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法歸一,儒釋一體|相傳孔子號稱儒童菩薩再來!

萬法歸一,儒釋一體|相傳孔子號稱儒童菩薩再來!

相傳孔子號為儒童菩薩。有儒生對此稱謂不以為然,說:“我們夫子乃是萬代斯文之祖,居然以‘童’字來稱他。‘童’,是幼的意思。‘幼’,又是小的意思。他[U1]們學佛的人既然把我們先師看得幼小,怎麼能怪我們儒者排斥佛教呢!又僧人號稱‘比丘’。‘丘’,是我們夫子的名諱啊。‘比’,是並的意思。僧是佛的弟子,而居然與我們夫子相提並論。他們既然把我們先師看成與佛的弟子一般,難道我們儒者就不該排斥佛教嗎?”

其實這樣依文解義是不對的。“童”,在佛教中的解釋是純一無偽的意思。就像文殊菩薩曾為七佛之師,而稱他為文殊師利童子。善財一生得證無上菩提,而稱他為善財童子。乃至四十二位賢聖中,有稱為“童真住”的,這都是對他們的德行給予極高的讚歎,絕不是幼小的意思啊。就像孟子說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又“比丘”二字是梵語的音譯。梵語“比丘”,翻譯成華言含有三義:一、乞士,二、破惡,三、怖魔。所以“比”不是“比並”的意思,“丘”也不是“丘陵”的意思。這是隻採用梵語的音,不取用字面的意義。例如梵語“南無”,譯成華言為“歸命”,“南”不是南北的南,“無”也不是有無的無。

唉!假使夫子出生在天竺國,必演揚佛法以度眾生。假使釋迦現身於魯邦,必闡明儒道以教萬世。只要互換一個地域,我想他們都會如此。大聖人的所作所為,本來就不是凡情所能測度的。崇奉儒教的人不可以攻擊佛教,難道學佛的人獨可以攻擊儒教嗎?

萬法歸一,儒釋一體|相傳孔子號稱儒童菩薩再來!

這是蓮池大師對這一段公案做了一個分析。這個分析非常的透徹,完全(是)用佛的根本知見來分析的,所以說蓮池大師一定是悟道的人。就像長了一雙具有透視的眼睛,穿過現象的迷霧,把事物的本質分析得清清楚楚。我們聽了以後呢,非常的服氣,立即就明白:原來應該這樣子運用,這樣子分析問題,這樣子解釋。

我們大家修行也應該這樣,培養我們自己的能力,培養我們(運用)佛的知見,慢慢在生活實踐中遇到問題了,我們把這個問題拿過來用佛的知見一一分析清楚,這個事情就清楚明白,一目瞭然了,不會障礙我們、不會迷惑我們,反而會使我們的智慧,在使用的過程中間更加地放出萬丈的光芒。

對於儒家和佛家怎麼分析?當然現在我們這個世界還有其他宗教。其他宗教、其他方法和佛教的關係如何,我們分析以後就清楚了。我們站在佛教的立場上,用智慧分析世間的一切,就可以更明白地知道我們處於什麼狀態、我們應該怎麼辦。我們越修行佛法,越增長智慧;越在實踐中磨練我們的智慧,我們就越會堅定佛法,相信佛法呀,是最高智慧。因為用佛法可以把一切事情都解釋得清清楚楚,而且是非常透徹、不會有誤區了。

只有真正使用了佛法,我們才能真正地堅信佛法、堅定地修下去。如果我們不能用智慧這把鋒利的寶劍,把世間的各種知見解剖開來,那麼我們很可能還在迷霧中摸索呀,我們對佛法遲早有一天也會產生迷惑的。

所以現在我們有了信心,通過自己的修行,慢慢提高自己,用我們修行的能力,用佛的知見逐漸實踐,把佛法在實踐中慢慢地運用,我們就會有驚喜,就會有開悟,就會心中歡喜。」

—————————

萬法歸一,儒釋一體|相傳孔子號稱儒童菩薩再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