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战争猛烈到关乎大明王朝最后的存亡

宁远大捷是明清战争的一部分,是天启六年正月(1626年)明朝和后金之间进行的一场战役,明军取得胜利,后金军战败,这也是首次明军打败后金军。在宁远之战中,明军在主战场—宁远城获胜,而在分战场—觉华岛失利,但总的说来胜利是主要的,所以明朝称这场胜仗为“宁远大捷”。这次讲的主要是主战场的宁远战场。

这场战争猛烈到关乎大明王朝最后的存亡城防之战

1626年正月二十二日

战争犹如风雨欲来之势般的笼罩在宁远城。经历了长时间的准备工作后,袁崇焕守城部署就绪完毕。他与几个幕僚至鼓楼,同朝鲜使臣翻译韩瑗等谈古论今,镇静如常。他先令兵民“偃旗息鼓待之,城中若无人”,静待后金兵近城池。

二十三日

八旗军穿过宁远城东五里处的首山与螺峰山之间隘口,兵薄宁远城郊。努尔哈赤命离城五里,横截山海大路,安营布阵,并在城北扎设统帅大营。努尔哈赤在发起攻城之前,释放被虏汉人回宁远城,传汗旨,劝投降;但遭到袁崇焕的严辞拒绝。《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载:

放捉获汉人,入宁远往告:“吾以二十万兵攻此城,破之必矣!尔众官若降,即封以高爵。”宁远道袁崇焕答曰:“汗何故遽加兵耶?宁、锦二城,乃汗所弃之地,吾恢复之,义当死守,岂有降理!乃谓来兵二十万,虚也,吾已知十三万,岂其以尔为寡乎!”


这场战争猛烈到关乎大明王朝最后的存亡

袁崇焕

袁崇焕断然拒绝努尔哈赤诱降之后,命家人罗立等向城北后金军大营,施放西洋大炮,“遂一炮歼虏数百”。后金军不敢留此驻营,将大营移到城西。努尔哈赤见袁崇焕既拒不投降,又发炮轰击大营,命准备战具,次日再攻城。

后金兵推楯车,运钩梯,步骑蜂拥进攻,万矢齐射城上。在城堞上,箭镞如雨注,悬牌似猬皮。明军凭坚城护卫,既不怕城下骑兵猛冲,又能够躲避箭矢射击。后金集中兵力,攻打城西南角。左辅领兵坚守,祖大寿率军应援。明军用矢石、铁铳和西洋大炮下击。后金兵死伤累累,又移攻南城。后金军在城门角两台间火力薄弱处凿城。守城军“则门角两台,攒对横击”。明军以城护炮,以炮卫城。都司佥书彭簪古指挥东、北二面大炮,罗立指挥西、南二面大炮,“从城上击,周而不停,每炮所中,糜烂可数里”。

这场战争猛烈到关乎大明王朝最后的存亡

后金兵顶着炮火,用楯车撞城;冒着严寒,用大斧凿城。明军发矢镞,掷礌石,飞火球,投药罐;后金兵前仆后继,冒死不退,前锋挖凿冻土城,凿开高二丈余的大洞三四处,宁远城受到严重威胁。袁崇焕在严重危急关头,身先士卒,不幸负伤,“自裂战袍,裹左伤处,战益力;将卒愧,厉奋争先,相翼蔽城”。在城危之时,袁崇焕命官兵用芦花、棉被装裹火药,号“万人敌”;又以“缚柴烧油,并搀火药,用铁绳系下烧之”;并选50名健丁缒下,用棉花火药等物烧杀挖城墙的后金兵勇士——“火星所及,无不糜烂”。据明方塘报记载:“贼遂凿城高二丈余者三四处,于是火毬(qiú)、火把争乱发下,更以铁索垂火烧之,牌始焚,穴城之人始毙,贼稍却。而金通判手放大炮,竟以此殒。城下贼尸堆积。”这一天,后金军攻城,自清晨至深夜,尸积城下,几乎陷城。

二十五日

后金兵再倾力攻城。城上施放炮火,“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后金兵惧怕利炮,畏葸(xǐ)不前,“其酋长持刀驱兵,仅至城下而返”。后金兵士一面抢走城下尸体,运到城西门外砖窑焚化;一面继续攻城。但攻不能克,乃下令收兵。后金军两日攻城,共折游击二员、备御二员、兵五百,攻具焚弃,丧失殆尽。努尔哈赤被迫停止攻城,退到西南侧离城五里的龙宫寺扎营。


这场战争猛烈到关乎大明王朝最后的存亡

努尔哈赤

二十六日

后金兵继续围城,明兵不断发射西洋大炮轰击。努尔哈赤无计可施,便改变进攻策略,命武讷格率军履冰渡海,进攻明军储存粮料基地——觉华岛(便是分战场)。

袁崇焕刚击退后金军进攻,派景松和马有功,将他们从城上系下,疾驰山海关,报告经略高第战况。高第派人急驰奏报朝廷:“奴贼攻宁远,炮毙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众贼抬去,放声大哭。分兵一枝,攻觉华岛,焚掠粮货。”


宁远之役,后金某重要人物为明炮弹击伤。各书记载略异,现征引如下:

明天启年间购自澳门、葡萄牙制造的红夷大炮。

明蓟辽经略高第奏报:“奴贼攻宁远,炮毙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众贼抬去。”

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记载:“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

宁远之役,就总体而言,就战术而论,历史的结论是:努尔哈赤兵败宁远。明朝与后金的宁远之战,以明朝的胜利和后金的失败而结束。明朝由“宁远被围,举国汹汹”,到闻报宁远捷音,京师士庶,空巷相庆。宁远大捷是明朝从抚顺失陷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是自“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的一个大胜仗;也是“遏十余万之强虏,振八九年之积颓”的一个大胜仗。
这场战争猛烈到关乎大明王朝最后的存亡

袁崇焕雕像

明天启帝旨称:“此七八年来所绝无,深足为封疆吐气!”因之,宁远与宁远大捷,对于明朝有着特殊的地位与意义:宁远,为山海之藩篱,关京师之安危,系天下之存亡。与明相反,努尔哈赤原议师略宁远城,夺取山海关,不料败在袁崇焕手下。时袁崇焕43岁,初历战阵;努尔哈赤已68岁,久戎沙场。努尔哈赤在宁远遭到用兵44年来最严重的惨败。宁远之战明军获得大捷,兵部尚书王永光向皇帝盛赞袁崇焕的功绩言:

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盖缘道臣袁崇焕平日之恩威有以慑之维之也!不然,何宁远独无夺门之叛民、内应之奸细乎?本官智勇兼全,宜优其职级,一切关外事权,悉以委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