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軍閥公孫瓚爲什麼沒能發展起來?

納蘭談史


公元199年,曾屢破胡虜,威震塞外的白馬將軍公孫瓚在敵軍兵臨城下之際,引火自焚,一代梟雄就此慘淡收場。話說公孫瓚曾憑藉自己的實力,一度成為漢末北方勢力最強的軍閥,為何沒能繼續走下去,而是落得如此結局呢?四個字概括那便是——咎由自取!

白馬將軍

白馬將軍,一個令人充滿遐想的名號!話說公孫瓚因何被稱為白馬將軍呢?不得不說,公孫瓚在漢末群雄中,確實是一個比較有能力的人。公孫瓚出身貴族,但因母親地位卑賤,仕途並不順暢,後因相貌英俊且有才能,得到涿郡太守賞識,逐步做到了中郎將,對待北方遊牧民族入侵,公孫瓚態度強硬,多次與外族交戰,因其作戰勇猛,胡人不敢南下,公孫瓚也成為了當時威震邊疆的悍將。因公孫瓚喜歡騎白馬,外出征戰身邊常有數十個善於騎射的騎士相隨左右(史稱“白馬義從”),故有“白馬將軍”之名。

睚眥必報

不過這位“白馬將軍”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好!

睚眥必報這個成語大家一定不陌生,想必許多朋友看到這個成語都會想到戰國時期的秦國國相範睢,不過我到覺得範睢是個有真性情的人,所謂“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仇必報”,恩怨分明,到不像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睚眥必報”,倒是公孫瓚這個人,那絕對是個真正的心胸狹窄,睚眥必報之人。南朝史學家范曄曾對公孫瓚作出這樣的評價:

“瓚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

可不可信呢?往下看便知。

殘殺劉虞

劉虞是誰?漢室宗親,漢光武帝劉秀的直系子孫,堪稱漢末聲望最高的漢室宗親,為什麼劉虞聲望如此之高呢?一是在其擔任幽州刺史時,不起兵戈就威服了邊關各族胡人。其二則是劉虞確實是個老好人,劉虞以簡樸著稱,為政寬仁,愛民如子,深得人心。當時的公孫瓚本是劉虞的屬下,但由於公孫瓚主管軍事,又長期活躍在幽州地區,對剛上任的這位新領導並不放在眼裡,經常是我行我素,公孫瓚因多次擊敗胡人,自恃功高,多次放縱自己的部隊掠奪百姓,而劉虞則對百姓十分仁愛。因此兩人的關係逐漸惡化。後來公孫瓚因支持袁術而與袁紹交惡,兩人為爭奪冀州而打得不可開交,而劉虞認為公孫瓚窮兵贖武,時起兵戈,對百姓的危害很大,便採取措施想要節制公孫瓚的行為,對此公孫瓚是非常憤怒,繼而變本加厲的掠奪百姓,終於將劉虞給激怒了,後劉虞親率大軍征討公孫瓚,但因手下出賣,且劉虞一介文官,缺乏征戰經驗,後被公孫瓚擊敗,而公孫瓚對這位上司也是絲毫不留情面,將劉虞全家誅殺。殺死劉虞後,公孫瓚雖得到了整個幽州,但也徹底的失去了北方人心。劉虞死後,北方百姓無不痛哭流涕,公孫瓚看似一躍成為了北方第一大軍閥,殊不知已是“黃花落葉”!

眾叛親離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興兵攻打公孫瓚。

曾有公孫瓚大將陷於袁紹陣中等待救援,而公孫瓚對此說到:“救一人,那以後眾人都會只等救兵而不肯力戰。”於是就這樣將自己的大將給“賣了”,可見此人是多麼的自私自利,所以後來與袁紹的交戰中,公孫瓚連戰連敗,手下將士走的走,降的降,眾叛親離,終落得個孤城自焚的結局。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都說袁紹、袁術一手好牌打的稀爛,其實公孫瓚也是典型一手好牌打的稀爛。他在原本與袁紹相爭佔優的情況下,慢慢作死,最終輸掉了。

公孫瓚在早期一直是北方一個很強大的勢力,多次打敗北方遊牧民族,名氣很大,實力甚至要比當時袁紹要強大的多。

也正是因為他的實力更強,他與袁紹的第一次大戰也是他率先發動的,目的是為了搶奪冀州。剛開始的時候,公孫瓚打的十分順利,畢竟實力雄厚,軍隊戰鬥力很高,還有一支名為白馬義從的特種部隊,冀州郡縣紛紛是望風歸降。

袁紹本來想求和,看著公孫瓚不給機會,只能硬著頭皮去打了,雙方在界橋大戰,史稱界橋大戰。這戰中袁紹令麴義率八百精兵為先鋒,公孫瓚由於勝仗打多了,加上欺負麴義兵少,於是膨脹了,下令讓白馬義從直接衝鋒,結果被早有準備的麴義軍後面的千張強弩齊發,白馬義從損失慘重。白馬義從都敗了,公孫瓚軍慌了,頓時間全軍混亂,袁紹軍乘機掩殺,公孫瓚大敗。

這一戰中本來公孫瓚能一鼓作氣打敗袁紹,徹底拿下冀州的,畢竟在此之前袁紹差不多是四面楚歌了。可惜由於傲慢輕敵,浪費了機會,還被傷了銳氣。

不過即便公孫瓚敗了,但實力依然不在袁紹之下,可惜公孫瓚又作死殺了劉虞。劉虞是當時漢室宗親,幽州牧,愛民如子,忠於漢室,名氣很大,也是公孫瓚上司。公孫瓚不恤百姓、窮兵贖武讓劉虞很不滿,於是他出兵討伐公孫瓚,只想節制下公孫瓚,阻止他的惡行。但由於他過於仁慈,打仗都不允許傷害百姓,導致久攻不下,被公孫瓚抓住機會給打敗了。公孫瓚趁勢拿下幽州,殺死了劉虞全家。

他雖然拿下了幽州,但由於殺了聲望極大的劉虞,他已經得罪了整個天下。他受到劉虞兒子、劉虞舊將、袁紹等多方勢力的圍剿,被打的無還手之力,逃到易京堅守不出。

其實他只要堅守撐到他們走了,仍然有機會東山再起。可惜他驕橫跋扈,疏遠他人,只顧自己,與妻妾娛樂,甚至部將被困也不去救援,致使他身邊親信全無,謀臣猛將都離開了他。到了最後,他身邊幾乎沒人了,他也深知大勢已去,引火自焚。

公孫瓚因為傲慢,錯失了打敗袁紹,拿下冀州最好時機;因為錯殺劉虞,搞的成為眾矢之的,兵敗如山倒;最後又因疏遠謀臣武將,導致身邊無人,最終於絕望之中自焚。

公孫瓚其實有很多機會,可惜他一步一步走錯,最終導致勢力消亡,發展不起來也怪他自己。


夏目歷史君


如果曹操是“悔不該殺了那華佗呀”,公孫瓚就是“悔不該殺了那劉虞呀”,因為自從殺了劉虞後,公孫瓚進退失據,最後被袁紹和劉虞的舊部一起消滅在易京。



公孫瓚早年跟隨盧植學習,和劉備是同學,後來又在郡中任職,直到調到北地抵禦鮮卑後,才將他的勇猛之氣表現出來。有一次,公孫瓚帶著數十騎巡邏,遇到幾百名鮮卑騎兵,於是公孫瓚兩邊裝上槍頭,意氣風發,大戰鮮卑騎兵,終於將之殺退,威震邊關。隨後被朝廷任命為代行都督的職務,帶領幽州三千突騎,去圍剿叛軍。但是,漁陽張純和烏丸國丘力居反叛,攻打薊中,從此,公孫瓚和丘力居等胡人互攻了好幾年。可見,公孫瓚作戰勇猛,手下的騎兵戰鬥力也不俗。但是,丘力居等的騎兵畢竟善於機動多變,突擊青幽冀徐四州,公孫瓚卻不能阻止。所以,公孫瓚除了善於帶兵,作戰勇猛外,缺少謀略,所以不能行之有效的對胡人騎兵的防禦。

(劉虞)

而日後被公孫瓚所殺害的劉虞,就是此時到達幽州的。劉虞是東漢所有的宗室中,屬於漢光武帝直系當中的一個,另外兩個分別是陳王劉寵(被袁術派人刺殺),一個是日後的曹魏謀臣劉曄。除了正宗的宗室宗親身份外,劉虞的聲望也很高,特別是之前擔任幽州刺史時,能威服邊關的各族胡人。所以,朝廷再度派劉虞來幽州叛,就是希望不用動干戈,而平叛亂。這一步,顯然是起效果了,丘力居等人十分高興,立刻退兵並派使者來向劉虞報告,張純後來也被門客殺害。不過,這讓守邊無方的公孫瓚十分嫉妒,也為公孫瓚和劉虞這位頂頭上司不和埋下了種子。




後來,公孫瓚加入和支持袁術的陣營,和袁紹產生了摩擦,並打出為弟弟報仇的口號,進攻袁紹。但是,公孫瓚擊破了青州黃巾軍後,更是驕傲自滿,所以驕兵必敗,公孫瓚敗在了袁紹的部將鞠義的手上。雖然打敗了,但是公孫瓚的實力還在,讓他眾叛親離的,就是殺害劉虞的事件。前文說了,劉虞無論是在東漢內部還是邊關羌胡的威望很高,公孫瓚雖然是假手使者殺的,但是明眼人都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所以,劉虞的兒子劉和,還有擁護者,立刻招募了羌胡萬人左右的兵馬,再加上袁紹大軍的夾擊,公孫瓚最後在易京兵敗而亡。




所以,公孫瓚和劉虞的恩怨,是造成公孫瓚發展不起來的重要原因。首先,公孫瓚是站錯了隊。他在袁紹和袁術爭霸中,選擇了袁術,結果袁術稱帝,失去了天下人的心。而劉虞和袁紹的關係親密,袁紹甚至一度要擁護劉虞為帝,不過因為袁術不同意,劉虞也拒絕了作罷。第二,公孫瓚沒有政治頭腦,劉虞在幽州有聲望,有資歷,雖然軍事是比不上公孫瓚,但是劉虞代表的是政治,公孫瓚不會利用反而鬧矛盾,不利發展。第三,公孫瓚攻破了劉虞,又假借使者之手,殺了劉虞,更是失去人心。別忘了劉虞不但是宗室,職務上還是頂頭上司,那就怪不得趙雲也離開公孫瓚的陣營了。第四,公孫瓚陣營勇猛有餘,謀略不足,更是缺乏一個好的謀士。


大飛熊ヽ騎士


公孫瓚當初能發跡,是因為親近士族,後來敗了,是因為跟士族鬧掰了。

在東漢末年的社會里面,士族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親近士族的人才有可能獲勝,袁紹就是親士族的,曹操雖然不及袁紹但總體上還是親士族的,公孫瓚一開始也是親士族的,首先他陪同太守流放日南,符合儒學價值觀,其次他是士族名儒盧植的學生,等於是向士族靠攏,因為這兩者給他帶來的好名聲,他在幽州豪族中脫穎而出,加上自己本身的戰鬥技能,公孫瓚很快就得到升遷,成為幽州一霸,一度把手伸進冀州、青州、徐州、幷州。

但割據幽州之後,公孫瓚殺害了深受愛戴的宗室士族劉虞,導致後方不穩,與袁紹的作戰每況愈下,只能退回幽州。他因此對士族產生了憤恨心裡,有意不予使用,而使用一些寒門,當然也就得不到士族的助力,最後就一潰千里,全家燒死在易京樓上了。


文史宴


作為比方最強的諸侯,最終因個人原因,高開低走,身死家滅。

正所謂“驕兵必敗”,很多雄主均難逃這樣的命運,袁紹、曹操、劉備、公孫瓚。

公孫瓚的實力起初並不弱,最巔峰時期,勢力遍及幽、並、青、冀四州,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諸侯,更有強悍的白馬義從。

原本能一統北方的他,最終高開低走,被袁紹擊敗。

界橋之戰中,由於他的自負,白馬義從全軍覆滅。

後來公孫瓚與袁紹之間相互攻伐,互有勝負,但由於公孫瓚倒行逆施,能人志士皆離他而去。

易京之戰,公孫瓚只守不攻,妄想憑藉易京要塞的堅固,數十萬噸的糧草,堅守此處待天下大變。沒想到,袁紹最終攻破易京,公孫瓚身死家滅。

袁紹擊敗公孫瓚後,坐擁冀、青、並、幽,實力大增,成為北方最大的諸侯,開始南下,最終難逃“驕兵必敗”的運命,官渡之戰被曹操擊敗。


五味社


歷史是一個大舞臺,尤其是亂世。自東漢末年董卓作亂到三家歸晉這短短的幾十年,歷史為我們呈現了一場精彩的一個片段,當然,這很大一部分得歸功於《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後來的鼓書藝人更是剪取其中的片段,添油加醋,反覆演講,使得三國故事家喻戶曉。如果讓廣大人民群眾去讀含混晦澀的歷史文獻《三國志》,估計千百年來感興趣的人不會超過1000個。


歷史這個編劇從來不會讓一個人唱獨角戲,否則沒法演下去。三國這幾十年,湧現出來了大大小小上百個軍閥勢力,他們有的曇花一現(代表人物:公孫瓚),有的苟延殘喘(代表人物:袁術),走到最後的,也就是孫、劉、曹三家,當然,同時期,還是有極個別割據勢力存在的。(下圖的公孫瓚好醜啊,人家在歷史上可是美男子之一)

公孫瓚就是這個歷史時期中出現的,可謂是曇花一現,屬於電視劇中活了2-3集的龍套角色。黃巾起義之前,公孫瓚年輕氣盛,在幽州地區,與北方胡人有戰鬥經歷,屬於地方豪強之一,當然,他的戰鬥力也是很不錯的,有自己的騎兵部隊,打得北方少數民族鬼哭狼嚎。黃巾起義的時候,作為貴族階級的公孫瓚,自然不能夠放過這個立功的機會。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青州黃巾軍攻打渤海(今河北南皮東北),有眾三十萬,欲與黑山軍會合,公孫瓚率步騎兩萬人在東光南大破青州黃巾,斬首三萬餘。青州黃巾軍棄輜重,奔走渡河。公孫瓚等他們過到一半時出擊,再次大敗黃巾軍,死者數萬,俘虜七萬餘人,車甲財物無數,於是公孫瓚威名大震。(摘抄自百度:公孫瓚)


後來與另一個軍閥大鱷袁紹為敵,他的白馬騎兵(白馬義從)一度重創袁紹,可是袁紹年輕的時候也是人傑之一,重用麴義,用八百人誘餌,陣中埋伏弓弩手作為奇兵,就輕鬆打敗了公孫瓚的騎兵,然手雙方陷入拉鋸戰。公孫瓚的貴族身份致使其根本沒有什麼戰略眼光,畫地為牢,不體恤下情,將士逐漸對他喪失了信心,導致最後兵敗自焚,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三國志》描述公孫瓚長相俊美,生活奢靡,大致戰亂年代,長得好看,就可以拉大旗作虎皮?這就是個歷史龍套,這樣的人,在天下大亂的初期,多如牛毛,佔領一塊地皮,蠻橫三五年罷了,經過時間的歷練,他們都會被淘汰。其實他們與強盜沒什麼區別,只不過他們頭上頂著朝廷的官帽而已。實際上,他們早就不聽朝廷調遣,佔山為王,卻沒有雄心壯志,也沒有一統天下的目標;而且,貴族階級的小心臟是脆弱的,其實在於袁紹的爭鬥中,戰鬥上他並不是一無是處,但是經不起挫折。不像曹孟德,劉玄德,這樣的中低層人士,那個心裡強大到駭人聽聞的地步。


總之,公孫瓚,是過客,是給別人做失敗榜樣的。


諸葛村姑


被袁紹打了之後,再沒有發展壯大。


京川6


為什麼沒能起來呢?一句話:心有多寛,戰馬才會奔馳多遠!


13550376468


在中國歷史中,凡是取得成功的人都會倆個字,“捨得”。


常想一二201192633


很簡單,被袁紹打了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