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車的穩定性,耐用性,爲什麼德系車做不到?

小強車訊


這句話放在家用車層面還算是能站住腳,家用車方面日系總體比德系穩定、耐用。日系車在國內大興源自其造車理念很適合國人的胃口,耐用、經濟、穩定,而汽車在國內雖然普及度越來越高但仍屬於高消費品,而以上這三個原因就足以讓國人趨之若鶩了。



不是做不到,而是側重點不同

日系車穩定、耐用也算是積累下的口碑,但說德系做不到也有些言過其實了。在自吸領域日系確實是強項,但是德系也不比日系差到哪裡去,自吸技術上德系的應用不比日系少。德系黑點主要在二代渦輪增壓機上,但也只能說是閹割的二代機在國內水土不服,因為二代機本來沒成熟又被國內閹割,出問題意料之中。自吸領域看看捷達、桑塔納、高爾夫,速騰,polo整體表現的都不錯,穩定性和耐用性也不錯。



德系激進,喜歡用市場試錯

德系喜歡把新技術或者新發現直接應用到家用車層面,出錯了再修改。日系在家用車層面則很保守,用的都是成熟(老)的技術,說老並非老舊技術,而是指比較穩定技術,雖然很穩定但是性能和新技術的應用上也比較保守。畢竟家用車覆蓋面最廣,市場反應也最及時,久而久之日系車就留下了耐用的口碑。然而所有車企一旦把新技術直接應用到家用車層面,都不敢保證能比德繫好到哪去。本田、豐田、通用不就是個例子。


理念不同

家用車層面日系普遍走的是耐用、經濟、省油的路線,對三大件的調教很多都只是小打小鬧。再加上日系精工技術本來就強,本著只要不出問題其它都好說的原則,自然造出來的車問題就少。單單一個CVT變速箱就能規避多少問題隱患?6AT的愛信又比雙離合穩定多少?日系穩定但也是有穩定的前提,顧此失彼罷了。只是日系的理念剛好符合國人用車習慣,那國人就認為是好車,但是它缺少德系車的質感、技術應用和性能。


一句話,日系車不是都穩定,德系車也不是都不穩定,走路線不同,受眾不同。

汽車知識純乾貨,車價透明不忽悠,關注方向盤不迷路。

旋轉的方向盤


穩定性,耐用性相對而言的!我舉個例子,我們公司做日本機械零件,當時有一批攻絲時候底孔做大了!和日本客戶商量將螺紋尺寸變大,但是不影響使用和裝配,零件更加牢固!但是日本人死活不同意,他們解釋是以後維修必須做同樣孔和螺絲,不僅浪費材料,而且後期使用費用增加!日本汽車設計和製造時候每個零件,壽命,以及能承受多大撞擊力和屈服強度(使鋼板產生彎曲變形需要多大力),算的死死的,剛好夠用就可以了。如果你是個老司機你會發現中國快二十年車齡還在馬路上跑的有富康,塞納,捷達,桑塔納,polo 206,307,經典世嘉,愛麗舍,這些車型。日系車真的不是很多!我開了十幾年車,看到的沒多少!


完顏寡夫


首先我不是德粉也不是日本粉。我想我回答這個問題應該會很公正, 德系車也沒有比日系車差哪去。

1,日系車通常使用技術保守,都是使用比較成熟的技術,就拿發動機來說,日系車是最後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開始使用渦輪增壓,甚至一度吵吵著不用渦輪增壓,而德系車是最早使用,這樣就導致的德系車的發動機故障率要高一些,而日系車的故障率就會低一些。
2,也就是說設計理念不同,德系車追求性能和品質。而日系車追求的是經濟。話說回來日系車使用渦輪增壓不也出現問題了嗎?機油門事件。你看現在,雙離合的推廣,就是大眾最早應用的,然後自主車型全面採用,但日系車現在很少使用。


3,德系車從底盤精密度和行駛品質來講的話說,甩日系車一條大街吧!所以說,所以說不能說誰的耐用性更好,其實德系車的耐用性也不差,不見得比日系車差。幾款經典車型對比的話,只能說日系車更加經濟。而德系車更加註重品質和性能。


侃車自主派


先說一下日系車的特點:

  • 1、自然吸氣發動機領域,特別是對於小排量自吸發動機來說,日系發動機的穩定性和耐用性的確是非常好。實際上德系之所以不遺餘力的使用渦輪增壓發動機完全是因為德系車在小排量自吸領域幹不過日系,而面對歐盟日益嚴苛的排放規則,不得已才發展的。但是在渦輪增壓發動機領域,由於德系經過多年發展,得到了大量的第一手實驗數據,這方面日系車還需要完善。

  • 2、日系車的變速箱主要是6AT和CVT,對於6AT來說,雖然現在檔位數量有些落後,但是匹配好的話,穩定性、平順性還是非常好的,愛信的6AT是出了名的耐壓,成熟。而對於CVT來說,其零件數量比較少,因此,故障率方面自然是比較低的。

  • 3、日本人的嚴謹使其在發動機新技術應用方面不是很主動,這裡需要特別解釋一下,日本對於汽車技術的研發實際上是有很多超前意識的,研發從不落後,但應用從不超前,既然自然吸氣夠用,何必用渦輪增壓?既然CVT夠用,為什麼要用AT?既然AT夠用,為什麼非得用雙離合?實際上這是日本車的常態,永遠不會把最先進的技術率先投放市場,榨乾現有技術的最後一滴利潤。

下面再說說德系:

  • 1、相對於自然吸氣來說,早期的渦輪增壓的高溫實在是難以克服,導致渦輪增壓器十分脆弱,一般10萬公里時就需要更換,但是目前渦輪增壓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浮動軸承技術使得渦輪增壓器的壽命已經可以做到和發動機同壽命,但是相對而言,渦輪增壓器的高溫仍然存在,在保養和使用過程中也需要額外的細心。

  • 2、德系車型的發動機溫度控制比日系要高一些,日系的水溫一般控制在90℃,德系車型水溫一般控制在105℃,之所以這樣做的目的是因為溫差越大,散熱效率越好。但是這樣做的後果就是由於發動機溫度相對較高,油封的密封等的耐久度就會受到影響。

  • 3、德國人對於新技術的應用是相對比較積極的,善於利用“市場作為評測手段”,無論是渦輪增壓、雙離合這些技術的成熟都是與市場的測試分不開的,特別是中國市場為德系技術的成熟,發揮了卓越的作用。


實際上,國人很喜歡用“年”來評測汽車的耐久性,比如,你這個車幾年了,你這個車跑這麼多年還沒有大修?但是,準確、客觀的評測應該是以公里數位依據,跑了3年,公里數不足5萬,和跑了3年公里數10多萬的,其發動機狀態和耐久度自然是不一樣的。

我是眾口說車,對於日系和德系你怎麼看?歡迎留言、私信。


眾口說車


顯然德系車造不出耐用,穩定性高的汽車這個說法是靠不住的,為什麼呢?我說過一個觀點,是以豐田為首的日系大多數遵循“不求無功,但求無過”的這麼一個思想,就是注重穩定的技術的再延續,並不想德系車那麼的激進而已。

德系車在更早的時候,生產的捷達,桑塔納這些車型也是和花冠一樣經久耐用的,但是後來大眾集團在國內的快速發展,欲佔領更多的市場,開發了更多的技術,比如褒貶不一的雙離合技術,雙離合技術在節能和換擋效率方面確實是要好於傳統的AT變速箱的,執著於這個技術也是嘗試新的改變。

上面的雙離合只是其中的一個類子,包括寶馬的漏油和奧迪的燒機油等等問題,都是在壓榨動力的基礎上出現的問題,前段時間的CRV的1.5T發動機為什麼出現機油增多,發動機的不穩定,也就是因為近幾年日系也在技術的革新,既追求地球夢的發動機高科技,又想節油環保,在革新的路上出現不成熟,乃至問題是肯定的。

日系車拿豐田來說,企業文化就是“精益生產”的企業文化,目前國內的很多企業也在學習這個,為什麼呢?因為就是實現的利潤的最大化,也可以理解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工作模式,追求模式化流程化,這樣可以用穩定的技術生產出來更穩定的產品,獲取更多的利潤。

拿CVT變速箱來說,日系車的自動變速箱絕大多數都是CVT變速箱,只有扭矩不能承受的情況下,才是AT的愛信變速箱,手動的變速箱更不用說了。

所以德系車並不是造不出穩定可靠的汽車,日系車的質量也確實不錯,只是造車的理念不同罷了,您認為呢?


66號車坊


說到日系車和德系車,客觀講,日系車整體在穩定性和耐用性方面就是要好於德系車!問問身邊開奔馳寶馬的,開幾年幾萬公里下來,各種毛病那是少不了,十分鬧心!而雷克薩斯這些車型,就是開10萬公里以上,也很少有出問題的。這是為什麼呢?

說到底,還是造車理念的差別。日系廠家更加“保守”,他們更願意用成熟的技術,所謂成熟的技術就是經過時間驗證的。他們不輕易去追求新技術,所以在很多人看來日系車整體上沒有亮點。

而德系車卻喜歡以技術為賣點,先進的技術是德系車殺手鐧!但恰好這些新技術沒有經過驗證,所以很容易出問題,可靠性當然沒那麼好了。


阿川說車


德國人能做到,只是沒在中國做而已。

中國市場的德國車和美國市場的德國車質量穩定性是不一樣的。

中國市場的日本車和美國市場的日本車質量穩定性也是不一樣的。

來個不恰當的打分,實際表現有差異,但多少是這麼個意思。

美國市場給德國車打85分,日本車也打85分。

中國市場給日本車打75分,德國車也就65。

再說技術

論創新,德國人一貫是主動的,單純的追求新技術,有了技術就用上,渦輪增壓,雙離合,問題在於有些技術並不是很成熟,直接用就會出現很多問題,渦輪增壓積碳,雙離合頓錯,但是德國佬一貫的嚴謹會逐步完善並解決,然後發現解決成本有點高,就用在了豪華車上。80多萬奧迪的雙離合和10幾萬大眾的就是不一樣,不是他不想改進,是有時一個小小的精密度問題真的挺費錢的。

鬼子一貫是比較死腦筋,主動創新能力比德國佬差了不少,馬自達引以為豪的轉子發動機也是當年從歐洲買的專利。但鬼子們有個優點,就是謙虛,對客戶需求有非常好的嗅覺,於是解鎖了被動創新的技能。你提啥意見鬼子改啥,幾代之後發現鬼子技術上除了做精細外沒什麼大突破,但是車真是邪門了,豐田越來越耐用,日產越來越舒服,本田出問題前壓榨發動機的本事也是一流。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

你說我怕長途開車右手有點累。

鬼子說:“你多加點兒錢,我給你配個扶手箱,方向盤給你加點兒按鍵!”

德國佬說:“你用渦輪增壓發動機加雙離合變速箱,車嗖嗖快,哪有什麼長途駕駛!”


I'm fine


日系車與德系車是國內最受歡迎的兩大車系,在國內具有主導位置,備受青睞。德系車與日系車之間的較量從未間斷,但是就質量穩定可靠性和耐久性來看,日系車是好於德系車的。那麼問題來了,為啥德系車不注重質量呢?



德系車並非不重視質量,質量是一個企業的立足之本,沒有質量就沒有市場,消費者不是傻瓜,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為何德系車會出現一些質量問題,包括漏油、燒機油、變速箱抖動等問題。首先說德國的用車環境與國內用車環境不同,德系車為高速而生,而國內相對擁堵,路況也要差一些,並且燃油品質也存在差距,因此會出現一些問題,當然有些問題也有車企偷工減料導致的。


再來說一下德系車的質量為何不如日系車,一方面是德系車多渦輪增壓發動機,高溫高壓的工作環境對發動機的壽命是一個考驗,日系車多自然吸氣發動機,技術相對更加成熟可靠。日系車的供應商更加穩定,變速箱方面豐田有愛信,日產有捷克特,而本田也是自給自足,並且多CVT無極變速箱,結構簡單技術成熟,故障率還是非常低的。德系的雙離合變速箱,也是為了避開專利保護而開發的,也是不想受制於人,研發時間不長技術不夠成熟,因此出現一些問題。


德系車與日系車,各有優點不足。德系車注重性能與操控,而日系車注重經濟實用,不同的造車理念生成不同的產品,造成不同的用戶體驗,至於如何選擇還是要看需求,還是那句話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汽車選擇上,一定要避開問題車,例如本田1.5T車型,大眾乾式雙離合車型等等。


小強說說車


這是日本人忽悠最成功的地方,以至於很多普通消費者,特別是菜鳥消費者,都誤以為如此,只有專業人士,具有足夠多的信息、足夠分析能力的專業人士,才知道這不是事實。

可以說JD Power和Consumer Report是日本人兩大忽悠工具,因為大多數人並不懂如何分析它們的數據,不過,只要認真分析,就會發現這兩個可靠性報告既不可靠,也不準確。原因如下:

首先,這些報告都不是基於客觀一手數據,而是通過問卷調查獲得的主觀二手數據,根本沒辦法保證數據採集質量,有沒有車,開什麼車,填寫報告有沒有說謊,有沒有受到從眾心理影響干擾,都根本沒辦法控制。

這種問卷調查本身,就面臨數據可靠性和結論可靠性問題,基於問卷調查的民意測驗,最近鬧的最大笑話是美國總統選舉預測,也是這個問題的明證,基於問卷調查的百分之九十的報告,都預測是希拉里當選,結果,大家都看到了。

本次美國總統選舉,是基於問卷調查的報告不可靠的最好說明,JD Power和Consumer Report汽車可靠性報告都是基於問卷調查的報告

其次,這些報告沒辦法反映各種故障對用戶影響程度不同,一個軟件信息誤報和發動機頂缸,在這個報告裡都是一次故障,但它們一樣嗎?

最後,德國車對系統故障報告採取了更誠實的態度,從安全性角度出發,傾向於寧可錯報,不要漏報,因此,德國車的大多數報障是誤報,熄火重啟後即恢復正常,但很多誤報讓用戶以為是故障。

而日本人的策略是儘量少報,不讓用戶發現故障,這一點,本田對發動機嚴重缺陷的處理,是最好的說明,本田車機油稀釋程度超過國家標準五倍,本田為了掩蓋問題,修改說明書、修改機油尺,修改後,這個按國標嚴重不合格產品,在本田的字典裡變成了合格。


本田用修改機油尺的方式,把不合格變成合格,不是掩耳盜鈴嗎?

其實,有一個最有說服力的可靠性報告,日本人從來不提,因為這個報告對日本人不利。這個報告是ADAC(全德汽車俱樂部)的可靠性報告,ADAC在歐洲有幾千萬會員,擁有從一般保障到飛機、機場設施,為會員提供全方位服務,其中一項是為會員提供施救服務,比如故障拋錨拖車,ADAC根據自己的故障拋錨拖車這樣的一手客觀數據統計,得出的可靠性結論,還是德國車更好。



ADAC的後勤保障機隊

專業機構對可靠性的認識和網友認識不同的另一個事實是,出租車公司等對商用車的選購,國內出租車最願意用的出租車還是大眾,德系車,出租車公司的使用經驗和對車輛的可靠性耐用性要求,都是普通用戶所不能比的,經它們之手選擇的車輛,可靠性耐用性肯定是最好的。


魚眼貓眼鷹眼


日系車的穩定是建立在成熟可靠的配套設施之上,一個廠商,一樣的配件用十幾二十年,不成熟可靠才怪。就好比現在如果買個大眾的最便宜的手動擋1.6L捷達,可靠性絕對不比日系差,因為都是熟的不能再熟的老東西。

不過這個優點也正成了日系車的一個痛點,技術普遍比較落後,這些年日系死抱著自然吸氣與AT、CVT不放,就是為了穩定,從另一方面來說,也可以說是不思進取。而大眾卻是正好相反,不斷更新推出新技術,也是真不怕出問題。力推的雙離合變速箱問題不斷,直到七速溼式雙離合普及以後才逐漸穩定,成為真正的可信技術。而日系近年在大眾低排量大扭矩T系列發動機的排擠以及自吸發動機環保達標的壓力之下投入的T系列發動機,在實驗數據尚不充分,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倉促投產,導致出現了本田機油門這樣的嚴重事件。重創了本田發動機的聲譽!而日系近年出現的高田氣囊大規模召回,神戶鋼鐵造假等,也預示著日系車的未來前景的不確定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