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湊熱鬧說崔馮打架

文\胡楊樹

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湊熱鬧說崔馮打架

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湊熱鬧說崔馮打架

陳凱歌拍了一部電影,好像是《滿城盡帶黃金甲》,?可能是。故事爛的不行,被一網友惡搞,那惡搞視頻的名字叫《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這哥們兒很有才,今天借來一用。

崔馮為嘛打架?拙以為不過是一個饅頭的事。即:當初馮小剛和劉震雲張國立拍《手機》(1)時應該給崔一定的報酬。一是你們用了人家原型,憑當初崔的《實話實說》的影響力——多少年沒聽過實話的吃瓜群眾如飢似渴——《手機1》這是一個賣點,二是崔還幫助策劃了。大家都是在一塊兒混的哥們兒,你們賺錢了,多少表示一下才是夠哥們意思。這符合國情,也符合各條戰線的規則。但馮和劉當時不知是疼錢還是裝B,就楞沒給崔報酬。當時崔也很窮,就算不窮,誰跟錢過不去?崔當時肯定心裡不舒服,換你你會這麼想嗎?我可能是小人,我猜他會這麼想。現在看來崔不光這麼想了,可能還極為生氣,覺得馮劉不夠意思,再加上當時身體不好抑鬱,事業又遇到了坎兒一個大坎兒,埋在心裡的東西一定紮根很深,因為說又說不出來——人家嚴守一又不是你(詳見馮十問崔)——只好啞巴吃黃連,後又啞巴吃餃子,心裡有數。現在拍《手機2》,引爆崔心中的“氣球”,遂決定鬧一鬧。

生活中有些事確實不好說出口,人家不給是本分,給你是情分。想告沒證據,說了怕捅破臉皮。難受!

這樣想的不只小崔一個人,還有王朔。

王朔的影響力在當代作家中應算最大的,沒有之一。他的文學(小說)文學性影響力一般,但其敘事說話的語氣,本人認為開闢了一個時代風氣。馮劉的幾乎所有電影都有“王朔語言”的味道,能否叫“痞氣”?“北京癱”?最為重要的是王朔帶給廣大群眾的那種處事的態度(語言態度,處事哲學),應該說極大影響了時代風尚。《編輯部的故事》《我愛我家》熱播,把“頑主”“痞氣”“處事態度”“哏兒”傳播到千家萬戶,影響了每個人。學王朔誰最像?馮和劉。但他們發這麼大財,王朔卻越混越窮。王朔不在體制內,沒工資,北京的房子小姐都很貴,又自恃太高不賺小錢(也可能江郎才盡),生活很窘迫。寫了《我的千歲寒》寫的不好,賣的也不好。白拉了一女明星炒了一番。馮劉當初都是哥們兒,人家現在發了大財,自己卻勉強餬口,請客都請不起了,心理應該不是滋味。但找人家要錢?那當然不可能,但馮劉給王掛個名,顧問一下,賞口飯吃總是可以做到的,但馮劉沒有這樣做。有錢了,朋友要刷新了。我估計王心裡不舒服,跟崔的難受勁兒類似,也不好說出口。證據是:在崔炮轟馮的第一時間,王朔的罵文立即頂上,雖不直接開罵,但深刻揭露了馮劉的發跡和人品。使事件向人品攻擊方向發展!應該說,王的文章對馮的傷害比崔的厲害。——馮現在也嚐到有口說不出的滋味了。

馮不能忍,要是當初做美工的時候也許能忍下,現在肚裡這麼多豪氣,還上哪容納一個鬧轉基因的小鬼頭?!但好像也找不到反擊點,又忍不住,最後無奈,乾脆回罵幾句,看看輿論風向再說。

小崔回覆:你先學學說話去。

比起主持人,馮老炮兒嘴笨。按說劉震雲應該行,是寫小說的,這些年又混社會,但好像理屈詞窮,或有所顧忌,也支支吾吾不知說了啥。至於張國立跟個耗子似的在洞口探頭兒,先是發微博“做人要厚道”,但不知是說馮還是說劉,引得好多人猜!直到現在給馮十問點贊,大家才是道誰跟誰是一夥兒的。

在我們中國,只有有資格打架的人才能打起來。但不管多大的人物打多大的架,總離不開“錢”字。國際國內許多事,只要從饅頭角度來考慮,一通百通。要是再蘸了人血,那就更厲害,專治癆病。然而饅頭是最現實的,但好像不好說出口。我們國人做事比較含蓄,明明為饅頭,卻偏說露點漏睡。看客也一樣,明明是仇富,恨女明星錢多,恨男導演想睡誰睡誰,卻偏打出正義和同情的旗號!國人這點伎倆,農村大老孃們兒玩的最熟。

我沒說你,我說的是我自個兒。我說著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