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為什麼要選一個丫鬟繼承香火?他的後代怎麼樣了?

煥煛


包拯一生中只生育了兩個兒子,長子包繶和次子包綬,其中包繶早於包拯去世,去世時年僅20歲,可謂是英年早逝。所以之後包家的傳承自然只得靠次子包綬,而包綬的出身較低,他非正室所生,而是媵妾所生。



我想這就是題主為什麼會提出“包拯為什麼要選一個丫鬟繼承香火”問題的原因吧!但是這裡我需要糾正題主的一個錯誤,“媵妾”非丫鬟,她的地位要高於妾,有正式的身份,可以跟隨男方出席正式的場合,所以說媵妾的身份要遠遠高於丫鬟。

當然,關於包綬還有一個較為“傳奇”的小故事。當年他的母親孫氏在未生下他之前,因為某些錯誤,被包拯趕出了包家。當時,孫氏被趕出包家前,所有人都不知道她懷孕了,連她自己也不知道。可是在孫氏回孃家不久,她就發現自己已經懷孕了,而後包綬的妻子崔氏也發現她懷孕了,於是崔氏當時就揹著包拯時常拿些金銀財寶去救濟孫氏。



後來,孫氏在不久就順利的誕下了一位男孩,之後崔氏就偷偷的將男孩抱養在自己房裡,自己親自撫養。翌年,在包拯六十歲大壽之際崔氏就趁機將還在襁褓之中的孩子送到包拯面前。此時,包拯曾在長子死後,認為包家無後而深感沮喪,這個時候包拯一聽到自己還有後,又哪管是不是當年被自己趕出家門的孫氏所生的呢?包拯大喜,遂將此子取名為包綖。

就這樣身為包家唯一子嗣的包綖,他自然就在包拯死後,繼承包家的一切。因包拯是宋朝的名臣,更是位列三公九卿之位,而在宋朝位居此等官位的子嗣都會得到“蔭補”,再加上仁宗對於包拯可是重視無比,因此包綖的前程自然是無需擔心的。



包綖5歲時,就被仁宗欽封為太長寺太祝,位居正九品,並欽賜諸多財物。8歲時,正逢朝廷三年一次的祭祀聖典,百官照例晉升一級,包綬亦由“太長寺太祝”升為“大理評事”,位居從八品,要知道包拯當年考中進士後被授予的也才是從八品的官職。不久,仁宗又特旨加恩包綬為“承事郎”,位居正八品,小小年紀就擁有八品的官身,這可是誰都能有的。

當然,包綖並沒有因為這樣就成為一個“紈絝子弟”,相反在嫡母董氏、大嫂崔氏的悉心教導下,包綖成為了一個自強奮進,虛心好學、知書達禮,嚴以律己、愛恨分明的社稷之才,正如宰相文彥博所言:“包拯之後,唯綬一身,孤立不倚,能世其家,恬靜自首,不苟求進”,他的一舉一動,酷似包拯,可以說是繼承了包拯一切高尚的品格。



成年後的包綖在宰相文彥博的推薦下,被宋哲宗授予濠州(今安徽省鳳陽縣)團練判官的官職。這是包綖第一次為官,在濠州任上他公正廉潔,辦事認真,奉公守法,不貪圖財利富貴,因此深得濠州百姓的愛戴,三年任滿就贏得了一個“廉潔勤政”的好名聲。而後,憑藉著卓越的政績,他先是升為七品宣義郎,然後調往開封任少府監丞,負責管理天子使用的龍袍、車駕、寶冊、符印、旌旗等物。

之後,包綖先是被任國子監丞,繼而進為正七品宣德郎,再升為從六品通直郎。不久又被任命為汝州(今河南臨汝縣)通判,在汝州任上三年,他將汝州治理出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如此不久就又升為正六品朝奉郎。



可惜就在包綖前途一片光明,前程似錦,有望超過其父包拯的功績時,他卻突然暴病而亡。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年)十月,包綖在赴任譚州(今湖南長沙市)通判之時,突然身染重症,當船隻開到黃州〈今湖北省黃岡縣〉附近時,就因病不治,享年47歲。死後,當人們打開包綬的行李時,發現除了任命狀、書籍、文具、著述之外,找不到任何一件值錢的東西,而他的口袋裡居然就只有四十六枚銅錢,不得不說包綖的廉潔,較之他的父親包拯是絲毫不差,而且他的能力也十分不錯,只是可惜他太早走了,不然成就肯定不遜於其父。

包綖一共留下四子三女,四子即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這四子似乎都沒有做官,都是未祿而卒。三女不知姓名,只知次年嫁給了提點刑獄張公之子。



而早逝的包繶亦留下兒子,其中長子包文輔早逝,次子包永年,官至宣教郎、知鄂州崇陽縣事,時人贊曰“包公之後,信乎有是賢孫也”,他為官期間一直以祖父包拯為榜樣,清正廉明,奉公守法,絲毫不辱沒包拯的威名。


澳古說歷史


讓丫鬟繼承香火的表述是不穩妥的,歷史上的包拯,其實是在兒子、孫子相繼去世後,不甘就此絕後,才收了丫鬟,並靠著這個小妾生了個兒子。說白了,包拯納妾,目的十分明確——生兒子。

包拯(999-1062),字希仁,瀘州合肥人,科舉進士出身,曾出任三司戶部判官、轉運使、知諫院、開封府尹、御史中丞、三司使、樞密副使等,是宋代名臣。歷史上的包拯,以斷獄英明、剛直敢諫著稱。正因如此,人們才稱其為“包青天”。

在歷代小說、戲曲和現代影視劇的影響下,包拯成了一位面如黑炭的清官,他身邊不僅有王朝、馬漢、張龍、趙虎等一批絕世高手,還有一位智多星般的人物——公孫策。

不過,要說包拯納妾一事,還得從包拯的家室說起。包拯一生,曾娶過兩位夫人、納過一位小妾。但可惜的是,包拯的大半生,都有一個心結,那就是面臨著絕嗣的風險。

包拯第一任夫人姓張,兩人感情很深厚。不過,張氏一直未曾生育,後又先包拯而去世。張氏死後,包拯又續絃,娶了董氏。在與董氏成親後,包拯算是有了兒女,但可惜的是,他的兒子英年早逝、孫子早早夭折了。

隨著董氏年紀越來越大,她難以再為包拯生養,於是便想讓包拯納妾,把自己的陪嫁丫鬟作為包拯的填房。其實,這種事在古代很正常,不少大戶人家都有這樣的做法。後來,這個丫頭為包拯生了個兒子,才使得包拯得以有後。

由於包拯是以“包青天”的姿態佇立於人們心中的,所以不少人覺得包拯納妾,似乎有些與他高大偉岸的形象不搭。前些年,甚至還有人拿陳世美和包拯作對比,大有貶低包拯的跡象。

但是,古代的一夫一妻多妾制,並不應該在包拯這裡出現“例外”,用雙重標準來道德綁架,是很不公正的。作為讀書人的包拯,很是信奉忠孝節義,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為了繼承香火,納妾生子倒也是很正常的。


史海爛柯人


包拯平生以剛正清廉聞名於世,但他的晚年卻受到了 “驚喜兩重天”的折磨。驚,在54歲的時候,白髮人送黑髮人,獨子(長子)包繶先他一步離開了人世; 喜,本以為包家香火會斷送在自己的手上,可是在他60歲大壽之時,卻突然冒出了一個兒子。

根據出土的董氏和包公的兩合墓誌記載,包拯一生有過三個女人,即:原配張氏,早卒;續妻董氏,被封永康郡夫人,生有一個兒子包繶和二個女兒,二女分別嫁給陝州硤石縣主簿王向和國子監主簿文效;還有“媵孫氏”,生有幼子包綬,幼名包綖。而這些,在《宋史》上並未出現。

媵,在古代指隨嫁的人,也稱姬妾婢女,還有送和相送之意。但是,這裡的“媵孫氏”應該指的媵妾,地位要比妾高,有正式的身份,可以出席正式的宴會等。如:孫權母親的妹妹就是媵妾的身份。因此,包拯選一個丫鬟繼承香火的說法並不準備。

1033年,包拯的續妻董氏為他生下一子包繶,曾官至太常寺太祝、通判潭州,頗得包拯夫婦喜愛。正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1053年,年僅20歲的包繶突然撒手人寰。

到了1057年,或許由於思兒心切,而媵孫氏又一直未出,心中煩憂之下,隨將孫氏打發回了嫁家。但是,由於包繶妻崔氏和孫氏關係頗好,因此二人多有走動。不久,崔氏便發現孫氏已懷有身孕,隨揹著包拯夫婦,經常私下派人送去錢財和衣物。

令人慶幸的是,孫氏順利誕下一名男嬰,而崔氏又很喜歡孩子,便將男孩抱養在自己的房裡。因此,崔氏名為長嫂,實為養母。次年,正好趕上包拯過60歲大壽。當時,雖然宋仁宗也派人送來了禮物,但是包拯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因為,在古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沒有兒子的大壽,誰也高興不了。

正當包拯為沒有子嗣繼承香火而唉聲嘆氣之時,兒媳崔氏卻抱著一名活蹦亂跳、牙牙學語的男童來向他祝壽,並告訴他這是孫氏所生,是包家的骨肉。這下,可讓老年得子的包拯高興得合不攏嘴,當即為男孩取小名包綖、大名包綬,而孫氏也被崔氏接了回來。

4年後,63歲的包拯離開了人世,所幸也有兒子披麻送終了。

▲包拯次子包綬

後來,包綬曾官至朝奉郎、通判潭州軍州事,育有生四子(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三女。而因崔氏為包家守節二十年,被宋哲宗下旨加封為永嘉郡君,嘉獎詔書也由當時的大文豪蘇軾所寫,並收錄在《東坡全集‧故樞密副使包拯男繶妻崔氏封永嘉郡君制》中,被傳為一時佳話。

但是,包拯能有敢諫直言美名,則與續妻董氏有著莫大的關係。例如:一次上朝,包拯當面指出宋仁宗的缺點,並且由於激動,唾沫星子也噴到了宋仁宗的臉上。雖然,宋仁宗並未責怪於他,但他心中卻是非常忐忑與鬱悶。回家後,他將這件告訴了董氏,董氏則對他說:“相公一心為國,就算官家怪罪,妾願一同受罰。願相公繼續以為國、為百姓直言面諫。”這番話,對包拯起到了極大的精神激勵。

可見,家中有個好女人是多麼的慶幸。包拯有妻董氏,成就了敢諫直言之名;又因有賢惠的兒媳崔氏,則維護了包家的“家和萬事興”。


祥子談歷史


包拯並沒有刻意要選一個丫鬟繼承香火,但是確實因為一個通房丫鬟他家的香火才得以繼承。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把包拯當做廉潔公正、鐵面無私、不畏權貴的清官典型。在文學作品的演繹下,“包青天”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他膚色黝黑、額頭上有鮮明的月牙痣等等!但是《宋史》裡並沒有特意記載包拯的長相,這就說明歷史上真實的暴政應該不是這麼特別。而他父母因嫌棄他長得太黑而把他拋棄,由嫂子撫養成人就更是子虛烏有了!但是“長嫂如母”的故事卻實實在在的曾經發生在包拯家裡,主人公卻不是包拯和他的嫂子,而是包拯的兒媳婦崔氏和包拯的小兒子包綬,包拯在這裡面恰恰是那個“拋棄”兒子的人。

包拯一生有兩個正妻,原配李氏早早過世,於是娶了第二個夫人董氏,董氏出身官宦人家,知書達禮,是包拯的賢內助,為包拯生下了一個兒子包繶。包繶十九歲娶了淮陽崔氏,在生下了一個兒子包文輔之後不久就去世了。更慘的是,包文輔不到五歲就夭折了。經歷兩次白髮人送黑髮人痛楚的包拯此時已經五十多歲,面臨絕嗣的困境。

但是在包拯六十大壽的時候,兒媳崔氏卻把一個七歲的男孩送到包拯夫婦面前,說這是包拯的兒子,包家有後!包拯驚詫萬分,原來包拯曾經和他的通房丫鬟孫氏發生過關係,後來孫氏因為犯了點錯誤被趕回孃家。由於她沒有被正式納為妾室,所以沒有什麼名分。偏偏孫氏回去以後不久發現自己懷孕了,這對她的名節和以後的生活來說是很不利的,也就是這時,崔氏聽說了這件事,她悄悄接濟孫氏,孫氏生育之後,崔氏把這個男嬰接到自己身邊,取名包誕。當崔氏把事情的原委告訴包拯後,包拯激動的老淚縱橫,認下這個比自己小五十多歲的兒子,並給他改名為包綬。

就這樣,因為崔氏對包家的不離不棄和善良,包拯終於得以延續香火。而包綬也因為嫂子崔氏對自己視如己出,以及對自己親生母親孫氏的禮遇而對她感恩戴德,故而事之如母。800年前,包氏家族後代搬遷到安徽池州祠堂村。而香港船王包玉剛在一次到大陸包拯祠堂參觀時,在包氏族譜中發現了自己爺爺和父親的名字,證實了他就是包拯的第29世孫。


國史通論


包拯有兩位夫人李氏和董氏。李氏是包拯原配,早卒。董氏是包拯繼室,後封永康郡夫人。董氏生子包繶,是包拯的長子,但後來染病身亡。董氏有個陪嫁丫頭,在那個年代,陪嫁丫頭也是男主人的妾,後來這個陪嫁丫頭為包拯生了一個孩子,就是他的次子包綬。

包拯的後代在800年前輾轉遷居到安徽池州祠堂村,當地有兩千多名包氏子孫;包公第27代孫包熙枝,在當地當過縣長,德高望重。他的第29代孫是華人船王包玉剛。


溪水西流


包拯是北宋名臣,他為官清廉,舉賢任能,為人正直,被老百姓們尊稱為包青天,他深受百姓愛戴,是中國歷史上,清官廉吏的代表人物,包拯的事蹟廣受百姓傳頌,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

包拯畫像

包拯有據可考的妻子有兩位,李氏和崔氏,崔氏是續絃,他還有一位媵妾,媵妾是指古代隨正妻,一同陪嫁到夫家的女子,通常是正妻同族的姐妹,當然也有侍女,媵妾的地位比一般的小妾要高很多,小妾即便在正妻死後,也基本不可能轉正,但是媵妾在正妻死後,且正妻也沒為丈夫生育子嗣,就有機會轉正。

包拯的首任妻子李氏,關於她的記載很少,李氏在嫁給包拯不久後,年紀輕輕就去世了,也沒有給生育包拯子嗣。在古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所以後來包拯又娶了董氏為續絃,董氏是官宦人家的小姐,她嫁給包拯的時候,就帶有陪嫁的媵妾。

後來董氏為包拯生下了一個兒子,也就是包繶,包繶因為他老爹包拯名聲很好,位居高位又受宋仁宗器重,包繶從小就沾了自己老爹的光,小小年紀就被宋仁宗賜封為太常寺太祝,到了包繶十九歲的時候,他就娶了三朝宰相呂蒙的孫女崔氏,一年後他被派去做官,但是還沒上任就病逝了,年僅二十歲。

這年包拯已經五十四歲了,很可能就要斷了香火,在古代主人和媵妾,或是通房丫頭髮生關係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所以包拯和媵妾孫氏有點啥也很正常,後來包拯不知為何將媵妾孫氏打發回了孃家,這時孫氏已經懷有身孕了,還好包拯的兒媳崔氏知道孫氏已有身孕,便時常送些財物接濟孫氏,後來孫氏為包拯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包綬。

當孩子兩歲時,剛好到了包拯六十大壽,崔氏才將包綬帶來給包拯,包拯老來得子十分高興,將孩子改名為包綖,又過了三年,包拯病逝,宋仁宗親自來包拯家裡,祭典包拯,當時他看到這個五歲的孩子,和包拯家徒四壁的屋子,很難受,所以就賞賜了包拯家很多財物,封包綖為太長寺太祝。

也因為包拯的貢獻,包綖還在年幼時,就有八品官員的待遇,但是他自己還是很努力好學的,包公死後,包綖由大嫂崔氏照顧,他也對崔氏如母親一般孝順,包綖曾在開封擔任國子監丞,任職過朝奉郎、通判潭州軍州事,徽宗崇寧四年去世,享年48歲。

包綖畫像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玄坤文史


提起包拯,我們都知道他是一個清官,公正廉潔,老百姓都非常敬仰。

關於他的家庭和情感生活,可能知道人並不多,下面我們就他的家庭生活來探討一二。

傳說包拯最後選了一個丫鬟為她的家族延續後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先說說包拯的第一任妻子李氏,這個人物在史書上沒有什麼記載,只知道她在年紀輕輕的時候就生病去世了。包拯的第一任妻子去世後,他又娶了另外一位女子,但這位妻子在史書上也沒有明確的記載,只知道姓董,我們姑且叫他董氏,這位董事出生還是不錯的,而且家裡也是做官的,從小所受的教育環境自然不差,他不僅會寫詩,還會彈琴,是包拯很好的賢內助,董氏是一個很識大體的女人,對包拯工作一直很支持。包拯因為廉潔奉公,很容易得罪人,很多時候都是他屢屢勸誡包拯,才化解了危機。因此,包拯在娶了她之後,也算是娶了一位賢德的媳婦。可惜這個董氏也是很不幸,後來也因病去世了,包拯對此感到十分心痛。但是在古代,男人是一定要延續香火的,後來包拯又娶了一位妻子,其實這個妻子就是他二任老婆的丫鬟,包拯之所以這麼做,也跟古時候的習俗有關,那時候如果嫁過去的主人去世了,主人的丫鬟也是要嫁過去的,所以包拯就娶了第三任妻子也就是這個丫鬟,還給他生了孩子。

關於包拯的後代,有的成為平常人,過上了平常的生活,有的則成為了行業的領軍者,最有名的就是世界船王包玉剛,包玉剛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孫,我國剛開始搞改革開放的時候,包玉剛已經穩坐世界十大船王之一,成為香港重要財團,也成了一個大富豪。





豬九戒說歷史


都別搶,我來答。

這個給包拯生了第二個兒子,使包拯沒有斷後的丫鬟可不是丫鬟,史書稱之為“媵(ying)妾”,這個媵妾本身就說明了她的身份,是一個妾,而且比普通的妾身份要高。

因為媵妾是跟隨著原配一起嫁過去的女子,但她不是陪嫁丫鬟,她可能是原配的姐妹或者宗族,當然某些情況下也會有侍女,這些陪嫁過去的女子有正式名分,還可以出席正式的宴會。

譬如《紅樓夢》中的平兒也算一個媵妾,因為她是王熙鳳的陪嫁丫頭,賈璉哄騙她等王熙鳳死了以後就把她扶正,所以包拯的這個媵妾孫氏估計也是一個陪嫁的侍女或者其他身份的女子。

但這個女子並沒有被包拯扶正,包拯一共有兩任妻子,一個是李氏,一個是董氏。

李氏病故後,包拯續娶了董氏,這個小妾是跟隨她們當中的一個陪嫁過去的,後來也一直沒有被扶正,不僅如此還因為某些不可知的原因被包拯趕出家門,打發回了孃家。

包拯原本有一個董氏給他生的兒子包繶,這個包繶娶了一個三朝宰相呂蒙正的女兒崔氏,得虧這個崔氏,包拯的第二個兒子才能平安長大。

不過這個崔氏也挺不幸,結婚第二年包繶就因病去世,沒過幾年兒子也跟著夭折。

話說這個孫氏被包拯趕回孃家以後就發現自己懷孕了,這件事後來被大嫂崔氏知道後,心裡於是很可憐孫氏,就悄悄揹著包拯等人私下裡拿錢財接濟他們。

估計也是這個孫氏幹了什麼讓包拯很生氣的事情,否則崔氏也不可能不告訴包拯,畢竟包繶去世後,包拯一直以為自己家的香火要斷了,雖然他還有兩個女兒。

不過古代傳宗接代的事情都是男性負責,就這麼著多虧崔氏的幫助,包拯的第二個兒子才順利出生,過了幾年崔氏才把這個消息告訴包拯,包拯很高興,就把這個意外的兒子取名包誕,後來改名包綬。

初,有子名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卒。崔守死,不更嫁。拯嚐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撫其母,使謹視之。繶死後,取媵子歸,名曰綖——《宋史·包拯列傳》

包綬5歲時包拯就去世了,而宋朝對大臣好那是出了名的,這些官宦後代都可以享受“恩蔭”,當宋仁宗親自到包公府上祭奠包公時,看到包公這個小兒子覺得很可憐。

回去以後就下旨授予公將仕郎、守太常寺太祝等職,當然這些都是虛銜,宋朝的很多官位都是虛職,所以這個只是說讓他可以領取朝廷給予他家的一些物質上的優待。

包綬成年後先是娶了瀘州知州的女兒張氏為妻,張氏病故後,又娶了當朝宰相文彥博的女兒為妻,先後歷任朝奉郎、通判潭州軍州事等職位。

為官清廉,繼承了包公清廉的風格,死的時候身上只有46枚銅板,也算是不沒包公的名聲。


圍爐談史


白髮人送黑髮人,只有一個獨苗了

和包拯有夫妻情人關係的女人,史書一共記載三個,分別是李氏、董氏、以及孫氏。其中李氏為正室,但死的早,並沒有給包拯留下一男半女;董氏為續娶,給包拯生了一男兩女,女的不說了,嫁人後沒了記載,男的叫包繶,成年後娶了淮陽崔家女兒;孫氏為包拯妾室或者情人,生了一個兒子,叫包綬

長子包繶命不好

雖然沒有夭折活到了成年,但二十歲也就病逝了,留下了一個孩子叫包文輔。這個包文輔,命更不好,五歲夭折。這樣,連續兩次白髮人送黑髮人,包拯家算是斷了後,只剩下包拯一個男丁,那時候老包五十七歲左右

古代絕後是大不孝,包拯雖老,也得擔負起繁衍重任。包拯可能不願意,但他老婆董氏、兒媳婦崔氏或者他的朋友們,還是給他張羅了。可能是下藥,可能是酒後,也可能是半推半就,包拯和一個叫孫氏的女子發生了關係。發生關係後,或許是性格不合,或許是老包後悔,反正把這個孫氏趕出了家門,而這個孫氏回到家中才發現自己懷了孕,在1057年,為包拯生下兒子包綬

相比較長子的命運,次子包綬命還可以

孫氏被趕走後,崔氏(包拯大兒媳婦)仍然和她聯繫,後來得知孫氏懷孕,崔氏更是噓寒問暖送錢送物。在包綬滿周後,崔氏就把包綬抱到了公公包拯面前,告訴包拯,包家有後

老來得子,包拯大樂,作為唯一兒子,包綬天然繼承包家香火……

在五歲時,包拯病逝後,包綬就由嫂子崔氏撫養,一直撫養成人結婚生子。包綬媳婦是宰相文淵博家的閨女,夫妻二人努力造人為包家開枝散葉,生下了四個兒子,三個女兒

包拯長孫夭折後,為保障香火不斷,包家也是兩手準備。一方面讓包拯續絃孫氏,另一方面從包氏宗族中過繼了一名男娃給長子包繶一脈,這名過繼娃叫包永年,如果沒有包綬,繼承包拯家香火的就是包永年了


靈石蘊珠寶


很多人應該都聽說過“長嫂如母”的故事,這個故事出自《三俠五義》,說包拯小時被父母拋棄,包拯的大哥把幼弟偷偷撿回來,交給大嫂撫養長大,等包拯長到七歲時,大哥大嫂才把他的真實身份告知父母,包拯以後一直把大嫂當作母親來孝敬。

然而,真實的歷史上,這個“長嫂如母”的故事不是發生在包拯身上,而是發生在包拯的兒子身上,那個“拋棄”兒子的恰恰是包拯本人。

正史上的包拯有兩個兒子,長子名叫包繶,生母是包拯的繼室董氏。包繶成年後,娶妻崔氏,崔氏為人賢惠,兩人十分恩愛,但可惜包繶年壽不永,才二十歲就去世了,留下妻子崔氏和幼子包文輔這孤兒寡母。

包拯夫婦十分開明,他們見兒媳崔氏年紀尚輕,便告知崔氏不必為兒子守寡,另尋好人家嫁了便是,但崔氏出身名門(外公是曾三度為相的宰相呂蒙正) ,很識大體,堅持留在包家不改嫁,表示自己會撫養兒子,孝敬公婆,留在包家一輩子。

可好景不長,幾年後包拯的孫子包文輔夭折,包家一下子沒有男孩,而此時的包拯已經五十多歲,一直沒有再生育,眼看包家就要“絕嗣”,包拯夫婦也是心中焦急。

包拯夫婦不知道的是,包拯還是有一個兒子的,正被兒媳崔氏撫養著。

原來,包拯曾有一個媵妾孫氏,因為侍奉過包拯,懷了包拯的孩子,但還在眾人都不知道這件事的時候,包拯把孫氏趕回了孃家,在那個男尊女卑的年代,孫氏沒有討價還價的權利。

孫氏回孃家後才發現自己懷孕了,但她沒有正式嫁人,孩子生下來會被別人瞧不起,視為“野種”。一家人正發愁時, 包拯的兒媳崔氏聽說了這個消息,她決定替包家撫養這個孩子,所以孫氏一生下男孩,崔氏就把男孩抱養了過來,給他取名包誕。

在崔氏的精心撫養下,包拯的兒子長大了,但誰都不知道他的真實身世,都以為是崔氏抱養的孩子給包繶做嗣子的。一直到男孩長到7歲時,包拯過六十大壽,崔氏才把孩子的身世告知了包拯夫婦。包拯夫婦聞訊大喜,特別是包拯,老來得子,激動地痛哭流涕,他認下了這個比自己小五十多歲的兒子,為其改名包綬,這下子包家終於有了香火傳承。

父子重逢僅五年後,包拯便去世了,最終還是崔氏把撫養長大,崔氏還派人找到了包綬的親生母親孫氏,讓母子相見,可以說對包綬恩重如山,情深似海,所以包綬長大後,始終沒有忘記大嫂撫養自己的恩情,一直把大嫂當作生母來孝敬。

所以說,包拯沒有刻意選擇一個丫鬟繼承香火,次子包綬是他無意中的“傑作”,甚至可以說是被“拋棄”的存在,但多虧了賢惠善良的崔氏,包拯才有了後嗣,並且香火不斷,大名鼎鼎的“香港船王”包玉剛就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孫。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