是我與《張家口日報》結緣的人生歷程,有一種不吐不快的感觸。

1964年4月,我初中畢業後的第二年,來到市建公司當了一名建築工人,當時做夢也沒有想到,有一天會到報社當編輯記者,從事專業新聞工作。可是,人生的命運竟是這麼奇妙,在我的人生歷程中,似乎有一股無形的線,將我與《張家口日報》緊緊的連在了一起。緣起,還得說被聘為“本報通訊員”的那段日子。

那是我在建築公司工作的第三個年頭。作為建築工人代表之一,我有幸出席了全市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會議。會議結束時,我們每個代表都收到一份《張家口日報》頒發的聘書,成為一名地方黨報的通訊員。然而,我的新聞“啟蒙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在之後的四、五年間,雖然我摸索著寫過一篇學習體會文章,兩篇新聞報道,並通過郵局寄給了報社編輯部,但由於自己沒有系統地學習過新聞業務,也沒有機會當面聆聽過專業新聞編輯的指導,這幾篇東西均石沉大海,渺無音訊。

與《張家口日報》實實在在的結緣是在1972年底。當時,市建公司宣傳科舉辦通訊員培訓班,我參加了這次為期一個月的培訓。培訓期間,除了系統學習有關新聞基礎專業業務,我們還在宣傳科指導老師帶領下到公司所屬單位進行採訪。所寫稿件經過修改後,與指導老師一起到《張家口日報》送稿。那是我平生第一次面對面接觸到報社的編輯老師——工財部的王景山、胡棟等,他們耐心的講解和指導使我茅塞頓開。得知由我採寫《節約箱的來歷》可以採用,自己寫的稿件有希望變成鉛字時,我的心情格外激動。這篇稿件也成為我事業的轉機——通訊員培訓班結束後,我被正式調入公司宣傳科,成了一名專職新聞通訊員。之後的八年時間裡,我作為市建工局宣傳科唯一一名專職通訊員,緊密圍繞全地區的工作重心,結合本系統的工作實際,採寫了大量新聞稿件。每年僅在《張家口日報》發表的各類稿件就達30多篇。同時,我還發動組織本系統兼職通訊員,積極撰寫新聞稿件,我本人也榮獲《張家口日報》優秀通訊員稱號。1979年底,我從市建工局宣傳科調任市一建公司“兩辦”主任後,仍撰寫了為數眾多的各類體裁稿件,有的還刊發在頭版頭條位置。基層通訊員,一干就是12年。這期間,我通過學習實踐,增長了寫作技巧,更通過與《張家口日報》各位老師的無私指導,提高了判斷、分析問題的能力。

1984年4月,市委籌辦《張家口日報》從全市各大系統抽調宣傳工作人員,我奉調進入籌備組,當年底被任命為總編室主任。由一名基層通訊員一下子轉換到報社總編室工作,組版頭版稿件、安排各主要部室發稿計劃、疏通出版環節等各項工作,對我來說都比較生疏。好在有老同志趙旺總編輯、副總編輯劉虹生等老前輩的悉心指導,使我很快進入了角色。在兩年多時間裡,我在總編室主任的崗位較好地完成了本職工作,還擠時間撰寫了多篇小言論。1986年9月經編委會安排,跟隨宣化啤酒廠慰問團赴雲南老山前線進行了跟蹤報道和戰地採訪,採寫《老山紀行》等通訊、報告文學,取得了較好的宣傳效果。1987年4月,我被提拔擔任了市報社副社長。兩年後,根據我的個人意願,又重回新聞編採崗位,擔任副總編輯。1993年地市報合併,我擔任《張家口日報》副總編輯,一直到2002年4月離崗。回顧在《張家口日報》近二十年的工作經歷,我深深感到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的好傳統,好作風,使我終生受益,自己的收穫與老報人的優秀人員和言傳身教密不可分。

在《張家口日報》創刊七十週年這個有著非常意義的日子裡,我衷心地祝願她永遠年輕,永遠健康茁壯地成長,在激烈的競爭中,乘風破浪,取得比以往更輝煌的業績。

(作者系張家口日報社原副總編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