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油菌」能吃地溝油還能變廢爲寶,一起來了解一下

齊魯網濟南11月3日訊地溝油,可以說是大家談之色變的東西,這種劣質油對人體危害極大,長期食用可能會引發癌症。但是,齊魯工業大學的幾名學生,卻讓地溝油“變廢為寶”,用一株“痴油菌”,化腐朽為神奇。在上個月結束的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中,“痴油菌”項目從全國2000多所高校的64萬個團隊中脫穎而出,奪得總決賽主賽道金獎。

“痴油菌”:上天下海“我”都行

“痴油菌”,就是“痴迷地溝油的真菌”,實際上是一種酵母菌,學名為“熱帶假絲酵母”,把“痴油菌”和地溝油發酵混合,便能產生一種名為“長鏈二元酸”的物質。

長鏈二元酸是一種白色粉末,它看起來就像是家裡的食鹽,感覺不起眼,但卻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宇航服、潛水艇、降落傘,這些高大上的設備裝備裡都有長鏈二元酸的身影。

“痴油菌”能吃地溝油還能變廢為寶,一起來了解一下

作為高分子材料的基礎材料,長鏈二元酸有一副特殊的“小身板”,可以讓高分子材料更加輕便,更加堅固。就拿宇航服來說,它需要應對太空中的惡劣環境,又要足夠輕便堅韌,才能保證性能穩定,而有了長鏈二元酸的加持,宇航服材料對惡劣環境的耐受度更高,宇航員在太空中可以更加自如地工作、生活。

“痴油菌”能吃地溝油還能變廢為寶,一起來了解一下

發現“痴油菌”:一次美麗的意外

修翔是“痴油菌”團隊的核心成員:“當時我大三,剛進實驗室的時候,跟著師哥一起做不同的油脂在菌當中生產產物的一個對照實驗,無意中發現這株菌,利用地溝油生產的一種價值非常高的十二碳的二元酸。”

修翔所在的生物基材料與綠色造紙國家重點實驗室,10年前就開始致力於長鏈脂肪酸衍生物的研究,這次實驗中的意外發現,讓科研團隊明確了新的研究方向,那就是提高“痴油菌”的產率。

科研之路不好走,探索之徒樂趣多

“記憶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敲一個脂肪酸的轉運蛋白,敲完以後,這個菌就不生長了,這個菌就活不下去了,然後當時就慌了,然後心想完了,這個實驗到我這兒不會就做壞了吧。” 從2014年專注於“痴油菌”研究開始,讓修翔“記憶深刻”的失敗,團隊經歷了無數次,實驗結果輕則毫無意義,重則推翻前述。但這個團隊有個錦囊,專治各種失敗,讓成員們在科研之路上繼續走下去。

“痴油菌”能吃地溝油還能變廢為寶,一起來了解一下

“當時汪老師設計實驗的時候,他設計了好幾個備選的方案。”修翔告訴記者。

年僅30歲的汪俊卿,是項目的指導老師,為了應對實驗中可能會出現的曲折甚至倒退,每次實驗之前,汪俊卿都會對實驗進行預估,列出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制定一到兩份失敗預案:“這樣有助於提升科研的一個效率,前進的速度,另外也提升了我們學生的自信心,他們在遇到這個結果之前,已經把所有結果都想到了,而且萬一遇到最壞的情況也有預案,心態不會有特別大的波動。”

四年的科研中,預估、實驗、失敗,這樣的循環往復不知道經歷了多少次,而每攻克一個重要節點,都將經歷一輪無數次的循環往復。

“痴油菌”將量產,團隊科研之路仍在繼續

就這樣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今年9月份,“痴油菌”順利通過中試,這意味著“痴油菌”可以投入量產,吃掉更多的地溝油。目前,“痴油菌”團隊已經和諸城一家企業簽約,一條實際產量達到5000噸的生產線正在建設,明年就可以投入使用。但“痴油菌”團隊並沒有就此止步,而是把目光瞄準醫養健康產業,在“痴油菌”的基礎上,研究長鏈脂肪酸新的衍生物。

汪俊卿告訴記者,蜂王漿裡的王漿酸不僅具有極高營養價值,更是一種非常優秀的合成材料:“這個東西如果我們研發成功的話,我們就可以把它的一個生產成本降得很低,這樣的話,基本上每個人都可以去以非常廉價的方式獲取王漿酸,用於工業的話,也會進一步提高材料的性能,到時候會成為一個新的市場。”

“痴油菌”團隊讓廢棄物變身為高分子材料,讓科研成果走進專業工廠,形成了由科學到實用的創新鏈條,正是如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真實寫照。

據山東省科學院情報研究所書記、副所長趙燕清介紹,目前山東省的創新創業環境越來越趨於良好,創新團隊也越來越年輕化、專業化,創新的成果、項目更加貼近應用,成功率大大提高。

“年輕的創新創業者們一定要抓住應用、抓住市場,發揮年輕人思維活躍、知識面廣的優勢,從需求中獲得創新的靈感。”趙燕清鼓勵年輕人投入到“雙創”的隊伍中來。

編後:近年來,我省推出了一系列鼓勵創新創業的政策,山東省科學院也提供了開放實驗室、共享科技創新資源等支持。青春正好,創新當時,希望更多的年輕人發揮創新思維,讓生活更加美好。

閃電新聞記者 曹寧 王蒙 郎坤 濟南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