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屢被踢出羣的家長,反映出哪些尖銳問題?

屢屢被踢出群的家長,反映出哪些尖銳問題?

來源 | 布穀聽聽(ID:iBookgood)

你對家長群有意見嗎?

最近一段時間,經常有家長被老師踢出家長群的新聞:

  • 開跑車送孩子被踢出家長群……
  • 問卷沒按照答案抄被踢出家長群……
  • 家長質疑作業多被踢出家長群……
  • 家長半夜@老師被踢出家長群……

這讓家長們不僅有些迷惑,又有些義憤填膺:老師,你是不是理虧?自己沒道理,說不過家長,把家長踢出群,你是練過佛山無影腳嗎?

氣憤歸氣憤,但被踢出來你也沒辦法,群是老師建的,老師能踢你,你卻不能懟老師。

家長們顯然對自己在家長群裡弱勢地位越來越不滿了,於是公眾號裡出現裡諸多抨擊家長群內現象的文章,諸如:

  • 家長群裡的宮鬥戲……
  • 家長群裡的成人表演……
  • 家長群是戲精群,沒點兒演技你就別進來……

這些文章看似說的是一些令人生厭的家長群裡的現象,但也旁敲側擊地指責了,老師吃這一套。

這些文章得到了很多家長的認同,喝彩聲一片,甚至有人高調說自己幾天就退出了家長群。

但退出家長群就能解決問題嗎?家長群裡頻頻出現問題,難道僅僅是因為群裡有奇葩家長嗎?那為什麼每個群裡都能找出相同類型的讓人厭惡的家長呢?

透過現象是能看到本質的,通過家長群裡出現的問題,我們應該看到更深層的問題所在!

一、對於家長群的反感,

可能反應出家長本身的脆弱!

屢屢被踢出群的家長,反映出哪些尖銳問題?

抨擊家長群裡的家長,是不是那些你討厭的家長觸到了你的內心的痛點?

1討厭炫耀型家長:

如果你很討厭那些炫耀自己孩子的家長,那麼你要反思一下是不是因為你的孩子沒有特別的長處讓你炫耀呢?如果你的孩子德智體美全面優秀,你是不是也會在群裡炫耀呢?

如果你的孩子很優秀,而你又不屑於去炫耀,那你還會介意別人炫耀嗎?反正我的孩子比他家孩子優秀,他越顯擺就越顯得他可笑。

2討厭馬屁精家長:

如果你總是討厭那些對老師阿諛奉承,對老師的決定奉若神明,經常讚美老師又經常被老師稱讚的家長,那麼你要想一想,是不是你自己並不瞭解老師的喜怒,並不知道怎麼說話才能讓老師高興,自己的情商很低呢?

如果你自己情商高,對能站在老師的角度考慮到老師的心思,能說出得體的話,讓老師也欣賞你,從而也會對你教育的孩子另眼相看,那麼你是不是也願意讓老師經常稱讚你呢?

3討厭攀比型家長:

如果你很討厭那些家長經常在群裡炫耀給自己家孩子報了幾萬塊錢的校外課程,暑假去了哪些國家旅遊,那是不是你自己沒有條件為孩子做這些呢?

毋庸置疑,如果家長有雄厚的家產,能帶孩子行萬里路,能給孩子報各種課外班,確實能把孩子的起跑線提前。如果你有錢,你可能也會做。如果你給孩子報了更貴的課程,帶孩子去了更多的國家,卻不願意炫耀,那麼你也一定不會介意別人的炫耀,不過一笑了之!

有一句話說得很現實:你內心越缺乏什麼,就越介意什麼。

如果你很優秀,你教育的孩子很優秀,群裡的家長無論多奇葩,你都根本無暇計較,更沒有時間去聚眾抨擊。與其抨擊不滿,不如加強自身。

二、家長群到底是幹嘛用的?

屢屢被踢出群的家長,反映出哪些尖銳問題?

家長群裡出現的各種問題,其本質問題是家長與老師之間教育理念的不一致。

這其實本來是正常的,因為家長本身受教育程度不一樣,成長環境不一樣,價值觀不同,所以對於孩子的教育理念不同,這無可厚非。

但是大家總是想把自己的觀念強加給別人,或者希望自己的理念被肯定被認可,於是,在群裡去找共鳴,給自己的理念找支撐,同時又要打擊和自己不同觀念的人,這就形成了家長群裡的派系,才會衍生出各種奇葩事件。

如果,家長有一顆堅定的內心,並且清晰的知道老師為什麼要建立家長群的話,那麼就大可不必對群裡你看不慣的家長橫加指責了。

那麼家長們有沒有考慮過,老師到底為什麼要建立家長群?

老師建立家長群從功能上來說目的很簡單,無非是以下幾個:

  • 通知作業:讓家長了解孩子的作業詳情,便於家長檢查孩子家庭作業的完成情況。同事可能也會給家長佈置一些作業,諸如跟孩子一起做手工等等。
  • 發佈學校的各種活動與信息:通知諸如運動會,聯歡會,家長會以及學校放假的情況,方便合理安排孩子的著裝飲食,以及放假期間孩子的安置問題。
  • 公佈學生在校狀況,包括獎勵和懲處。這些情況便於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
  • 提醒家長一些注意事項。對家長們反映過多的問題,以及學校中出現的個案引發的影響對家長髮布,讓家長們多加留意。

這些功能以前沒有微信群的時候,是用群發短信方式通知的。但如果僅僅是這樣的用途,那麼沿用短信就可以了,何必要建立微信群呢?

其實,老師給家長建立微信群其主要意義還是在於更及時的讓家長了解學校的教育理念,配合學校實行家校共教!

很多家長不滿意老師給家長佈置工作,認為給孩子檢查作業是老師的分內工作,不應該把它轉移給家長;認為老師不是學生家長的領導,沒有權利給家長佈置作業。

但是,老師讓家長給孩子檢查作業恰恰是為了讓家長了解自己孩子作業的完成情況,對於功課的理解情況,這不是每個家長應該知道的嗎?

給家長“佈置作業”,目的是讓家長拿出時間來陪伴孩子。孩子不是僅僅在學校學習了文化知識就可以完成成長的,學校更多的任務是教孩子文化知識,而家長陪伴才是對孩子成長至關重要的教育。

所以,老師建立家長群的更重要的目的是:加強學校和家長的聯繫,希望家長能夠多瞭解自己的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情況,明白自己孩子的優勢和劣勢,吸取優秀學生家長好的教育經驗,積極配合學校,針對自己的孩子自身情況取長補短,從而有更好地成長。

毋庸置疑,家長群其實是一個加強家校聯繫的有利平臺。而老師作為這個平臺的管理者,面對著幾十個有著不同思想的家長,也有著自己的喜歡和不喜歡。

三、老師喜歡和不喜歡什麼樣的家長?

屢屢被踢出群的家長,反映出哪些尖銳問題?

老師不喜歡的家長:

1無腦型

明明通知都寫得很清楚了,還是不停地問。這反應出家長的懶惰思想,連通知都懶得看清楚的家長,怎麼能教育出勤于思考的孩子呢?

2質疑型

老師說什麼事情都會提出疑義來。老師通知的事情是站在全體同學的角度出發的,而家長的角度大多是說自己家的孩子的,所以應該從全面考慮問題。如果真的有什麼問題,大可私下找老師討論,沒必要在群裡去質疑。這樣的家長沒有大局觀,教育孩子往往也會是以自我為中心。

3唱讚歌型

無論老師說什麼都會跟一大堆恭維的甚至感恩戴德的話,雖然老師希望自己得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持,但是那種無意義的歌功頌德只會讓老師覺得囉嗦煩躁。這樣的家長可能慣於做表面功夫,並沒有紮紮實實的專業技能。

老師喜歡的家長:

1說話有度的家長

有些家長基本不在群裡說話,但是被點名的時候,馬上回應,而且說話簡潔得體,哪怕是孩子被批評了點名,也會簡單回覆,下來跟老師具體溝通。這樣的家長情商高,明事理。

2能給老師做助手的家長:

曾經有一個老師特別提出來很感謝的一個家長,是那個家長在孩子自己製作了一張表格後,對孩子作業錯誤情況進行了歸類總結,這樣比較容易看出孩子的薄弱項。後來家長把這個表格發到群裡,有一些家長也使用了,把總結情況發給老師後,老師通過表格就可以總結大多數孩子對於知識的理解程度了。這樣的家長往往自身有著極強的專業性,對孩子的學習也極為負責,並且樂於分享。

3積極配合老師工作的家長:

學校很多時候希望瞭解孩子的更多情況,需要讓家長填寫一些問卷,或者有一些聯誼活動希望家長多多參與。在這樣的時候,能夠認真對待的家長表明了,家長對孩子在學校的行為很重視,而不是一味地把孩子的教育甩鍋給學校。

這裡雖然總結的是微信群裡家長的表現,但事實上,這也就是現實中家長的不同類型。在網絡中,可能家長會更能顯示出自己的真實面。

老師對於自己喜歡的家長可能會極為讚揚,對不喜歡類型的家長會言語苛刻,這不是基於自己的情緒出發,而是因為這些家長暴露出來的自身的問題會影響孩子。

家長的言傳身教有時比刻意的說教更有效。這是老師對家長的提醒和引導,需要家長反思和警醒,而不是一味地從自身情緒出發。

四、要不要做一個讓老師喜歡的家長

不是簡單的討好問題

屢屢被踢出群的家長,反映出哪些尖銳問題?

即便了解了老師喜歡什麼樣的家長,有些家長也未必願意去“討好”老師:我為什麼要討好老師?我的孩子上了學,學校和老師就有義務教育好我的孩子,我又不是老師的員工,我又不是老師的“妃嬪”,我用得著看老師的“臉色”,討老師的歡心嗎?

但是,要不要做一個讓老師喜歡的家長,並不是一個簡單地誰討好誰的問題,而是你對孩子教育主體認知的問題,這個問題才是家長和老師溝通中,最核心的問題,也是每個家長最值得反思和深省的地方:

為什麼自己會對老師給自己佈置作業有情緒,為什麼自己不甘心在家長群裡處於低位,為什麼會認為老師在群裡對你點名批評會覺得顏面盡失?

那是因為你從孩子上學那天就把孩子教育的任務甩給了老師!

可是,如果家長有這樣的想法,那麼就很可能毀掉自己孩子的成長!

每個家長都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孩子是你的,即便送進了學校,教育孩子的主要責任還是要由家長承擔,因為只有你才會為孩子的一生負責,孩子成長的好壞也只和你息息相關。

如果懂得了這個道理,那麼你就會知道:

  • 學會和老師溝通,才能讓老師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更準確地幫助孩子。
  • 學會和老師溝通,你才能瞭解孩子在學校的所作所為,在孩子成長的時候,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
  • 學會和老師溝通,你才能讓孩子更好的在學校中展示才華,汲取知識,得到最大收益。

所以,你要明白:

  • 你不是“討好”老師,而是懂得老師的初衷是幫助你教育好孩子;
  • 你要服從老師,雖然你不是老師的下屬,但你必須比下屬更聽話,因為工作幹得不開心你可以辭職,但家長這個職位,你辭不掉;
  • 你要尊重老師,雖然你不是老師的“妃嬪”,但你也必須贏得老師的“歡心”,因為孩子是你的,不是你和老師的,你和老師的對抗,結局都會由你的孩子承擔。

布穀說說

亞里士多德說:“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實是甜的。”

這句話值得所有家長共勉:教育孩子是辛苦的,這辛苦包括從洗尿布的身體勞苦到和老師溝通的心神之苦,但是在孩子小時候所付出的辛苦,最終一定會結出豐碩的果實。

倘若你不肯費心費力,那麼孩子將一生讓你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