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美軍核潛艇去北極開冰雪「運動會」了

听说,美军核潜艇去北极开冰雪“运动会”了

2018年3月中旬,美英海軍進行了冷戰後最大規模的北極水下演習——“ICEX2018”,美軍核潛艇“哈特福德”號成功演練從水下破冰而出的科目。美國《大眾機械》稱,別看核潛艇“穿冰”顯得輕而易舉,但“前期功課”卻非常複雜。

不光為吸口空氣

近年來,北約國家同俄羅斯圍繞北極航道的爭奪取向白熱化,在北極冰蓋下部署核潛艇成為雙方常用的手段。前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潛艇部隊發言人克羅斯比中校稱,極地環境“神秘而特殊”,厚厚的冰層是水下活動最好的“護身符”,能屏蔽目前已知的任何空中偵察,但同時冰層也阻隔了電磁信號的傳輸,令隱藏冰下的潛艇無法對外通信。“這意味著潛艇要具備破冰能力,以便獲得最新指令。北極是戰略要點,潛艇在此更新數據非常必要,所以破冰不光為吸口新鮮空氣。”

潛艇如果戰時部署到北極,還有個不得不衝出冰面的理由——發射導彈。“若大戰爆發,北極會成為戰略導彈核潛艇(SSBN)的發射陣地,”克羅斯比說,“很顯然,它們無法在冰下發射導彈,必須讓發射管露出冰面。”即便是平時,潛艇演練“破冰”也帶有強烈目的性。《大眾機械》稱,破冰演練可收集大量數據,對科研和戰備都是雙贏,“潛艇破冰過程會伴隨大量研究工作,比如測量冰層厚度、確定冰面地形等。對科學家來說,這對研究北極氣候變化無比珍貴,對軍方來說,積累類似數據,能讓北極戰備更紮實周密。”

A計劃和B計劃

核潛艇雖有數千噸重的鋼鐵之軀,但要擠破北極冰層也是相當危險的事。2007年,英國核潛艇在北極實施演練時就造成了兩名水兵死亡。

美國核潛艇執行破冰演練時,都會制定A、B兩個計劃。A計劃是藉助美國國家冰雪中心提供的工具和數據尋找“有漏洞的冰層”。北極冰蓋並非渾然一體,在洋流和風力作用下通常出現“冰層裂隙”,是核潛艇上浮的理想地點;另外,溫暖的洋流或海岸引起的融化效應,還會在冰蓋上形成“敞口區域”,即被厚厚冰層包圍的薄冰甚至無冰區,俄海軍甚至將這類區域起名為“冰間湖”。“若找到這樣的位置,當然再好不過,”克羅斯比說,“但多數情況下,我們不得不採用B計劃。”

簡單地說,B計劃就是強行破冰。據介紹,外殼經加固處理的核潛艇能衝破9英尺冰層。但即使有強大破冰能力,核潛艇也不能蠻幹,“決定使用B計劃後,我們必須用所有偵測器材,幫助確定最佳衝擊點,”克羅斯比說,“表面上平滑無比的冰層,水下部分卻密佈尖銳稜角,有的能輕易撕開核潛艇外殼,我們要避開的就是這些地方。”要特別注意的是,衝擊點上方一定不能有冰山。

別伸出手和頭!

听说,美军核潜艇去北极开冰雪“运动会”了

公交車行駛時,車內廣播往往提醒乘客“別把手和頭伸出窗外”,核潛艇從冰層下衝出也有類似要求。

發起衝擊前,艇長會命令水兵收起潛望鏡和主桅杆,將指揮塔圍殼舵旋轉90度,減少與冰層接觸的面積。收拾停當後,“無牽無掛”的核潛艇將估算冰層厚度,若冰層薄,核潛艇會以較大速度上浮,憑藉堅硬外殼和快速衝擊突破。“ICEX2018”演習中,重達7000噸的“哈特福德”號僅用10秒便從70英尺深的冰下一躍而出,激起無數冰屑雪塊。薄冰給核潛艇造成的阻力遠低於想象,核潛艇在衝擊過程中不搖不動,如熱刀切黃油般輕易出冰。

但碰到厚冰層就得悠著點了——核潛艇須緩慢上浮,艇殼接觸到冰層後,壓縮空氣要將壓載水櫃裡的水一點點排出以增加浮力,直到這股力量將冰層擠裂,這一過程叫作“靜態加載”。冰層未破裂前,核潛艇每分鐘只上浮幾英寸,只有在擠裂冰層後才會大幅加快。曾隨“哈特福德”號參加地“ICEX2016”演習的攝影師亞當·格羅弗說:“從厚冰層下上浮是漫長的過程,當艇身撞上冰層時,你會覺得一點點震動,就像坐在汽車裡撞上什麼東西一樣,然後就是核潛艇從冰層中擠過發出的各種聲音,非常清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