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三种职业状态,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一位老人遇到了麻烦:每天都有一些顽皮的孩子聚集在他家附近,向他的房子扔石头。老人想了很多办法来阻止他们,叫警察、打电话给孩子们的父母、大喊大叫地威胁他们,但都不奏效。相反,孩子们似乎更加起劲,扔石头扔得更欢了。

经过思考,老人将孩子们召集到一起,对他们说:“我现在慢慢地喜欢你们向我的房子扔石头了,为此我愿意向你们付钱,每人每天一块钱作为回报。”尽管这个承诺在孩子们看起来很离奇,但他们仍然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协议。于是,孩子们每天都在约定的时间里来向老人的房子扔石头,老人也如约付给他们每人每天一块钱。

这样过了几天,老人又把孩子召集起来,对他们说:“很抱歉,最近我挣钱出现了一些困难,我无法每天付给你们一块钱了,每人每天付给你们五毛钱怎么样?”孩子们当然很不乐意,但他们嘀咕了一阵子后还是接受了老人的条件。又过了几天,老人再次对孩子们说:“最近我的挣钱状况实在糟极了。我连付给你们五毛钱也无法办得到,但我还是愿意付给你们每人每天一毛钱,你们看怎么样?”孩子们交换了一下眼神,其中一个打破了沉默:“别想得太美了,谁会愿意只为了一毛钱干这种苦差使?”就这样,孩子们再也不来扔石头了。

这个故事大多用来说明这样的一个道理:当孩子感觉到学习是为了别人,无论是满足家长还是老师的要求时,学习的动力就会降低;当孩子的学习能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能收获美感和满足感,不用别人催促和监督,这种学习才是最有效的。

教师的三种职业状态,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其实,这个故事同样适合于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剖析和解读:一开始,教师教学也许是出于内在动力的驱使,或许只是感到把知识传授给孩子是件很神圣、很好玩的事情。可是,当管理者像那位老人一样拿出一些像钱一样可以诱惑人的东西给教师之后,教师教学的原因或者说动机就发生变化了。他们所做的事情不再是源于兴趣,而是从内心的渴望转变为外来利益的刺激。当外来的刺激被满足或永远无法满足时,教学行为也就失去了激励因素,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很显然,利用物质刺激是最简单、暂时见效最快的方法,这也正是为什么大多数教育管理者采取这种办法的原因。而优秀的管理者则应该看到,引导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存在感、满足感和神圣感,虽然艰难而漫长,甚至会出现暂时失效、后退、失败的现象,但从教师成长和教育发展的长远意义上来说,不仅值得,而且必须。

所以,作为教育管理者,应该想方设法激励、保持教师最原本、最清澈的那份教育动机——为了教育而教育,而不是通过一再提高外来的刺激力度来达到激发斗志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不同社会状态下人的自由程度的不同把人的经历划分为生存、享受、发展三个层次,根据这一学说,我们可以将教师的职业生存状态分为生存型、享受型和发展型三种。

“生存型”的教师,是把教师这一职业当做养家糊口的手段,即所谓的“为稻粱谋”。从事这一职业很多甚至是出于无奈,这种无奈带来的是困惑和痛苦。在“生存型”老师身上,我们能感觉到的是对职业的厌恶和疏远,职业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享受型”教师的从业动机根源于自身的天赋兴趣,在他们看来,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本身就是一种兴趣和享受,且这种享受是一种超越功利和物质层面的精神活动。换句话说,这种老师是“爱”当老师的。“享受型”教师的工作过程本身就能够体验其幸福感和成就感,这种在劳作中享受的心态和动机轻而易举地实现了过程与结果的统一、爱好与职业的统一,于是职业本身就是“生活”。

“发展型”教师除了具备享受型教师的某些超功利、超物质的特质以外,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其从业动机和从业目标都是从社会责任和个人自律来定位的,因而这种类型的教师的人格基本上都是完善的,尽管其来自于工作过程的精神享受未必达到前一种教师所体验到的程度,甚至在某些方面让自己的爱好屈从于工作的需要,但是由于他们能够将自身的成长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能够用更高层次的价值观来关照自身从业的社会意义,因而他对提升自我的迫切愿望和对教育科研的创造性智慧是超越于职业本身的。

在教育生活中,教师的这三种状态,其实是一个并不固定的状态,这三种状态的界线也并不是非常的清晰,甚至经常处于一种交叉的模糊状态,这是由人的需求多样化和外界事物的不断变化决定的。

随着教师职业生涯的不断发展,这三种状态会呈现出一种泾渭分明的阶梯化态势,这也是人的自身社会化不断完善和人的需要层次不断更新的结果。一个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如果能够尽可能地缩短第一阶段的“修行”,更快地修成第二和第三阶段的“正果”,那就意味着他的职业生涯以及他的整个人生无论对于自身还是他人和社会都是成功的。

事实上,这样的教师并不多见。由此可见,检验一个教师职业成功的理想化标准应该是不但把自己的生命融进职业中,并从职业中得到快乐和发展,而且真正造福于他人和社会。

教师的三种职业状态,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像“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教师都能从职业中获得深刻的愉悦感受和强烈的精神震撼。拥有这样的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幸福,也是社会的幸福。因为“发展型”教师具有“超功利”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教师职业以从外在转向内在,即不是以外部世俗的功利事物而是以内在的情感体验为媒介;第二,教师职业从现实转向理想,即不是以当下的现实活动而是以超越的理想追求为目标;第三,教师职业从被动转向主动,即不是以强制的约束而是以自觉的发展为动力。

由此可见,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当作幸福的活动。那么,作为好的教育管理者,就应该创造条件,激发教师成为“发展型”教师的欲望,让教师在教育教学生活中,有获得感和幸福感,体验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职业幸福。高尚、崇高只是一种来自外在的评价,而幸福是行为主体的内在体验,只有与人的内在情感体验相联系的活动才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永恒的活力。

虽然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活动的奉献性,但只有把工作当成幸福的人才不会从奉献中感到有什么损失,甚至不会意识到自己是在奉献,他只从工作中感到生命的充实和生活的乐趣。因此,只有感受到职业尊严,体验到职业幸福的教师,才会去辛勤耕耘,积极奉献,也才会获得真正的职业发展。而如何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欲望,创设适合教师发展的土壤,则是作为教育管理者,应该不断探索的经典话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