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分工——出现工作——如果君王是一份工作

劳动分工——出现工作——如果君王是一份工作

在德语的Beruf(职业、天职)一词中,以及或许更明确地在英语的calling(职业、神召)一词中,至少含有一个宗教的概念:上帝安排的任务——这一点不会被人误解,越是在具体情况下强调这个词,这一概念就越明确。而如果我们考察一下这个词在文明语言中的历史,那就会发现,无论是在以信仰天主教为主的诸民族的语言中,还是在古代民族的语言中,都没有任何表示与我们所知的“职业”(就其是一种终生的任务,一种确定的工作领域这种意义而言)相似的概念的词,而在所有信奉新教的主要民族中,这个词却一直沿用至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看到,它并非源于有关语言的伦理特点,例如,这个词并不是什么德意志精神的产物,相反,它现在的意思来自《圣经》的译文,它体现的不是《圣经》原文,而是译者自己的精神。在路德翻译的《圣经》里,这个词的近代含义最先出现在J?西拉著《智慧书》(第十一章、第二十和二十一节)。此后,在所有新教民族的日常语言中,这个词都迅速地带上了它目前所具有的含义,而在此之前,在世俗作品、甚至宗教著作中,连这一含义的暗示都不曾有过,就我所知,这一含义仅在德国的一位神秘主义者的著述中出现过,而他对路德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

同这个词的含义一样,这种观念也是新的,是宗教改革的结果。这可能是一般的常识。职业概念中包含了对人们日常活动的肯定评价,这种肯定评价的某些暗示早在中世纪、甚至在古希腊晚期就已存在,这的确也是真实的。这一点我们以后再谈。但是,至少有一点无疑是新的:个人道德活动所能采取的最高形式,应是对其履行世俗事务的义务进行评价。正是这一点必然使日常的世俗活动具有了宗教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职业的思想。这样,职业思想便引出了所有新教教派的核心教理:上帝应许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在现世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劳动分工相伴随的是知识分工,劳动分工细化也就有了工作,各种各样的工作,人们也就有各自的事业。

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到底是什么?

在理性这个词被笛卡尔提出之前,人类是没有“理性”的吗?肯定不是。

那么在马斯洛提出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我更喜欢用发现,发现人具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之前,人类难道没有这些“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肯定不是。

马斯洛:

在一个从事劳动的人身上,不管他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属于世界的东西都被赋予了实在的形体。每一个劳动者都是一首精美的小诗。他的思想,哪怕他只是一个贫穷的陶工,也是一首壮美的史诗。这首诗,只要他自己才能够看见,或者隐隐约约地看见。

我们工作,完成任务,赚钱或者努力做事获得提升,获得美好生活,有时有没有想过,我们工作,是否仅仅是完成任务呢?

当然,用心做事就会有不一样的体会,比如完成一幅满意画作之后,完成完善了一个发明创造,打扫卫生干净整洁有序之后,经过一段时间解决一个问题之后,一项工程竣工验收之后……(有没有一种参与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当然千篇一律的工作并不会什么时候都能够体会到某种成就感,组织管理下达指令也没有完成整个任务之后的成就感大)

事业和工作有时也不是那么容易分得清的(当然长久是能够分清的)。

历史上有太多杰出的人物,也有太多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物,就算没有实现,有责任、有担当、去探求、去追寻等等的人。

毕竟人类记载的历史在政治、战争、艺术和哲学等等中上层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大多出现在这一级)从事的领域的事件。

《人类简史》:

农业带来的压力影响深远,这正是后代大规模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基础。但可悲的是,虽然农民勤劳不懈、希望能够保障自己未来的经济安全,但这几乎从来未曾实现。不管在任何地方,都出现了统治者和精英阶级,不仅靠着农民辛苦种出的食粮维生,还几乎全征收抢光,只留给农民勉强可过活的数量。

正是这些征收来的多余食粮,养活了政治、战争、艺术和哲学,建起了宫殿、堡垒、纪念碑和庙宇。

目标简单点,想做一个像什么样的人,

哥伦布和麦哲伦式航海家,伽利略哥白尼式的天文学家,牛顿式的科学家,大卫休谟式的哲学家,塞万提斯式的小说家,亚当斯密式的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达尔文式的博物学家,

像司马迁那样能够撰写史书,像李白杜甫那样写诗,像韩愈苏轼那样写词散文,像罗贯中曹雪芹那样写小说。

像管仲那样执政,像商鞅那样改革,像吕不韦范蠡那样经商,像岳飞李靖那样精忠报国。

像爱迪生似的发明家,像乔布斯那样的创业者

也许这些目标都太过远大,在他们没有成为那样的他们之前,随着成长一个个伴随成长的小目标达成却是可以做到的。

西方中世纪也许一个骑士的目标就是能够被册封为贵族,而且也最底层的贵族。

更具体一点,随着职业职场的扩大,比如想要坐上他那个位子或者职务等等,或者获得职称等等。

如果我们这样说:

君王是一份工作,臣官也是一份工作,领主骑士是一份工作,教士神父也是一份工作。开店铺也是一份工作,做客卿也是一份工作,当农民也是一份工作,当水手也是一份工作,也许当海盗土匪也是一份工作,到军队里面当兵也是一份工作,在“大学”私塾教书也是一份工作,商旅也是一份工作等等。(当然奴隶不是工作,自由民从事的事业才能说是工作)

现在我们很清楚知道我们自己从事的是一份工作,一份职业,人类的历史不是简单的阶级对立,和前现代文明有哪些不同呢?

君王是地位的象征,权贵的象征,那么它有没有一点点工作的含义呢?

有,毕竟现在的总统、总理、议员等等更像一份工作,公务员的工作就和其他的工作一样,就是一份工作。

当然工作的地位高低,收入高低还是有的。

过去人们不会认识到自己从事的是一份工作,也很难认识到这是一份神圣的职业。

但是释迦摩尼肩负起了某种责任或者上天给他的任务——普度众生

释迦摩尼的顿悟:为了寻求答案——释迦摩尼娶妻生子,衣食无忧直到29岁思维才开始出现焦虑,这次焦虑来源于一场卫国的长期考察,他看到人们饥饿、贫穷、虚伪、欺骗、盗窃、杀戮。

普通民众连生存都是问题,为何还要给自身强加这么多的苦难!

释迦摩尼为了这个问题开始向国内宗教、圣人、贤达寻求答案,可是没有人能解释他的疑问,也没有人能化解民众的苦难!

孔子肩负起了某种责任或者上天给他的任务——想要建立某种秩序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