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長江的生與死(杜課697期)

範長江的生與死

範長江的生與死(杜課697期)

今天,是新聞人範長江的忌日。

範長江本名範希天,1909年出生於四川省內江市田家鄉趙家壩。他後來取筆名“長江”,看重的是長江水滔滔不絕、奔騰不息的大氣和壯闊。

範長江的生與死(杜課697期)

中學時,範長江就組織了“進步青年談話會”,傳閱進步書報、製作宣傳標語,支持北伐戰爭。那時範長江的活動受到保守的家庭長輩的粗暴干涉,死氣沉沉的環境,讓年輕的他有了離開家鄉、尋找真理的想法。

1928年秋,範長江考入中央政治學校。該校原名中央黨務學校,是國民黨政府培養行政幹部的大學,蔣介石兼任校長。當時範長江選學了鄉村行政系,打算“將來在窮鄉僻野中建立一個理想的世界”

在這裡,範長江加入了國民黨。但是,“九一八”事變改變了他的夢想。他清醒地認識到,抗日救國是出路,而國民黨培養所謂人才的地方,並非他的歸宿。

於是,範長江換掉學校的制服,秘密離開了南京。

在留給學校當局的信中,範長江公開闡明瞭自己的觀點:“合理的教育應當是啟發青年的思想,使他們能對宇宙和人生的法則有正確的把握,然後配合著各時代的環境,培養他們服務於人類、國家的能力。”

在離開學校的同時,範長江宣佈自己脫離國民黨。

範長江的生與死(杜課697期)

1932年初,範長江來到北平,在黎錦熙主持的國語大辭典編纂處謀得一份剪貼資料的工作。同年秋天,經過自己的努力及友人之助,他進入了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

在北大期間,範長江廣泛涉獵哲學、政治、經濟、英語等書籍,以豐富自己,並時刻關注抗日形勢的發展。他經常苦思冥想:如何用正確的哲學思想來為現實服務?

一次上課時,他向教授提出了兩個問題:一是全國人民要求抗日而政府不抗日,怎麼辦?二是一個人肚子餓了,自己又沒錢,鋪子裡卻堆滿食物,能不能拿來吃?

回答是:這不是哲學的事,哲學主要是為了弄明白各學派的情況,不是解決實際問題的。

教授的答案再次讓範長江對大學教育失去信心,他決定走出書齋,投入到現實的抗戰中去。

範長江的生與死(杜課697期)

1935年5月,26歲的範長江從北平趕到天津,找到當時中國報業“三傑”之一的《大公報》總經理胡政之,開門見山地表達了自己的願望:“我要去考察西北,瞭解紅軍。”

範長江從一個記者的政治敏感出發,意識到:中日一旦開戰,沿海一帶必不可久守,抗戰的大後方肯定在西北、西南一帶,因此,對這些地方進行考察和研究,很有必要。

他從上海出發沿長江西上,在四川做短暫停留後,經四川江油、平武、松潘,甘肅西固、岷縣等地,兩個月後到達蘭州。在蘭州稍事休整後,他又向西深入到敦煌、玉門、西寧,向北進入臨河、五原、包頭等地進行採訪。

範長江的這次西部之行,歷時10個月,行程6000餘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沿途寫下了大量的旅行通訊,真實地記錄了中國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對少數民族地區有關宗教、民族關係等問題也作了深刻的表述。

更為可貴的是,範長江的旅行通訊中記載了紅軍長征的真實情況,

他第一次以寫實的筆法公開、客觀地報道了紅軍長征的蹤跡,字裡行間傾注了他對紅軍的同情,甚至不無敬意。

範長江的生與死(杜課697期)

1938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在不到20天的時間裡,周恩來連續給範長江寫了三封信。

當時,周恩來為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軍委副主席,中共中央長江局副書記,中共中央代表團成員,又因處於國共合作抗戰時期,他還兼任國名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而範長江則是《大公報》特派戰地記者。

範長江的生與死(杜課697期)

第一封信:向諸位記者致敬


1938年,到第五戰區採訪的“青記”成員達四五十人,加上其他中外記者達到一百餘人,他們白天深入硝煙瀰漫的戰壕、軍營採訪參戰展示,晚上坐在稻草打的地鋪上挑燈夜戰,撰寫戰地報道。

範長江及時、準確地報道了臺兒莊戰役和徐州突圍的全過程,向報社發回了大量的新聞專電。為隱蔽行軍、不被敵人發現,他們不準吸菸、打手電和講話。在茫茫黑夜中行走,範長江曾兩次和部隊失去聯繫,有幾次下山時,還摔在了山下。

第二封信:屆時靜聆高論


1938年5月27日,在《新華日報》招待會上,經歷了生死考驗的記者們劫後重逢,大家感慨很多。除了敘述在徐州突圍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險象,他們大多談的是前線將士浴血奮戰和民眾踴躍支前的英勇事蹟,還議論了國民黨軍政部門存在的不利於抗戰的一些問題。

周恩來得知這些情況後,認為應該藉此機會進一步推動國民黨當局改進抗戰工作,他先約了範長江談話。範長江把在前線見到的情況,如實地向周恩來作了彙報。

周恩來聽後,說道:“你們深入前線,看到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這是記者應盡的職責,這樣很好。有的問題應該在報上大聲疾呼,有的情況應該向有關方面據實反映,要有所區別,以抗戰全局為重。

你們談的戰地民眾動員工作問題、軍民關係問題和軍隊政治工作問題等都很重要,但是你們單單講給我聽還不夠,我將為你們安排同政治部部長陳誠、副部長黃琪翔談談,讓他們也知道前線情況。”

第三封信:當定期候敘也

1938年6月9日,軍委會政治部部長陳誠約集戰地記者舉行聚餐會,副部長周恩來和黃琪翔也一同參加。會上,各報記者就戰地情況一一發言。6月11日,周恩來又給範長江寫了第三封信,將有關情況及時通報給範長江和各位記者。

範長江的生與死(杜課697期)

從確山縣城往西20公里到瓦崗鄉,再從瓦崗鄉向南8公里,來到一個丘陵環抱、兩河相交的小村莊——蘆莊,這就是當年範長江勞動改造及投井自盡的地方,也就是那個動亂的歲月“五七幹校”所在地。

1969年3月,被定性為“反革命”、已遭到長期關押的範長江,隨首批500名勞動改造和接受鍛鍊、批判的人員來到這裡。當時,確山縣城到蘆莊村還沒有公路。

範長江干的是搬磚頭或挑運泥灰這些較重的體力活。在建設五七幹校食堂時,他負責為北屋山頭送磚。在兩米多高的建築架上,範長江由於動作稍慢了一點兒,被監管人員一腳踹到地上。年近六旬的範長江一聲沒吭,趔趄著從地上爬起來,蹣跚著攀上兩米多高的建築架,繼續搬送磚頭。

每天晚上,五七幹校都要組織政治學習和“鬥私批修”,範長江也就成了活教材。他站在那裡,其他人圍坐在四周。那時要求每個人都要發言,發表對“反革命”的仇恨、對“最高指示”的忠誠。每個人在發言的時候,都少不了對範長江吐以唾液或拳打腳踢。

長期被限制自由、沉重的思想包袱,最終導致範長江難耐巨大的壓力,投井自殺。蘆莊五七幹校大門前不到100米處,是範長江經常勞動的菜地,菜地旁邊有一口深7米、直徑為1.4米的水井。


1970年10月23日,早晨起來,五七幹校的監管人員突然發現範長江不見了,忙和負責監管他的人一起查找。他們在菜地邊的那口井裡發現了範長江的屍體,當時已經浮在水面上了,他穿的還是那身單薄的中山裝。

範長江的生與死(杜課697期)

[1] 百度百科.範長江[EB/OL].

[2]大溫華報.中國著名記者範長江自殺之謎[EB/OL].

[3]鄭學富.周恩來給範長江的三封信[EB/OL].

範長江的生與死(杜課697期)

- E N D -

作者:杜駿飛,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杜課”(ID:Dknju20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