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長遇到了孩子的「反抗期」可不要干涉否則會影響他一生!

對於2~4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經常會看到他們有不聽話現象,你說你的,我做我的,有時弄的家長急了,就吼孩子兩嗓子。甚至還有性急的家長,在指揮命令無效狀態下,給孩子幾巴掌,結果弄的孩子哇哇大哭。有的家長安排孩子做什麼事,孩子馬上說不,或者乾脆堅持自己的想法,任憑家長怎麼講道理,怎麼勸說都無法改變孩子的想法,氣急之下的家長不是批評就是乾脆暴打一頓。


如果家長遇到了孩子的“反抗期”可不要干涉否則會影響他一生!


其實寶寶的反抗行為多數情況下是表明自己是可以獨立的,而不是故意違抗家長。如果一個寶寶沒有反抗期,那麼寶寶的個性就很可能得不到良好的發展,反而會影響他今後的成長。在寶寶的“反抗”期裡,爸爸媽媽對寶寶的反抗行為既不能一味地滿足,也不能過多地限制,要根據情況給寶寶做出正確的引導。

01

定下規矩去遵守

教育寶寶,必須為他定下規矩,這樣寶寶就會懂得去遵守,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沒有規矩,有的時候反而會讓寶寶感到無所適從,甚至不安和焦慮。讓寶寶清楚,規矩是大家都共同遵守的,不是給寶寶一個人用的,當父母都來做遵守規矩的模範時,寶寶便也習慣遵守規矩了。對於處於遊戲狀態下的親子溝通,比如越制止越不聽,越追越不老老實實吃飯的寶寶們,請家長們不要做無謂的叮囑了,實行分餐制,一人一份,飯前做好就餐規定,必須認真吃飯,如果拖拉磨蹭,大家都吃完了,你還沒有吃完,不好意思,我們就收拾碗筷了,沒有飯吃,寶寶需餓到下一頓。


如果家長遇到了孩子的“反抗期”可不要干涉否則會影響他一生!


不要嘮叨寶寶,嘮叨會讓寶寶抓不住重點,用簡潔的話,合適的語調,走到寶寶身邊,在目光交流的前提下告訴寶寶,你想要做什麼,或者讓寶寶做什麼,這就足夠了。

02


說話算話有耐心

2歲的寶寶基本上已經可以跟家長用語言溝通,可以理解話語的意思,那麼爸爸媽媽就可以告訴寶寶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在寶寶與你唱反調的時候,要有耐心地用語言教育,當情況惡化到無法用語言溝通的時候,再使用強制性措施,並慢慢幫助寶寶學會妥協。溝通中,家長也要學會說話算話,對待同一件事情,你一會兒說行,一會兒又說不行,這會讓寶寶感到無所適從。如果寶寶不肯吃飯,家長威脅寶寶,不吃飯那就餓著吧!可是,過一會兒,家長又把飯端到了寶寶跟前。既然做不到,家長就不要威脅寶寶,否則,寶寶知道這種話毫無分量,就會更加肆無忌憚。


如果家長遇到了孩子的“反抗期”可不要干涉否則會影響他一生!



03

失敗之後再探索

寶寶處於“反抗期”的時候,總想自己去嘗試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果爸爸媽媽確定寶寶做這件事情是不對的,卻是安全的,那麼爸爸媽媽可以嘗試讓寶寶自己去做,讓他感受到失敗的滋味。寶寶失敗之後,再給予寶寶正確的指導,那麼寶寶就會感受到自己的錯誤,減少對爸爸媽媽說“不”的機會。當寶寶在自己探索的時候,好奇心會推動著他不斷地動,不斷地練習,在練習中,雖然可能失敗,失敗後寶寶還會沮喪,但與其讓寶寶承認什麼錯誤,不如讓寶寶多做些這類事情,爸爸媽媽多指導,多練習,趁寶寶有興趣的時候,給寶寶足夠的機會,發展他的控制能力,並且幫助寶寶走出“反抗期”。

05

注意力轉移

有時一些家長非要給寶寶講一番道理,來證明寶寶是錯的。這種方法不可取,對寶寶來說.一方面寶寶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對於成人語言並不會完全理解,這時對寶寶講道理,處於情緒裡的寶寶哪能聽得進去呢,相反家長會越講心裡火氣越大,另外處於單向思維的寶寶僅關注事情本身,多是自己的想法,可能不要求一定要實現。

注意力轉移法,家長要靈活運用,在寶寶們鬧情緒的時候,不妨採取冷處理的方式,暫時給自己一個尋找方法的間隙.同時也避免了激起孩子的倔強的心理。


如果家長遇到了孩子的“反抗期”可不要干涉否則會影響他一生!



06

適當不理睬

當寶寶的要求沒有合理性而且家長又不能滿足時,家長可以採取暫時不理睬的方法,讓寶寶鬧、讓寶寶自討沒趣,等寶寶情緒好轉,能聽講道理的時候,再慢慢來進行教育。這種方法反覆幾次,寶寶自然知道哭鬧解決不了問題,同時在教育過程中,要讓寶寶明白什麼是合理的要求,什麼是不合理的要求。

“不理睬”是一種教育藝術,當今寶寶的獨立性越來越強.寶寶不願家長過多地參與自己的活動,束縛自己的行為,同時還可能會對家長表示不滿或產生反抗心理。我們不妨在沒有危險傷害的情況下。放手讓寶寶自己去活動,讓他們在嘗試中吸取教訓、經驗,品味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樂趣。即使家長想幫助寶寶,也不要以指導、命令的口吻說話,而要以提醒、探討等謙和的方式.這樣寶寶更容易接受。

寶寶也是一個完整的人,慢慢有著自己獨立心理及行為方式,家長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也是很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