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翡翠的新種、老種?

 新種也叫新坑、新料,老種也叫老坑、老料。總有很多人對新、老的概念發生誤解:常常以為新坑、新種、新料,就是指新開採、新加工出來的翡翠;老坑、老種、老料是舊時開採加工的翡翠,其實非也。新種指的是原生礦翡翠,它的原料是新坑無皮石或山石,這些翡翠沒有外皮,質地較為粗糙,結晶顆粒大,水分差(指透明度差),比重也略輕。老種指的是次生礦翡翠,它的原料是水石或水翻砂石,這些翡翠有外皮,質地細膩,結晶顆粒小,水頭足(透明度好),比重較沉。所以新種、老種翡翠並不是指翡翠開採加工的年代,而是指翡翠本身質地的區別。還有一種稱新老種,介於老種和新種之間,它的原料是半山半水石,質地和種份也是介於新種和老種之間。老種翡翠的價格要遠遠高於新種翡翠,指的是種份細膩、透明度高的翡翠價格要遠高於種份粗糙、透明度差的翡翠,這一價格的差別是由翡翠本身的材質決定的,而翡翠開採、加工的年代對翡翠的價格影響並不大。翡翠的這一特點與軟玉差別甚大,目前拍賣市場上清工白玉的價格是同等品級新工白玉的十倍左右,而清工翡翠的價格比同等品級新翠的價格僅高出10~50%。 所以老翠新翠指的是老工、新工,還是老種、新種,一定要說清,不能僅模糊地說老、新。由於翡翠的成因不同,地質環境不同,原生與次生不同,各場區場口所出的塊體,自然形成了種的差異。從塊體外部的表現到內含質地,無不帶有自身的特徵,種分的好醜,決定著翡翠的品質和價值。就緬甸翡翠的種類而言,基本上可以分為老種、新種、嫩種、變種四個大類。

什麼是翡翠的新種、老種?

老種:成礦年代早,塊體生形飽滿,沙發明顯,霧層均勻,底張致密,顏色鮮明。常見的有山石、水石、半山半水石,都是老種的同質多象。老種的成分穩定,結構嚴緊,硬度強,比重足。發育完善;具備了正宗翡翠的品質,表現出翡翠作為寶石所應有的優點。古往今來,所有高檔首飾和雕件,無不是取材於老種石。但是,老種石也有差異之分,有的老種石只經歷了一次風化,沒有霧層,顏色不夠濃豔。有的老種石結品顆粒較粗,底張不夠細膩,常顯得水分不足。有的老種石,綠色的藍味過重,黃味不足。有的綿柳突出,有的裂紋太多等等。總之,自然形成的老種石,也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陷與不足。反之,就顯示不出老種石的珍貴和難求。老種石和新種石相比,可用率可達75%以上。緬甸每年平均出產的老種翡翠約為50%以上,一直佔有主要地位。

什麼是翡翠的新種、老種?

長期以來,有些人把種底色混為一談,認為底張透明度好的是老種,透明度差的是新種。且不知四大種類都有透與不透的底張,怎能以透明度來認定種分。翡翠成品大多隻見底張和顏色,故而就有了花青種、金絲種、芙蓉種、玻璃種等等之說。不錯,判斷成品的種分確實有一定的難度,但只從形象定種分,翡翠的種就多得無法區分了。花青,按行話講,是在略透的白底張上起點狀正色綠,此類物件屬中低檔次。金絲,指的是在底張上起絲狀的綠條,屬中高檔次的物件。芙蓉種應為荷花顏色,是行內借用來形容底張的華美,而不是指它的顏色。類似這些稱呼都不是石種的說法,只是底張與色狀的配景,較好的提法應該是白地青、金絲翠、淡水綠,這樣較為清楚恰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