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書之祖——蔡邕

授書之祖——蔡邕​一部浩瀚的中國書法史,是歷代書壇巨匠的不朽業績所寫成,而在那許許多多璀璨奪目的書壇群星中,一個閃光的名子響徹近兩千年。他,就是出生在杞縣圉鎮,史稱授書之祖的一代書法宗師——蔡邕。

蔡邕,字伯喈,陳留圉人,即杞縣圉鎮人,生於公元132元,卒於192年,在世60歲,東漢大文豪,工散文,善辭賦,通經史,精音律,曉天文,一代大書法家,書法理論家,漢獻帝時曾拜左中郎將之職,故後人亦稱他蔡中郎。

蔡邕工篆、隸,猶以隸書造詣最高,名望最重,因此後人常把一些東漢名碑如《華山》《郭泰》《夏承》《魯峻》等附會為是他所寫,甚至有人把魏時的《三體石經》也說成是他的手筆(其實是邯鄲淳所書)可見他在隸書方面的影響之大。

熹平四年,他上書請求正定六經,因當時流傳在社會上的六部經典著作(《詩》《書》《禮》《易》《春秋》和《公羊傳》《論語》)大有雜訛和不規範之現象。重新正定,很有必要,漢靈帝因此批准了他的建議。正定告竣後,他親自用八分(漢隸)書丹於碑,使工鐫刻,立於太學(當時的最高學府)門外。碑始立,觀視和摹寫者的車乘日有千輛,填塞街陌。這個石碑叫《鴻都石經》,因刻於熹平年間故又稱《熹平石經》,洋洋3萬餘言,筆筆精道,它字體方正,有古樸之致,用筆以方筆為主,方圓結合,致多變化,歷來被公認是漢隸的最高成就,為古今隸書之典範。

隸書,是今天通用楷書的直母體,由於它的點畫波磔接近於楷書的點畫撇捺,於是便發展演變為魏、晉、南北朝以至唐各種方圓筆的楷書。故,隸書是我國文字形體演變的重要標誌,蔡邕就是這個時期的書壇中堅,以至使東漢隸書成為歷代學子,學習隸書之楷模。

蔡邕不僅取得隸書方面的最高成就,而他更富有創造性。據歷史記載“靈帝好書徵天下工書者於鴻都門,至數百人。”於是,鴻都門便成為當時書法家們雲集薈萃之地,漢靈帝旨令中郎寫《聖皇篇》,寫好交稿時來鴻都門,見工役用掃帚塗刷牆壁之痕,很受啟發。他回家後,反覆試筆,便創造了獨步書壇的《飛白書》。

蔡邕工篆,所作《篆書勢》便可窺一斑。他在此論文中雲“或龜文針裂,或節比龍鱗,紓體放尾,長翅短身,頹若黍稷之垂穎,蘊若龍蛇之棼縕,揚波振撇,鷹跱,鳥震,延徑脅翼,勢欲凌雲。或輕筆內投,微本濃末,若絕若連,似水霧緣絲,凝垂下端,縱者如懸,衡者如編,香秒斜趨,不方不圓,若行若飛,蚑蚑翾翾,遠而望之若鴻鵠群遊,絡繹遷延,追而視之,端際而不可得見……這些精妙絕倫的論書之勢,來之於他博大精深的學識和作書實踐。

授書之祖——蔡邕


《熹平石經》殘片

蔡邕不僅在隸書方面達到了登峰造極、爐火純青的地步而在書法理論上亦標新立異、獨有建樹。最著名的理論著作便是《筆論》和《九勢》。他在《筆論》中提出書時應具備的精神狀態,即“先散懷抱,任情恣性”,又提出書法的造型須符合客觀事物的規律和表現人的心理狀態,這些論斷在書法界永遠是顛撲不破的真理。特別是他的書學名著《九勢》,提出書法的一個重要原則即:筆勢。書肇於自然,自然出於形勢,而形勢有賴於用筆,形勢要相互映帶,用筆亦藏頭護尾。

蔡邕所以能在書法及其書法理論方面取得如此之高的藝術境界,一是當時社會環境時勢所造就,國家對書法的高度重視;二是他自己孜孜不倦地追求,鍥而不捨的精神。相傳他曾進蒿山學習書法,閒暇遊山之時,在一石洞中,發現一本寫在素絹上的墨跡。此字用筆犀利,八面得勢,酷似大篆古籀,內容是寫李斯、史籀等人的用筆之法。蔡邕得之以後,興奮得捧卷恭讀三天而不思進食,宛若親受古人教誨。他整整用了三年功夫對這本書進行熟讀、深鑽,深得其用筆奧妙,故蔡邕作書用筆奇特如有神助。

說中郎是“授書之祖”並非信口誇大而是史有所稱,因為被稱為中國書聖的王羲之的師祖是鍾繇,鍾繇的師祖便是蔡邕。

今年是中國書壇巨壁蔡邕誕辰1866年紀念年。歷史文化長廊延伸到今天。我們這個素有文化古城之稱的杞縣,在蔡邕故里舉辦這個盛況空前的故鄉情書畫大展,值得杞人驕傲的蔡中郎若在天有靈,也會為之欣慰,為之愉悅。

作者簡介:李慶賀,政協七、八屆委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