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與印象》;史鐵生,此岸永遠是殘缺的,否則彼岸就要坍塌

《記憶與印象》;史鐵生,此岸永遠是殘缺的,否則彼岸就要坍塌

《記憶與印象》;史鐵生,此岸永遠是殘缺的,否則彼岸就要坍塌

《記憶與印象》,這個書名一點也不譁眾取寵,平實簡單得就像作者本人。史鐵生給人的永遠都是溫暖鼓勵,上帝果真是公平的,身體殘缺所以心靈與思想便異常強大。儘管身體囿於輪椅之上,可他仍是精神領域的國王。如果史鐵生的寫作初衷是證明自己的價值找到活下去的意義以及讓母親感到驕傲,那麼支持他寫下去的就是本能,一個作家是可以把寫作當成一種習慣的。緬懷過去,用文字作為我曾來過的憑證。

他講兒時的記憶,講悠揚啟迪一個懵懂孩童心智的鐘聲,講幼兒園的破敗和兩個年齡很大的會彈手風琴的高雅獨身的女老師,講童年的鬥爭和恐懼,也講述文革時期的人情,街坊鄰居親朋好友在這場政治運動中的選擇與無奈,掙扎與放棄……可是無論關於什麼,儘管看過一個故事後是一聲悠長的嘆息和悵惘,但心還是安詳的。這是文字的力量,也是思想的魔力。

《記憶與印象》;史鐵生,此岸永遠是殘缺的,否則彼岸就要坍塌

如果不是史鐵生在文中偶爾提到自己身體的殘疾,我們不會想到他是身體殘缺的人。因為,他的靈魂實在太飄逸了,他的思想太深邃了。我們只能仰望。他說“我的軀體早已被固定在床上,固定在輪椅上,但我的心魂常在黑夜出行,脫離開殘廢的軀殼,脫離白晝的魔法,脫離實際,在塵囂稍息的夜的世界裡遊逛,聽所有的夢者訴說,看所有放棄了塵世角色的幽魂在夜的天空和曠野中揭開另一種戲劇。”

在他的文章裡,寫親人,寫童年,寫兒時遇到的人或事,寫荒唐年代凋零的閃光的愛。在他枯萎的身體中,彷彿記憶仍在茁壯成長。豐沛的創作讓他重新走進剛出生時那個大雪封路的夜晚,2歲時見過的教堂和肅穆的鐘聲,童年院子裡母親種下的合歡樹以及懵懂少年時的頑皮與初遇苦難命運的慌張。寫下來,也許這些往事中的歡樂與磨難就有了證明,就有了不被時間吹散的痕跡。

《記憶與印象》;史鐵生,此岸永遠是殘缺的,否則彼岸就要坍塌

相反,這些明證播撒在了更多素不相識的人的心田,好讓我們明白,人的一生是被歡笑與淚水;幸福與痛苦;得到與失去交替掌管,即使是致命的挫折也不能將頭永遠得低下。在絕望的塵埃中也能開出希望的花苞,耐心守護自己的命運,細心澆灌對於未來的祈望,生命之花會因淚水而更加嬌豔、會因風雨洗過而更顯茁壯、會因懂得而更美麗。

在最狂妄的年齡裡忽的殘廢,這是生命最猛烈的嘲諷。史鐵生說“此岸永遠是殘缺的,否則彼岸就要坍塌。”或許希望植根於深深地失望與不斷地祈望,所以才有了追尋的意義。在史鐵生的映照下,我們沒有資格言死,更不能責備命運的苛刻。好好地活著吧。

《記憶與印象》;史鐵生,此岸永遠是殘缺的,否則彼岸就要坍塌

那些無處可去的童年,那縷飄蕩的鐘聲,那個沉墜在愛情裡的青年,乃至於蜻蜓,老屋,城牆,公園,統統自敘述中有了生命,活起來,活下去,在整個世界色彩斑斕的背景中浪頭一樣地跳起來又沉下去。明影師曾打過水與波浪的比喻,看到這本書裡也有,含義驚人地相似,真俗二諦,殊途同歸。

《記憶與印象》;史鐵生,此岸永遠是殘缺的,否則彼岸就要坍塌

可以算是絕望之後的了悟吧,這本書。沒有黑暗過,不曉得光明的價值,以及不可控制。這是一本沒有煽情的勵志書。它寫的是印象,也是真相,是過去,也是永遠,那個埋藏在人心裡的真相和永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